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避运动原因及解决方法的文献综述

2017-11-14刘承朋

经营者 2017年6期

刘承朋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类与城市生活必需的配套设施不得不围绕在城市周边进行修建,我们将这些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并将由此引发的民众抗争事件称之为“邻避运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从邻避运动的起因、研究方法、政府面临的困境、解决手段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为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 邻避设施 负外部性 邻避现象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一些由邻避设施所产生的邻避冲突也在不断升级。然而一些邻避设施,诸如垃圾焚烧厂、殡仪馆、炼油厂等项目又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设施,因此在社会大众福利与少数个体利益之间必须作出合理抉择。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分析了邻避问题的原因及相关的解决方法,从而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二、邻避现象的起因

无论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邻避设施离我们并没有想象那么远,它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将邻避现象的起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民众原因。由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渠道疏解,将会导致民众走向邻避运动的道路。民众因素主要关注的就是影响民众走上邻避道路的原因,深刻地理解这一影响因素有助于决策者了解民众所思、所想,从而良好地疏导民众的负面情绪。

第二,政府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府部门往往注重地方经济的发展,急于促成项目建成,有时忽略了一些环保与民生问题。政府部门对邻避设施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决策环境较为封闭,这使得民众感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从而以邻避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第三,第三方原因。邻避运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政府与民众,但并不代表影响邻避运动的因素只有这两方面,还有存在于这两方之外的第三方因素,并且第三方因素对邻避运动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研究这一因素将使决策者得到缓解邻避运动的一剂缓冲剂。

三、解决手段

对于邻避问题的解决手段,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李源將“风险沟通”引入邻避问题中,它与传统的民众参与不同,更注重项目全过程的参与,具体到每一个人而不是群体代表,最终寻求各方利益所能接受的底线,而不是追求理想状态下的各方利益最大化。

邻避设施主要是影响项目周边环境情况,因此何羿、赵智杰[1]提出通过提高环评研究技术与参与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邻避冲突问题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各方值得信赖的平台,有理有据地对项目进行评判,才能使各方信服。

叶祖盼、吴星成[2]等人提出在物权环境下邻避问题的解决手段,邻避设施的规划需注意前瞻性与持续性,以保证民众不会在购买住宅之后才得知项目建设的信息,导致民众财产贬值。在不可避免地要将邻避设施修建时,应将负外部性内部化,既改善邻避设施的环境,将其与公园、绿地等福利设施相结合,保证邻避设施不会对民众利益造成太大影响。

吴翠丽[3]认为邻避原因是民众与政府、建造方之间沟通不畅,认识存在差异而造成的。因此,通过协商机制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给予各方交换意见的平台,化解各方的误解,达成一致共识,最终得到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

陈可石、董治坚[4]通过对美国康涅狄格污水处理的经验借鉴,提出通过生态改造的方法将原本属于邻避设施的污水处理设施转变为社区公园。通过引入湿地修复、汇水渠道、绿色建筑等一系列措施,将邻避设施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景观区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邻避设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逃避的问题,但不能以国家的名义来剥夺少数群众的利益,我们只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化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首先,我们的政府在邻避设施的选址与决策阶段应该将信息及时向社会大众披露;其次,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公开的、平等的协商渠道,政府在其中扮演一个中立的角色,使得一些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可以表达其合理的诉求;最后,政府应该加快邻避建设的相关立法,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使得邻避社区的民众得到合理的补偿。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邻避设施相关研究文章的阅读,发现大多数国内文章均引用到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我国对于邻避设施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向多倾向于理论性的研究,希望通过一些政策的制定来解决邻避抗争的问题,而国外的研究除了涉及理论方面外,还采用一些技术手段以使决策过程达到最优。例如,许多文章都提到邻避设施的建设要科学化地选址,不能单纯地将邻避设施建在受到阻力最小的弱势群体社区,却没有给出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选址才算是科学地选址,而国外研究学者则提出了一些方法,如基于GIS的选址方法有理论支撑则更具科学性。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于邻避问题的研究除了提出一些定性的解决方案外,更要找出合适的技术或理论方法来与政策相结合,提升方案的科学性,减少邻避现象的产生。

(作者单位为重庆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羿,赵智杰.环境影响评价在规避邻避效应中的作用与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2] 叶祖盼,吴星成,等.邻避(NIMBY)设施——物权法语境下的规划新议题[J].重庆建筑,2013(6).

[3] 吴翠丽.邻避风险的治理困境与协商化解[J].城市问题,2014(2).

[4] 陈可石,董治坚.邻避设施的生态补偿和改造策略——美国康涅狄格水处理设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4,30(9).

[5] 何艳玲,陈晓运.从“不怕”到“我怕”:“一般人群”在邻避冲突中如何形成抗争动机[J].学术研究,2012(5):55-63.

[6] 张乐,童星.“邻避”冲突管理中的决策困境及其解决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4(4):109-113.

[7] 丘昌泰.从“邻避情结”到“迎臂效应”——台湾环保抗争的问题与出路[J].政治科学论丛,2002(12):33-56.

[8] 李永展.邻避设施设置之研究环境正义观点[J].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1998(9):33-34.

[9] 吴祖泉.解析第三方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作用——以广州市恩宁路事件为例 [J].城市规划,2014(2):62-68.

[10] 王奎明,钟杨.“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基于民意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1):23-33.

[11] 李敏.城市化进程中邻避危机的公民参与[J].东南学术,2013(2):146-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