APP下载

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的对比分析

2017-11-16贾雪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0期

贾雪萍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30例,另一组则为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手术切口,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切口,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部明显畸形等并发症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涎瘘发生率、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麻木发生率、面部明显畸形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而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采用改良手术切口比传统手术切口更加安全,不易引起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部明显畸形等并发症,同时在手术效果上与传统手术切口相当,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腮腺肿瘤; 改良手术切口; 传统手术切口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0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0-0136-03

腮腺肿瘤是一种常见肿瘤,对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腮腺位于人体的外耳道前下方,其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较其周围组织而言有着明显特征。在腮腺区域,可以发生多种肿瘤,如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肌上皮瘤、腮腺血管瘤及黏液表皮样癌等。腮腺肿瘤有的是良性,有的是恶性,但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应引起严格的重视。颌面部是最常发现腮腺肿瘤的地方,另外由于大部分腮腺腺体及其导管都集中在浅叶,故浅叶肿瘤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来治疗该病。而以往在手术中,多采用传统的“s”形腮腺手术切口,这种切口虽然能够将肿瘤切除,但却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1]。后来,经医学界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对其切口方式进行了改良。为了探讨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的效果,现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做出报道,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验确诊,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并且积极配合。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观察组30例,另一组则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63.3%)、女11例(36.7%),年龄20~65岁,平均(40.2±6.6)岁,多形性腺瘤有17例(56.7%)、腺淋巴瘤有6例(20.0%)、肌上皮瘤有2例(6.7%)、腮腺血管瘤有3例(10.0%)、黏液表皮样癌有2例(6.7%);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60.0%)、女12例(40.0%),年龄21~63岁,平均(41.5±5.2)岁,多形性腺瘤有15例(50.0%)、腺淋巴瘤有7例(23.3%)、肌上皮瘤有

3例(10.0%)、腮腺血管瘤有4例(13.3%)、黏液表皮样癌有1例(3.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改良手术切口:首先自耳前部位开始,一手持电刀,沿着患者的耳屏软骨下部逐渐绕到耳垂再到耳后沟,从乳突部位开始,延伸至枕部发际内,根据实际肿瘤位置对延伸长度与暴露面积进行合理选择;耳前、耳后的皮瓣分别为耳屏软骨表面到腮腺筋膜浅面及沿胸锁乳突肌筋膜表面向下翻开;将腮腺耳屏前、尾部进行游离;持小弯血管钳于鼓乳裂下方将面神经总干仔细分离出,注意要保护好分支,仔细地将瘤体及部分腺体进行切除,不用结扎腮腺总导管;最后清洗干净创面,将切口关闭,常规置负压引流管 [2]。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传统手术切口:先在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翻瓣,暴露腮腺,在下颌角上0.5 cm寻找出面神经下颌缘支,鼻翼耳屏联线寻找面神经的上、下颊支及腮腺导管,循这两支逐渐向总干分离,同时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注意保护好面神经总干和分支,清洗干净创面,放置负压引流1根,分层关闭创面。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部明显畸形等并发症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涎瘘发生率、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麻木发生率、面部明显畸形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更低(P<0.05)

2.2 肿瘤复发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共有1例肿瘤复发,肿瘤复发率为3.3%;对照组患者中共有1例肿瘤复发,肿瘤复发率为3.3%;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腮腺位于人体面部的外耳道前下方,其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脂肪,与其周围组织形成明显的对比[3]。腮腺区可能会发生多种肿瘤,大多数腮腺肿瘤都是良性肿瘤,肿瘤类型以多形性腺瘤居多。腮腺肿瘤一般常见于颌面部,大部分腮腺腺體及腺体导管通常集中于浅叶,所以肿瘤也常发于浅叶[4]。CT检查是目前腮腺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而治疗手段则以外科手术为主。 人们对腮腺肿瘤切除术的研究至今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研发出了腮腺肿瘤剜除术,其不会损伤面神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这个阶段的腮腺肿瘤切除术开始能够保留腮腺浅叶,同时复发率也大大降低,但仍旧有术后并发症较多、瘢痕较严重等缺陷;而在第三个阶段,就是如今正发展的阶段,主要在研究腮腺肿瘤改良手术。endprint

传统的腮腺肿瘤手术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疗效已经得到了基本肯定。不过,由于腮腺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传统手术又往往需大范围地切除患者的全部腮腺组织,因此通常会留下较明显的手术瘢痕,极大地影响到了患者的外形美观。要知道,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外形美观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传统的手术切口已经不再满足人们的要求。改良后的腮腺肿瘤手术切口结合了美容医学,能够在切除肿瘤组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组织,从而减少面部瘢痕[5]。再者,传统手术切口的并发症也较多,术后经常会引起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部明显畸形等,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而采用改良手术切口则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总体安全性更高,更适合那些存在较大手术风险的患者[6]。

具体来说,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切口主要具有以下几项优点:(1)切口隐蔽,术后愈合佳,瘢痕不明显;(2)可保留腮腺嚼肌黏膜及大部分腮腺组织、导管,并发症较少[7];(3)对面神经周围支的破坏较小,易于保护面神经;(4)有时无需附加切口即可利用胸锁乳突肌瓣来转移、填充局部凹陷。基于以上优点,可以看出,在腮腺肿瘤的治疗中,利用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切口比采用传统手术切口更易让患者接受。现阶段,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在临床上的普及程度正越来越广,可以想见,其在未来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8-10]。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涎瘘发生率、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麻木发生率、面部明显畸形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得出结论: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采用改良手术切口比传统手术切口更加安全,不易引起暂时性面神经功能损害、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部明显畸形等并发症,同时在手术效果上与传统手术切口相当,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学芳.腮腺肿瘤不同切口及路径的手术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12(4):57-58.

[2]谷爱玲.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的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18(4):23-25.

[3]杨艺农,魏桂,刘亚.腮腺肿瘤改良手术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4(23):48,50.

[4]石福民,顾占国,翟健,等.腮腺肿瘤不同切口及路径的手术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14,8(10):1059-1062,1069.

[5]郑浩.改良型腮腺肿瘤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黑龙江医药,2015,10(4):873-874.

[6]吴树浓,卢坚,邹健华,等.内镜辅助下改良美容切口切除腮腺肿瘤[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22(4):288-290.

[7]赵亚东,陈玉友,张硕,等.改良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9(47):1497-1499.

[8]钱小洁.腮腺腫瘤改良手术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的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1(10):119-121.

[9]黄春英.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对腮腺肿瘤并发症发生率及外观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6,15(43):80-82.

[10]沈时岳,杨辉俊,杨宏宇,等.副腮腺良性肿瘤改良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0(19):1116-1118.

(收稿日期:2017-0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