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垃圾分类成熟期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2017-11-13毛文轶张束空张永芳

环境卫生工程 2017年5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垃圾分类

张 媛,毛文轶,张束空,张永芳

(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4)

关于建立垃圾分类成熟期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张 媛,毛文轶,张束空,张永芳

(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4)

随着垃圾分类在国内各大城市持续深入地展开,市民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重要性逐步显现。相应的,垃圾分类开展之初涌现出来的一批分类绩效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下垃圾分类的评价需求。因此立足于当前垃圾分类开展实际,利用数学方法,建立分类绩效评价模型,适用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5 a以上的城市,以期对当下分类工作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

垃圾分类;绩效评价;数学模型

随着垃圾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启动了垃圾分类。几年过去了,分类工作逐步深入,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设施已基本投入使用,分类工作进入了“成熟期”。政府作为垃圾分类的引导者、引领者、保障者逐步退出舞台,公众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地位逐步显现。在此背景之下,垃圾分类的绩效评价也应由考核政府推动工作的有效性为主,向分类主体的投放行为进行的直接性评价转变。

1 模型说明

垃圾分类绩效评价模型分为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

1.1 一级指标

分类绩效评价数字模型采用多视角的方式进行指标体系的设定。按垃圾分类处置的流程,分为前端分类投放(Front ofclassification,F) 和末端处置情况(End of disposal,E);按观察分类垃圾方式,分为直观的前端分类投放评价(F)和微观的物化分析(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A);除了对垃圾分类事务本身的评价(F、E、A),还考虑了社会的协同(social coordination,S) 以及政府的保障(Government guarantee,G),因此一级指标分为:前端分类投放、垃圾物化分析、垃圾处置情况、社会协同以及政府监管5项,分别由字母F、A、E、S、G表示。

1.2 二级指标及公式解析

1) 前端分类投放(F) 二级指标为分类投放率、分类准确率、前末端垃圾混杂比,分别用F1、F2、F3表示,可由直接观察法获得。

式中:F1为分类投放准确率,即观察n个样本,正确投放分类垃圾占比;n为观察样本数,要求至少观察10人以上;Xi为第i位垃圾分类投放的人,正确为1,错误为0。

式中:F2为分类准确率,即n个正确投放分类垃圾的人中,正确进行分类的比例;n为观察已经正确投放分类垃圾的样本数;Yi为第i位正确投放垃圾的人的分类准确情况,正确为1,错误为0。

F3为分类垃圾前末端混杂比。通过直接观察对比分类前端(分类垃圾桶) 和末端(垃圾处理设施)分类垃圾的混杂程度,并进行评分。前端与末端差不多为1;前端进行分类,末端无明显分类迹象为0。该指标可考察垃圾分类运输的实施情况。

2) 垃圾物化成分分析(A) 二级指标为厨房垃圾有机质比、其他垃圾无机质比、垃圾含水率和垃圾热值,分别用A1、A2、A3、A4表示。

式中:A1为厨房垃圾有机成分占比;X1为厨房垃圾样本总质量;X2为厨房垃圾样本中有机质的质量。

式中:A2为其他垃圾无机物占比;X3为其他垃圾样本质量;X4为其他垃圾样本中无机质的质量。

A3垃圾含水率及A4垃圾热值测定按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3) 垃圾处置情况(E) 二级指标为有害垃圾处理量、厨房垃圾处理率、单位垃圾发电量、单位垃圾渗沥液产生量、单位垃圾产沼量、渗沥液可生化性,分别用 E1、E2、E3、E4、E5、E6表示,根据监管机构出具的监管数据评价。

E1:年度收集并处理的有害垃圾量。

式中:E2为年度经分选后的厨房垃圾与进场厨房垃圾质量比;M3为经分选处理的厨房垃圾质量;M1为进厂厨房垃圾的总质量。

式中:E3为单位垃圾发电量(kWh/t);Q为垃圾焚烧厂年度余热发电总量(kWh);M1为垃圾焚烧厂年度进场垃圾总量(t)。

式中:E4为单位垃圾渗沥液比(限垃圾焚烧厂);M4为年度处理厂渗沥液收集质量;M1为年度进厂垃圾总质量。

式中:E5为单位垃圾沼气收集量(m3/t)(限垃圾填埋场);V为年度填埋场沼气收集总量(m3);M1为年度进场垃圾总量(t)。

式中:E6为渗沥液可生化性(限垃圾焚烧厂);B为渗沥液年度BOD5测量均值;C为渗沥液年度CODCr测量均值。

4) 社会协同(S) 二级指标为社会关注度、处理设施接受度、垃圾分类投诉建议量、自愿者数量,分别用S1、S2、S3、S4表示。该部分的评价根据各地的开展情况、数据来源等因素自行设定,可分为高、中、低3个档次,并给予相应分值。

S1:考察当地对于垃圾分类1 a中的关注热度,如热点报道的数量(10万阅读量以上)、自发性举办垃圾分类大型活动(参与人数1 000人以上)以及相关的评论量等。

S2:考察公众对于当地新建以及运行中垃圾处理设施的接受程度,如可根据1 a中公众对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诉量等进行评分。

S3:考察公众对于垃圾分类的工作的满意程度和参与程度。可根据公众对于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的投诉建议的数量、城管社会意见等进行评分。

S4:考察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如当地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数量等。

5) 政府监管(G) 的二级指标为法规制定情况、执行情况以及政策保障,分别用G1、G2、G3表示。该部分评价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为高、中、低3个档次,并给予相应分值。

G1:根据1 a中法规制定和颁布的情况给予评分。

G2:根据1 a中垃圾分类相关法规执法的数量给予评分。

G3:根据1 a中垃圾分类相关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等给予评分。

垃圾分类绩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指标体系结构

2 工具的使用

2.1 数据的来源

1)直接观察。侧重于宏观视角,通过感官识别,对足够多观察样本统计得出的数据,这是对垃圾分类前端成效的直观评价。例如:视觉(具体的垃圾分类行为)、听觉(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嗅觉(分类垃圾的臭味)。

2) 物化成分分析。理化分析侧重于微观视角,通过各类理化分析手段,对分类垃圾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得出结果。物化成分分析可得诸多数据,如:厨房垃圾有机成分比、其他垃圾无机成分比、垃圾热值、垃圾含水率等。

3)监管数据。通过监管机构对处置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中获得第一手数据,例如:有害垃圾收集量、单位垃圾发电量(焚烧厂)、单位垃圾渗沥液产生量、产沼率(填埋场)、渗沥液可生化性等。

4)政府发布的各类数据。政府权威报告或者公开信息中可查阅的垃圾分类相关的各类数据。如:两会垃圾分类提案数、垃圾分类专项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分类执法情况等。

5)第三方调查。垃圾分类是全社会开放性事务,社会各界的观察和评判都应纳入评价体系。除政府部门的报告之外,各类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调查和评估,只要符合要求,这些都能成为垃圾分类绩效评估的依据。

2.2 应用范围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5 a以上的城市。

2.3 模型的升级及扩展

垃圾分类绩效评价模型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体系,不限定评价指标(所示指标仅是范例)、权重以及评级组织,只要直接相关或者贴近垃圾分类并且来源可靠的各类数据,都可以作为垃圾分类评价的评价依据。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因地制宜地建立自身的评价模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观察对分类这项复杂的事务进行评价。同时,模型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每个阶段也可以根据调整指标及赋分值完成模型的“升级”。

3 结果的释义及应用

3.1 评价总方程

式中:Rn为第n年垃圾绩效评价分值;Kn为第n年垃圾分类成长速率。

3.2 结果的释义

1)趋势性的评价。垃圾分类绩效评价结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得分,1 a的评价得分(Rn)并不能说明问题。应该通过连续的跟踪和评价得出一组或多组曲线,直观地反映垃圾分类的发展状况,是递增(进步)、或递减(即退步)、或波动(即徘徊不前),曲率Kn代表了分类工作发展的速度。实例如图2所示。从图2 a中可以看出,该市2009—2015年垃圾分类均呈进步趋势,并且增长速度(Kn值)显著增加,说明该市垃圾分类的成长态势较好。从图2 b可以看出,该市2009—2015年,垃圾分类呈波动状态,分类工作尚未有明显成效,可具体分析连续增长的2011—2013年以及连续下跌的2013—2015年,查找引起分类工作波动的原因。

图2 实例示意

2)自身成长的评估。垃圾分类绩效评价模型是由事务本身发展决定的,分类的评价也是自身成长性的评估。不同城市间,由于指标、观察者以及评分标准不完全相同,不具可比性。如图2 b评分分值高于图2 a,但是从垃圾分类自身成长趋势来看,图2 a明显优于2 b。

3) 多数据的评价。垃圾分类评价体系指标多,数据来源丰富,每个指标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数据集合形成曲线进行单项评价。因此评价垃圾分类成效时,不仅可以得到评价总分的单条曲线,更可以得到各指标成长变化的多组曲线族(见图3)。每个城市的社会生活中都有与垃圾分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数据来源,角度越多、指标越多、数据越多,越逼近垃圾分类的真实面貌。

图3 评价指标多组曲线族示意

从图3中可以看出,该市2009—2015年垃圾分类工作呈波动上涨趋势。居民的关注度在分类前期增长较快,随着分类工作推进,呈逐渐下降趋势;投放准确率和分类准确率缓慢上涨,但投放准确率增长速度快于分类准确率;同时,法规执行情况与垃圾分类总评分趋势基本一致。

4)多视角的审视。在评价垃圾分类时,不能单纯从垃圾本身看成效,应该运用更宽广的视角,从社会的管理成本、人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清洁度、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等角度综合审视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由简单的分类行为逐步转化为人的文明创造,这才是分类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

[1] 朱衍强,郑方辉.公共项目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郑方辉,张文方,李文彬.中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Establish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on Mature Stage

Zhang Yuan,Mao Wenyi,Zhang Shukong,Zhang Yongfang
(Hangzhou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 Zhejiang 310004)

With waste classification sustainably and greatly developed in the domestic cities,the public gradually play a vital role in participating i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work.However,a series of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cannot satisfy the current garbag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requirements.Based on the current garbage classification,we used mathematical methods to establis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those cities which have been carrying out garbage classification more than 5 years,and to achieve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garbage classific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mathematical model

X32;X799.3

A

1005-8206(2017) 05-0009-04

2017-06-01

张媛(1985—),工程师,主要从事垃圾分类研究及垃圾处置监管工作。

E-mail:mysky8584@163.com。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垃圾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