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律关系初探

2017-11-14姚焕洲

现代交际 2017年21期
关键词:平等自由道德

姚焕洲

摘要:法律的制定总是伴随着自由平等的条条框框。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逐渐完善走向平等自由。但是同样随着法律的完善,法律中的平等和自由开始出现冲突。譬如对于精英阶层征收更多的税,被认为是不自由的或是对市场的控制。与此同时其又被认为是平等的先决条件。但是这种对于自由的牺牲有时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法律 道德 自由 平等

中图分类号:D9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196-01

一、法律的意义

首先要说法律的意义,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一个统一的规矩和秩序。而这个秩序的目的就是为了长久发展,是功利主义的。稳定则是长期发展的必备条件。危险以及混乱无法产生任何合作、信任以及交流,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法律约束了大家的种种行为和底线,相信自己不会因为信任而受害。因此大家才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奉献。从而达成一个宏伟的目标。若是没有法律约束,在努力中每个人都要做到完全的付出,在随着团队的发展或是努力过程中常有人逐渐发现与当初预想的目标不一致或是达成目标后选择继续停止、继续付出。但是在共同努力的道路上团体每个人都必须对这个团体负责,突然的退出会让整个团体的付出功亏一篑。其他成员的预想与退出者相悖就会变相为其他组员制造额外的负担。因此“规矩”产生了,也就是当加入这个团体时就同意了契约。而这个“规矩”随着逐渐的完善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也就成了法律。那么为什么法律要平等?法律一定要有人遵守才可以称之为法律,那么若是有人在法律中享有特权,那么法律的效益会遭到周遭的质疑,那么就难以得到群众支持。所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因为道德上人人平等而是若不平等,则法律无法受到认可,难以认同。

我曾经无数次听到人们说“道德是人类的底线”,同样我也无数次听说“法律是人类的底线”,单独拿出来听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放在一起又充满了冲突。这两句话曾无数次误导我理解法律。究竟人们是在乎法律,还是道德。当法律突破道德底线时又能不能得到接受,道德又能不能改变法律。究竟是法律塑造了道德,还是基于道德制订了法律,还是说互相影响塑造了对方。道德和法律都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是道德可能会遭到某些人反对或者无法完全认同。法律在平等时能够得到道德上的认同,那么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就强制被规定在每一个人身上。法律成功地重塑了道德。而道德也只是被法律的“功利主义”考虑的一部分——支持。若是法律遭到太多反对没有效益。而道德总是人们遵守的准则,若是法律与道德达成一致,将会难以反驳,反对者只能用利益予以反驳并被贴上无德的标签。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律总是在靠近道德,但是在经济上有时又与道德相悖。道德终究只是一个考量标准,不是立法的唯一因素,因此道德本身与法律可以说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因为目的一致。不论是追求法律还是道德,都是个人想法和抉择罢了,无法达到一致。

二、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规范人类的“规矩”,与法律和利益相比更为追求精神上的安稳、自我的精神满足和公正,人終究是讲究功利的,精神食粮同样是被功利衡量的。亚里士多德的核心观念有两点:“公正是目的性的。对于权利的界定需要我们清楚所讨论的社会行为目的”与“公正是荣誉性的。为了推理一种行为的目的,就至少要部分的推理或讨论它应当尊敬或奖励什么样的德性”。可以说道德是受到心中的“功利”衡量的。它不像利益那么直接,它更主观更个人,但仍然充满了目的性。道德与非道德只是因为主观想法。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因此道德更是容易被利用,被歪曲。最终只有法律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标准不变的衡量准则。

自由——在不影响法律的前提下被给予不被干涉的权利。近年来自由与道德的冲突越来越大,社会更是对此争论不休,但是道德同时也给予了人们拥有自由的权利。为什么我要用“给予”这个词,因为其实从人出生时开始就不是自由的,每个人的自由都是在基于他人的宽容之上。但是这份宽容被法律约束之后,人们的道德开始接受合法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譬如不为年长者让座位等行为,被逐渐接受,因为似乎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权利也就符合功利的想法,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是因为宣扬道德更为荣耀或是道德的受益者,也是同样充满目的性的,所以道德没有那么美好,不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总结

总的来说,法律和道德都是基于功利的源头形成的,互相之间相互依靠形成。社会塑造法律,法律重塑道德,道德改变社会。而法律是其中唯一能够客观衡量各项标准的工具,因此道德永远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道德是在法律难以企及的地方,不同的组织观点利用的道德来争权夺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洪涛.论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及实施领域界定——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J].理论观察, 2006(1).

[2]严存生.法治社会中的“法律上的人”的哲理思考——读拉德布鲁赫《法律上的人》有感[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4(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平等自由道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道德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