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2017-11-14梁莹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改革

梁莹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梁莹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随着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持续不断推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越来越亟待解决的重大关切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探究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综合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为推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提供改革思路。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全面深化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内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高等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重要使命。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处在一个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发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特点是在改革中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尊重个性,发展人格;文理互渗,学科交叉;前期趋同,后期分化。这些特点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样化趋势。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培养规格、方案、计划、方式、路径等方面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别性与特殊性,从而为不同学生个体创造了更加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例如:北京大学在本科阶段,探索“元培计划”,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南京大学构建的“三个融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武汉大学以“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提出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质量关的多元化,与传统的单一化、标准化教学模式相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多样性、特殊性、发展型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求高校在按学定位、社会需求、学生群体特点等综合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通过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从总体上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教育观念适应时代潮流变革,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两者是相互统一的;二是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动态调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三是通识化、综合化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在价值体系上趋于交叉与融合。

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高校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要破除阻碍高校自身发展的障碍。虽然这些高校开展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是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制约,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3.1 高校错位的角色定位

高校的定位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职能践行的有效性,高校错位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开展实施的具体方案,最终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统筹考虑多种主客观因素,例如,高校生源质量和状况、办学传统和特色、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等,科学进行大学的角色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竞相升格,出现了所谓的“升格热”。高校在定位上也暴露出很多误区,例如:混同学校的类型、层次和水平,把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划等号,没有按照不同的人才层次,建立相应的分层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而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一所高校。高校定位仅从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造成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类型功能趋同。

3.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会相互借鉴统一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是盲目跟风,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化严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自身的特色,脱离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特色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变化,造成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严重,就业率持续走低,从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3.3 专业与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

部分高校的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脱离客观实际,缺乏系统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因人设课,盲目设专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与高校办学条件不相适应,更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例如: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冷门专业一刀砍;学校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等等。这样造成的最终后果将会是严重制约着高校的科学发展。因此,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既要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促使高校良性、科学的发展。

基于上述问题,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调整和重构。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策略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标准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标准。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质量、人才素质的需求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4.1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往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实践。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学生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批判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环境氛围,在此氛围中探究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知识积累深厚、能力素质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四个关键要素,先进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和使命、丰富多彩的教学培养阶段、完善合理的培养制度、准确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

4.2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实施大类培养模式

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借鉴“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致学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一是继续加强素质教育通选课,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相融合,但要改革以往淡出的理论讲解和课堂灌输,要注重实际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个性发展,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4.3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出发点。美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研究较多,准确制定培养目标,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的规范和标准,对我国很多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普林斯顿大学在其培养目标中就设计了12项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立的思考能力、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不同学科和知识领域的相互融通、终身学习的理念等等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国高校制定自身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经验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必然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高校要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大胆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形成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最终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社保鹏,马艳粉.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及其成因分析[J].中外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12):37.

[2]唐景莉,董少校.地方高校如何定位:应用型本科错位竞争求突围[N].中国教育报,2011,(11):01.

[3]刘学忠,余宏亮.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4):83-88.

[4]杨荣翰,潘立文,林明.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66-67.

[5]李祖超,别雪君.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58-59.

[6]颜媛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0,(9):150-152.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ang Y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which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reform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reforming a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vide reform ideas.

University;Talent Training mode;Policy

G642.0

A

1003-2177(2017)09-0053-03

梁莹(1990—),女,汉族,河南义马人,河北科技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改革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部分专业介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