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黛力新对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及对血管活性肠肽表达水平的影响

2017-11-13肖修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黛力新肠易激综合征抑郁

肖修玲

【摘要】 目的:分析黛力新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12日-2016年3月12日收治的10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常规组采取基础治疗方案,试验组加用黛力新治疗。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焦虑与抑郁状态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VIP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BS患者采取黛力新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黛力新; 焦虑; 抑郁; 血管活性肠肽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8.0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8-0033-02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1-2]。文献[3-5]的临床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人群的患病率达到7.26%左右,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该类疾病占据功能性消化疾病的百分比达到35.00%左右,且患者通常存在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导致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进一步加重了病情,使得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为此,本次研究对该类疾病患者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12日-2016年3月12日收治的10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被确诊,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本次研究;同时将孕妇与哺乳期妇女,对本次研究涉及的药物过敏人群,存在外肠道器质性疾病,经历过腹腔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

按照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51例。常规组的男女患者之比为27∶24,年龄22~68岁,平均(45.02±3.26)岁;病程2~4.5年,平均(3.20±0.45)年。试验组的男女患者之比为28∶23,年龄21~69岁,平均(45.12±3.20)岁;病程2~4年,平均(3.13±0.4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结肠镜、消化道造影、大便常规等检查,将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排除,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黛力新口服,每日口服2片,早上、中午各口服1片,连续治疗4周,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可在每日睡前给予阿普唑仑片口服治疗,并在治疗期间每周进行1次疾病复诊,对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依照患者临床症状(腹胀、腹痛、大便频率、排便异常等)进行分级,其中0级表示无症状,1级表示轻度症状,2级表示中度症状,3级表示重度症状,且对患者正常活动造成影响[6-7]。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项,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治愈为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为症状减轻幅度超过2级,有效为症状减轻幅度超过1级,无效为症状无改善[8]。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采取SAS与SD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示不良情绪越显著,治疗效果越差[9]。

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时间两组患者体内的VIP含量。抽取两组患者5 ml外周静脉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保留上清液,放置在-70 ℃的冰箱内待检,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进行检测[10-11]。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焦虑、抑郁评分

治疗后试验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VIP水平

治疗后试验组VIP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討论

IBS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一类消化系统疾病[12],存在腹胀、腹痛、排便频率异常等情况[13],且缺乏较为明显的形态学与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以肠道的易激惹性作为主要的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便秘型、腹泻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等,且主要为腹泻型,属于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疾病[14]。目前临床上对该类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包括对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与排除性诊断,若采取基础方案进行治疗则往往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该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关于其具体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15]。

谭小洪等[16-18]研究发现,该类疾病与精神因素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性。胃肠道是从一级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至支配胃肠效应的运动神经元组成,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神经系统,临床上将其称之为肠神经系统。该类神经系统对于胃肠运动的调控主要是依照多方面进行相互协调作用的。

本次研究对常规组采取基础治疗方案,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黛力新进行治疗,其作用于人体且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DA自身调节受体,有利于促进DA的合成与释放,采取小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可对NE、5-HT进行再摄取,由此将突触间隙中的NE/5-HT含量提高。在两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下,将会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IP含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分析该类药物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两种成分均含有较小的剂量,仅仅在为其单用时剂量的1/30~1/10;两种药物成分进行组合,对不良反应的拮抗作用较为明显[19-20]。endprint

综上所述,对IBS患者采取黛力新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与血管活性肠肽表达水平,值得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慧敏,陈富超,朱雪松,等.国内曲美布汀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12):2125-2128.

[2]陳跃华,陈兴奎,尹小君,等.电针与益生菌合用黛力新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5):594-598.

[3]杜宗汉,王文强,陈杰,等.黛力新联合匹维溴胺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4,26(7):891-893.

[4]王志英,陈月美.黛力新联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743-744.

[5]赵静.黛力新与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2):213-214.

[6]魏双琴,施建平,金怒云,等.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应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4):154-156.

[7]秦炜炜.黛力新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105-106.

[8]张科,曹蕊芸.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9(9):19-20.

[9]徐晶,刘斌,张国顺,等.黛力新与思连康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10):1444-1447.

[10]朱华丽.小剂量黛力新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11-12.

[11]曾华.黛力新联合曲美布丁、培菲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93-94,100.

[12]韩延风.黛力新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2016,37(8):1988-1989.

[13]黄竹娥.黛力新联合四磨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47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2):40-41.

[14]陈宙,郝林端,钟土先,等.胃苏颗粒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5):657-658.

[15]刘平.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54-55.

[16]谭小洪,魏金文,程兆明,等.黛力新联合培菲康治疗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2):3100-3101.

[17]魏晓.疏肝健脾汤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4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5):14-15.

[18]佟乌日娜.匹维溴胺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10):1246-1247.

[19]金挺,叶关胜.培菲康、曲美布汀联合黛力新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38例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12):201-202.

[20]李孟石.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研究[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2):10424.

(收稿日期:2017-02-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黛力新肠易激综合征抑郁
柴桂龙牡汤加减与黛力新治疗恶性肿瘤伴焦虑效果分析
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肠道菌群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