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郑和

2017-11-14李玉香

金沙江文艺 2017年10期
关键词:郑和

李玉香

主要人物关系列表

郑和:

元朝滇阳侯米里金次子 (回族),原名马和,小名三保,永乐年间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郑秋:

元朝镇南万户候郑博之女(回族),后更名为权呤墨,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宠妃 (恭献贤妃权氏),郑和钟爱一生的女人。

米里金:

元朝滇阳侯,郑和生父,曾随祖父和父亲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 “哈只”,即 “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

郑博:

元朝镇南万户候,郑秋之父,郑和养父 (回族),杨庆的舅舅,曾随祖父和父亲跋涉千里,朝觐麦加,途中与郑和生父米里金认识,成为挚友。

阿夕月:

镇南彝族土司的女儿,郑秋生母,洪保的姨母。

杨庆:

元朝姚安万户侯之子,郑博侄子,郑秋表哥。杨庆官至正四品,即南京守备内卫都知监 (相当于今天南京卫戍司令),负责朱棣皇帝的内卫安全保卫工作,曾参加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负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

洪保:

元朝大理府酋长之子,阿夕月姐姐的儿子,郑秋的表哥。洪保是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与郑和、杨庆是同乡,他比郑和大一岁。洪保作为郑和下西洋使团的副使,身份特殊。

傅友德:

朱元璋征讨云南时明军主帅,押解郑和等人到南京。

蓝玉:

朱元璋征讨云南明军副统帅、押解郑和等人到南京。

沐英:

朱元璋义子,征讨云南明军副统帅,掳获郑和,坐镇云南。

宋露:

阿月夕的侄女,彝族,后更名为王露,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妃子(恭和荣顺贤妃王氏)。

宋蓉:

阿月夕的侄女,彝族,后更名为张蓉,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的妃子(贞静顺妃张氏)

1910年 (宣统二年)十二月,边地云南入冬。李根源奉云贵总督李经羲之命,沿迤西道前往片马交涉边防外交事务,同行的有督队官潘万成、队官辛丞贵、任宗熙、刘礼权、排长王秉钧、聂绅文、何文麟、土州代办景绍武、测绘生蔡勋、杨锡绶等人。

1911年1月,李根源在镇南 (今南华)巡察,走访调研。考证确定了镇南是郑和故里,并写入自己编著的 《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书中写道: “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同时,在镇南州 (今南华县)东西城门连竖两块 “郑和故里石碑”,一块 “郑和故里摩崖”,并在灵官桥畔建 “郑和庙”。同年10月,李根源再次亲临镇南,亲书 “郑和故里碑”,竖式立轴,要求以石碑及摩崖形式呈现出来。由此拨开了一段元末明初少年郑和的历史……

元朝末年,中原烽火连绵。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帝号洪武。此时的云南暂时还远离战火。

1371年冬天,昆明,元朝蒙古贵族梁王巴匝拉瓦尔密府内,滇阳侯米里金、中庆路指挥使、曲靖路指挥使等在王府内筹备着军事防务,梁王派心腹八百里加急密信送往大理府、姚安府。

深夜,滇阳侯米里金疲惫不堪的踏进府里,下人便匆匆来报: “侯爷,夫人难产!”

米里金一听,便匆匆的朝后院走去。

“侯爷,你不能进去!”一个仆人挡住了正要推门进去的米里金。

米里金退后朝着一个仆人说: “去书房把经书拿来!”

听到米里金的吩咐后,一仆人跑进书房把滇阳侯要的书双手捧着来到了滇阳侯面前。

米里金走到了院子的中间,用回族最高的礼节膜拜后,坐在地下诵读着经书。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一个仆人拿过一把伞站在米里金的后面为他挡住部分雪。米里金一本经书读完,一声孩子的啼哭打破了滇阳侯府的宁静。

三年后入秋的一天。镇守一方的米里金焦虑不安,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心里清楚元朝最终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他作为元朝的臣子,只能誓死追随元朝。他为了保住自己的遗脉,在长子马文铭,次子马和之间做选择,为了不让外人怀疑,滇阳侯马哈只米里金痛下决心让长子陪自己战死疆场,送走三保,只是要送往何处是一件让人头痛之事。

米里金与心腹打开地图,仔细的研究着,突然米里金与心腹同时指向镇南。那一年米里金随祖父和父亲跋涉千里,朝觐麦加,途中与郑博认识,成为挚友,长久以来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从地图上看,镇南一带是中原王朝和西洱河地区各部族结合部,是中原王朝试图经营西洱河地区的前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托孤之地,米里金下定决心后,秘密派遣心腹前往镇南料理托孤之事。

“侯爷放心,马荣绝不负使命。”马荣带着米里金的使命连夜秘密前往镇南。

镇南,郑博府内。郑博在后花园内赋闲。

“秋儿,慢点!”郑夫人阿夕月及仆人翠儿、碧莲拉着洪保、杨庆三个孩子走入后花园内。三岁的郑秋挥舞着手中的绣帕朝郑博跑来。

“父亲,你看秋儿绣的。”郑秋拿着绣帕朝郑博飞奔而来时不慎摔倒,郑博连忙跑到郑秋身边扶起郑秋,心痛地问:“秋儿,痛吗?”

“不痛,只是绣帕弄脏了。”

“让父亲看看绣的是什么?”郑博看着郑秋的绣帕,只见绣帕上一艘船,一座山,一个太阳。郑博又和蔼地说:“秋儿,给父亲讲讲这幅图的意思。”

正在这时,管家郑兴走进来禀告:“老爷,滇阳侯密使到”。

“秋儿,父亲有事,你先跟哥哥们玩。晚上再听你讲好吗?”

“好!”

郑博说着走出了后花园,郑秋与杨庆、洪保快乐地在花园内玩耍。

郑博前厅内,滇阳侯密使与郑博说明了来意,郑博欣然答应了。 “请回复滇阳侯,郑博竭尽全力保护好二世子。”

滇阳侯密使快马加鞭赶回昆明向滇阳侯复命。

明洪武七年 (即 1374年),三保4岁,被父亲马哈只米里金 (滇阳侯)秘密送来镇南州 (今南华县)郑博家托孤,三保到镇南后,为了避免暴露三保的身份,郑博将三保更名为郑和。

初到镇南的郑和不熟悉、也不适应镇南的环境,他总是孤独的一个人在后花园内闷闷不乐。

“三保哥哥,与秋儿、洪保哥、杨庆哥一起玩嘛!”郑秋跟三保说着话,而三保却不答话。

这时郑博与郑夫人走进了后花园,“三保,你看谁来了。”

郑和抬头一看, “母亲!”他快速地跑到母亲身边,扑进了母亲的怀抱。

“今天是三保的生日,你的父亲特意让母亲来陪保儿!这是你父亲给你的亲笔信及你父亲给你讲的故事。”滇阳侯夫人说着把信递给了三保,他打开书信,看着父亲给他写的书信,上面大部分的字还不认识。

“母亲这是什么字!”

“保儿,你父亲说让你好好跟郑博父亲学习,将来长大了完成你父亲的心愿。”

滇阳侯夫人在镇南与郑博一家共同为郑和过了一个生日,那也是郑和亲生父母为他过的最后一个生日。半年后他的父亲战死疆场,哥哥马文铭承继父位,成了新的一代滇阳侯。

镇南,郑府的私塾内,郑和与郑秋、洪保、杨庆一起学习四书。傍晚与洪保、杨庆,还有很多伙伴一起玩乐、一起习武。儿时的郑和,生活于镇南,很快乐,很自由。他常常与汉族、回族、彝族的小伙伴一起牧牛,下河嬉戏洗澡,采野花野菜、放风筝,郑和最喜欢的还是龙川江里划船。一晃七年过去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龙川江上郑和驾驶着在郑兴、洪保、杨庆、郑秋、宋露、宋蓉等人的帮助下做好的大船在龙川江上航行着。贪玩的郑秋偶然发现江里有一处地方金光闪闪,她高兴的指挥着郑和向江的中心驶去。郑兴试图阻止,但在洪保、杨庆、郑秋等人的指挥下,郑和努力向江的中心驶去。

快要到江心时,调皮的郑秋向郑和抛出一块绣帕,帕子落在了郑和的脸上,整块帕子遮住了郑和的脸,郑和用手拿帕子的时候,他手中航行的方向盘回转了几圈,大船向一边倾斜,没站稳的郑秋落入水中。吓得郑兴大声的惊呼着跳入水中救郑秋。郑和赶紧转动着方向盘,由于用力过猛,拧断了绳子,大船完全倾斜在水中,不会游泳的宋露、宋蓉在水中挣扎,杨庆、洪保在水中救人。

晚上,郑博府,郑秋房内。

“表姐,表姐,你醒了,”当郑秋缓缓睁开眼睛时,看到宋露、宋蓉望着她。

“老爷,夫人,表姐醒了……”郑和还没反应过来,宋露大声喊着跑了出去。

“秋儿”伴随声音而来的是一位身穿长衫慈祥和蔼的父亲,站在他父亲旁边的是深红色袍子的母亲,头上插着两个银色发簪,宋露紧随其后进来。

“秋儿,你终于醒了,快让母亲好好看看。”说着,她一侧头眼泪落了下来。

“母亲,我不是好了吗?别哭啦!”

“秋儿,现在哪里还不舒服,快告诉母亲,宋露,快去告诉少爷,表姐醒啦。”

“是,夫人!”宋露说着走了出去。

“和少爷,表姐醒啦!”宋露对着跪在地上的郑和说。

郑和一听,急急地站起来刚想走,却又跌倒在地。

“少爷你慢点!”

郑和跌跌撞撞的跑进来说: “秋儿,你可醒啦!”

郑秋望着跑得满脸大汗的郑和惊奇地问: “你是谁?”

“我是郑和,你的三保哥哥啊!”

“秋儿,他是你的三保哥哥啊。”

“三保哥哥。”郑秋看着眉青目秀的郑和,好像什么也想不起来。

“老爷夫人,表姐的药好啦!”宋蓉把药端了进来。

“我来!”郑和端过药坐在她身边,一口一口地喂药。

郑博、阿夕月退出了屋。

郑和喂完了药,又帮郑秋擦去嘴边的药汁。

“我来吧!”郑秋的手碰到郑和手的一刹那间,郑秋的心猛地一震,仿佛触电一般,心顿时跳动得厉害。此刻的郑和也跟郑秋一样,心猛地一震,仿佛触电一般,心顿时跳动得厉害。郑和轻轻的说: “别动,快躺下,我来!”他轻轻地擦去她嘴边的药汁,又轻轻地帮郑秋盖上被子时那块绣帕滑落下来。

郑秋看到绣帕时,她的大脑中闪过她向郑和抛帕子,之后大船倾斜,她落入水中,好像有人救她。

“秋儿,是我不好,害你落入水中!”

与此同时的郑博书房内,郑兴、洪保、杨庆跪在了郑博的面前,他斥责着他们,今天万一出了什么事,他怎么向死去的滇阳侯交待。

正说话的时候,一仆人进来禀报:“老爷,姚安万户侯、大理府酋长到。”

杨庆、洪保听到自己的父亲来了,高兴的刚想站起来。 “你俩小子给我好好地跪着,别以为你们的父亲来,你们就可以免去责罚!”郑博说着走出书房,向前厅走去。

前厅内,姚安万户侯、大理府酋长已经在那里等郑博啦。

“大哥!”姚安万户侯上前拱手敬礼说道。

“姐夫!”大理府酋长同样上前拱手敬礼说道。

“你们俩,怎么有空来镇南?”

“哥,杨庆呢?”

“他与洪保今天闯祸,正在书房领罚。”

“大哥,不管怎么样,我们见见孩子就走。”

“怎么这么急?”

“梁王急召,必须于天亮前赶到昆明。”

郑博领着姚安万户侯、大理府酋长走进了书房,只见杨庆、洪保、郑兴在那里跪着。

“父亲,”洪保、杨庆同时叫出声。

“孩子,要听舅舅的话,好好的呆在镇南,不许惹事!”

“洪保,你也要好好听姨父的话,好好的呆在镇南,为洪廷续香火。”

姚安万户侯、大理府酋长交待完后,他们匆匆地离开了郑府。此时的郑博心里越来越不安。他的家里都是元朝臣子托孤的孩子,他要怎样做才能确保他们的安全?

郑博府内。 “秋儿,快跟母亲说说话,你好几天都没有跟母亲说过一句话了。我可怜的秋儿,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说着又去抹眼泪。

此时的郑秋已经坐起身子,望着母亲说: “母亲,我已经没事了。”

“秋儿,终于又听到你叫母亲了。”她含着泪把郑秋揽在怀里,低声哭泣着。

“你这是干嘛,秋儿不是好了吗?”

宋露在门外轻声说: “夫人,和少爷、洪保少爷、杨庆少爷来看望表姐。”

“快请他们进来。”夫人这才放开手,用手巾擦拭着眼角。

只见郑和他们从门外走了进来。

“见过义父、义母。”郑和说道。

“见过舅父、舅母。”杨庆说道。

“见过姨父、姨母。”洪保说着。

“和儿,庆儿、保儿不必拘理,快来坐。”

“秋儿,你可醒啦,你昏迷的这几天,可把我们急坏啦!”

此刻的郑秋看着眼前眉清目秀,神情淡定的郑和,她的心再一次猛地一震,仿佛触电一般,心顿时跳动得厉害。她用手按住胸口。

“怎么啦?”郑和急急地问。

“可能是这几天在房内呆得太久,心口闷得慌。”

“秋儿,要不扶你到花园走一走好吗?”

“可秋儿的身体还很虚弱啊!”

“不碍事,出去走走吧!”

宋露、宋蓉扶着郑秋走出了房间,来到花园里,望着偌大的花园,小桥流水,假山长亭,荷花盛开,金鱼在池子里游来游去,好一番美景,郑和含笑欣赏着这如画般的美景,郑秋对宋露说:“宋露把我的月琴拿来!”

“是, 表姐!”

宋露回房拿了月琴来到花园里,宋蓉扶着郑秋坐在了凉亭的椅子上。

一曲完之后,宋露、宋蓉、杨庆、洪保高兴地鼓掌。郑和傻傻的望着郑秋轻声叮嘱道: “秋儿,早晨要多见见阳光,多呼吸新鲜空气,方可早愈。”

郑秋含笑着点了点头。郑和微微低头,当两人抬头之时,两眼在交汇交融,突然他面色变得红晕,眼里泛着波光,仿佛在沉思。郑秋不由一笑,和哥哥什么时候这么胆小,连看她一眼都会脸红,但当他的眼神在她脸上停留时,她也心跳加快,心神不宁了。

郑秋站在亭子里望着荷花,看着金鱼在水里戏嬉时感慨地说:

“你看,多美的荷花啊,好久没看到这般美景了。”

“还有比荷花更美的。”郑和也望着荷花,看着金鱼在水里戏嬉,轻声地说,脸上浮着淡淡的笑容。

“秋儿,秋儿,”母亲阿夕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她正往花园亭子这边走来,后面跟着宋露和宋蓉他们各端着一盘甜点。

“母亲,我在这!”郑秋回头应道。

宋露和宋蓉把点心送到郑秋面前开心地说: “表姐,你尝尝,还是热的呢。”

“秋儿快趁热吃吧,你们三个也一起尝尝吧,不知合不合胃口。”

“谢过义母、姨母、舅母。”郑秋、杨庆、洪保说道。

“你们三个啊,这几年来要是像这几天这么规矩,我呀就少操点心,早就把老爷喜欢的那幅航海图绣好啦!”

“我们保证以后都不调皮啦!”

郑秋拿了一块点心放到口中,慢慢嚼着,又酥又软,甜而不腻,她不禁点头说: “母亲,好吃,明天你教教我。”

郑和看着郑秋喜悦的表情,也拿了一块送到口中慢慢地嚼着。

阿夕月望着额头缠着纱布的郑秋心疼地说: “秋儿你的伤势已有所好转,不知何时才能痊愈,以后会不会留下痕迹。”

“刚才我问过大夫了,他说只要注意调理,不会留下伤痕的。”

阿夕月轻拍着郑秋的手说: “傻孩子,只是母亲希望快快好起来,还我一个美丽漂亮的女儿啊。”

滇中镇南,原始森林苍苍茫茫,层峦叠嶂。辐射四面八方的羊肠小道路窄坡陡,关隘重重。乌蒙山、哀牢山两山鼎立;金沙江、元江二水奔流。四季的韵脚不偏不倚,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此消彼长。一条条永不枯竭的溪流依附在大山原始森林的肌肤之上,哺育着山下一代又一代子民。镇南城周围山清水秀,秀丽的青山,像画屏一样,围护着镇南坝子,此时正是雨季,一场透雨之后,镇南周围山间,就有无数的野生菌,拱出地面,就像穿着七彩绚丽、各式各样美丽裙子的神秘仙子突然降临人间,降临在山野里。

镇南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郑和、郑秋、杨庆、洪保、宋露、宋蓉一起骑马进山游玩。

“三保哥哥,我自己骑。”郑秋开心地说。

“不行,山路崎岖,你身体欠安,怎么能自己骑呢?”郑和轻轻地摇摇头说。

“我已经好了,我自己骑,求求你了。”郑秋望着郑和拉着他的手撒娇似地摇着。

“不行!”郑和微笑着说。

“三保哥哥。”郑秋轻轻喊道,郑和侧头望着郑秋,清新脱俗的她正含情脉脉地看他,宛如出水的芙蓉。

“没事。”郑秋调皮地眨着眼睛。郑和心像触电一样,慌忙转头牵着马又大步向前走。

“杨庆,郑和可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啊!”

“那当然啦!”杨庆看到郑和快乐的样子,说, “三保,我来为秋儿牵马!”

不等郑和说话,宋露就反驳说:“我家表姐的马你能牵得了吗?”

“我……我是看郑和那么辛苦!”

“我也辛苦,你为我牵好吗?”

“我才不牵呢!”杨庆狠狠瞪着宋露。

“三保哥哥,你不用为我牵马,我自己骑就行了!”

“秋儿,累了吗?”

“一点都不累,”郑秋快乐地回答道。

“在这休息下吧!”郑和指着一棵大树说。

“好吧,休息下!”

“宋露、宋蓉在这休息下吧!”

“是,表姐,可累死我啦!”

“蝴蝶,这里有蝴蝶,好漂亮啊!”郑秋指着空中飞舞的蝴蝶开心地说。

“秋儿喜欢蝴蝶,我抓给你。”郑和说着向飞舞的蝴蝶扑去。

郑秋、宋露、宋蓉看着郑和他们三个去追蝴蝶,她们在一旁开心地叫道:“快点、快点!这边,那边!”他们仿佛和蝴蝶一起起舞,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镇南郑府内,郑秋、宋露、宋蓉在郑夫人的指点下合绣一幅出海图。

花园的凉亭内,郑博正在与郑和、杨庆、洪保讲着那一年他随祖父和父亲跋涉千里,朝觐麦加的事,他们在沙漠中看到了最美的海市蜃楼,尤其是那次在沙漠中迷路,他遇到了郑和的父亲滇阳侯一家,他们走啊走,在他们的前面出现了一片大海,海上一个英勇的年青人带领着几百艘船航行在大海上。

听得入神的郑和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那个青年该多好啊!

“又在做梦啦!”杨庆、洪保打趣着说道。

“我在父亲留给我的书稿中也看到了这些,义父你见过真正的大海吗?”

“见过。”

“义父,义母他们绣的航海图,就是你见过的情景吗?”

郑和与郑博他们愉快的谈论着,一场灾难也正悄悄地向他们走近。

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郑和平静的童年生活被打破了。那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得力干将傅友德为主帅、蓝玉、沐英为副将率大军征讨云南,明军浩浩荡荡从贵州进兵。势不可挡的明军在曲靖击败元军主力,走投无路的梁王跳滇池自尽,滇阳侯马文铭受重伤,被仆人乔装打扮后隐居山中。随之,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宣告灭亡。从北方随军来云南的大多数官兵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和后人将变成地地道道的云南人。

明洪武十五年 (即1382年)初春,傅友德帐内,蓝玉、沐英等将领在谈论抓捕前朝 “余孽”的问题。

沐英从怀内拿出一份名单递给了傅友德。只见上面写着:

郑和:马和,元朝滇阳侯马哈只米里金之子,郑博养子。

杨庆:元朝姚安万户侯之子。

洪保:元朝大理府酋长之子。

傅友德看过名单后狠狠地一拍桌子,前朝 “余孽”绝不能姑息,一干人等全部缉拿归案。傅友德的命令一出,郑和、杨庆、洪保一干人的命运掌握在沐英及手下将军手中。

夜,镇南郑府内,郑博得到信息,召集府内所有人员,他把全部家财拿出来分发给下人,让他们各自逃命时,沐英带着手下的官兵已到了郑府内。

前朝 “余孽”一干人等全部缉拿归案,郑府内一百多人全部做了俘虏。

沐英的部下在搜查郑府时,在郑家后院一间空房内发现了上好的绣品,沐英随手拿了几件绣品一看,被那些奇异的绣法给吸引住啦,他吩咐手下将那些绣品全部带回昆明。

明洪武十五年 (即1382年),傅友德接到朱元璋的圣旨,傅友德收复云南有功,准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封为云南王,镇守云南。

明洪武十五年 (即1382年)秋天,12岁的郑和、15岁的杨庆、13岁的洪保一同被押往南京,郑和把郑秋亲送的一幅缩小的彝绣航海图也一起带走。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下了一道密旨八百里加急送到云南,要求沐英将云南各地前朝余孽的家眷一同押往南京。

此时,在破败的郑府内,郑秋与母亲陪着生病的郑博。郑博咳嗽不止,一口鲜血吐了出来。

“父亲!”

“秋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要有仇恨,要充满希望的活着,谨记现在你是大明王朝的子民,你的舅舅买通了云南王沐英的心腹权恩荣 (祖上是朝鲜人),他把你收为义女,你现在不叫郑秋,叫权呤墨,这样在路上就不会有人欺负你,可以一路平安的到达南京,到南京后想办法找到郑和,但不要告诉他我已死的信息,你们都要好好的活着,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啦。”郑博交待完后断了气。

1382年冬天,郑秋以权恩荣义女的身份,同沐英等人一同到了南京。

南京,奉天殿内,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接受文武大臣的祝贺。

殿下,傅友德向朱元璋汇报了征战云南的所有战况。

谨身殿外,被净身后的郑和、杨庆、洪保等二百多人恭恭敬敬的站在殿外等候新主人的选拔。

这时,一群宫女打扮的女孩子由宫内太监领到了谨身殿外。燕王妃徐氏从郑秋身边走过,郑秋手中的绣帕被风吹起落在了燕王妃的面前。婢女捡起了地上的帕子递给了燕王妃。王妃接过帕子看到了一幅绣样别致的帕子,顿时感兴趣,便走上前问: “这是你的帕子?”

“是的!”

“大胆,见到王妃还不下跪!”一个太监大声的训斥着郑秋。

郑秋吓得赶紧跪下。

“你叫什么名字?”

“权呤墨!”

“权恩荣的义女!”

“是的,王妃!”

“我看这丫头聪明伶俐,把她收到府内吧!”

“是,王妃!”

“谢谢王妃。”郑秋就这样阴差阳错的进了燕王府,她也没有想到最后她会成为燕王妃,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最宠爱的妃子。

夜,谨身殿,从云南来的三百多人都有了新的主子,只有郑和一个人孤零零的还跪在殿外。燕王朱棣觐见完朱元璋,从谨身殿外走过时,看到了跪在那里的郑和,他用树枝在地上画着,燕王在他的后面看了好久,他仔细地画着,直到画到了燕王的脚边,他才发现有人。他抬头看了看朱棣,又低下头继续画着。

“大胆奴才,见到燕王还不拜见!”

聪明的郑和听到后,连忙拜见燕王。

“你在画什么?”

“出海图!”

“大胆!”太监又一次对郑和大声的说道。

燕王摇了摇手,蹲下对郑和说:“再说一遍,你刚才画的是什么?”

“出海图!”郑和倔强的说。

“再说一遍,你画的是什么?”

“大……”见燕王抬起手,太监没说完。

“起来吧!到我燕王府画!”

“谢谢王爷!”

“王爷!”

此时的燕王,他肚子里正憋了一口气。刚才在父皇的御书房他与他的皇帝父亲正争论出海的事,但被朱元章否决,还被训斥了一顿,责令明天一早回北京的封地。

清晨,南京,燕王等人离开京城,一路向北回自己的封地北京。

北京燕王府内,郑和、杨庆、洪保再次见面,他们拥抱在了一起,此时燕王妃把郑秋、宋露、宋蓉也带了进来。

“呤墨拜见王爷王妃!”

“王露拜见王爷王妃!”

“张蓉拜见王爷王妃!”

郑和再次见到郑秋时,郑秋已更名呤墨,他只能在心里想着郑秋,此时的他们各自隐藏着自己的身份,在大明王朝下生活。在王府里,燕王请了最好的师傅教他们,燕王府的内室藏着郑和、杨庆、洪保画的航海图,同时也珍藏着郑秋绣的航海图。大明王朝朱元章颁布法令禁海,任何一个人不敢说出海的事。燕王不满只做一个藩王,他在养精蓄锐,他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可以一夺天下的时机。

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了龙位。

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并被朱棣视为心腹。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 “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 “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猜你喜欢

郑和
书法家郑和新书艺精品鉴赏
艺术档案
——书法家郑和新墨海游龙笔意键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郑和在南洋成了神
云南郑和研究概述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六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