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阴解毒利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的疗效观察

2017-11-14李达于泳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18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

李达 于泳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解毒利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36例采用降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36例采用降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为期2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78.7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病变症状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益气养阴解毒利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气阴两虚型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益气养阴解毒利渗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8..01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足和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DM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现病因不能完全明确。可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主要是以感觉神经受累最为常见[1]。临床上主要症状为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甚至丧失。西医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控制血糖,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微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抗氧化治疗等,但有疗程长、疗效不显著、病情反复、费用高、等不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的消渴病痹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内科学》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②中医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94-3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诊断标准。(2)无皮肤病史。(3)发病年龄在20~70岁之间。(4)无其他急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且自愿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不在研究内。(2)有皮肤过敏性疾病者。(3)不能配合完成各项评价及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给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

1.5.2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上,静予苦碟子注射液40 mL,静点硫辛酸注射液18 mL日1次,肌注甲钴胺注射液0.5G,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1.5.3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上,再予益气养阴解毒利渗法,方药组成:金银花30 g、土茯苓30 g、玄参15 g、当归15 g、川芎15 g、猪苓10 g、茯苓15 g、生黄芪30 g、生地15 g、桂枝

10 g、甘草9 g。每次150 mL,每日2次,2周为1疗程。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6.2 判定方法

临床症状积分与体征积分。症状积分根据患者症状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体征积分以密西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积分越高病变程度越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对比

治疗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脱落2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8例,脱落3例,总有效率为78.7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MDNS评分结果分别为(8.59±3.73)分和(8.91±4.38)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t=0.3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MDNS评分结果分别为(5.91±1.07)分和(4.29±1.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6.20)。

3 讨 论

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變划入“痹症”范畴[2]。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对防治本病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的方式主要有4种:①气血亏虚型,则需要调补气血;②若为气滞血瘀型,则需要行气活血通络;③若为肝肾亏虚型,则需要宣痹和络以及补肝益肾;④若为湿热阻络型,则需要清热利湿活血。本临床观察针所用方剂中,金银花、土茯苓、玄参、当归、川芎、猪苓、茯苓、生黄芪、生地、桂枝、甘草各司其职,通过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利水渗湿、通经活络,以达到改善患者病痛症状及体征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益气养阴解毒利渗法治疗治疗消渴病痹症方法可行,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红梅.降糖活血方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陕西中医,2010,31(1):58-59.

[2] 张爱旗,王会芳.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77-1080.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
颈骨康胶囊治疗颈椎病70例疗效观察
一期手术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67例疗效观察
卤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扁炎软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不同时段烫熨疗法预防肛肠术后尿潴留的护理观察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