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闻梨花香满天

2017-11-13魏益君

火花 2017年7期
关键词:友人梨花花香

魏益君

又闻梨花香满天

魏益君

在我的家乡,吸引和让我眷恋的,是每年春天如同雪海的满山的梨花。

我的家乡以盛产黄梨闻名,那里翠峰插天,流泉遍地,空气清新甜美,村落一尘不染。每年清明谷雨间,万亩梨花竞相开放,满山遍谷犹如雪海,景致煞是壮观。

每到花期,我总要邀几个友人,回趟老家,去欣赏故土的美好,去品读“梨花千树雪”。每当此时,山乡小镇也变得异常热闹起来,男男女女拥塞梨乡小镇,人如潮涌,沸沸扬扬,几无插足之地。

几日春风熏暖,满树的梨花又现出洁白的灵气。幽幽的花香牵引着我的情思,再赏梨花漫天。老家的院子临河而建,大门口是两棵百年梨树,硕大的树冠,遮挡了半个院子。推开窗子,翠峰排排,排闼而来,花香阵阵,飘然入室,叫人耳聪目明,身心俱爽。友人到来,总免不了啧啧称赞一番。

午饭后,我引友人游览花会。沿着宽阔的乡油路,一路赏花睇景。目极之处,花海里游人如织,山峰间轻云缭绕,山妹子臂挎竹篮,采摘着花粉,形成了一幅春天优美的梨乡油画。一边欣赏梨花,一边就会想起“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千树梨花百壶酒,共君论饮莫论诗”的诗句,沉浸到唐诗宋词的美好意境里。梨花盛景,以大峪沟为最。这里梨树缀锦,如流水铺絮,蔚为壮观。

其实,家乡真正让我骄傲和自豪的,是闻名遐迩的“九间棚精神”。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部南面,有一长30米,深10米,高3米的天然石棚,棚内原有石龙、石虎、石牛等自然景观,清乾隆六年(1741年),有一刘姓夫妇至此,穴居石棚,刀耕火种,繁衍子孙,后砌石为墙将一棚分为九室,故名“九间棚”。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方针政策指引下,九间棚人在支部书记刘甲坤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奇迹般地谱写了修路、架电、引水“三部曲”,彻底改变了贫穷、恶劣的落后面貌,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我告诉友人,不登龙顶山,枉来梨花节。于是,我们沿蜿蜒的山路,登上龙顶山,来带九间棚村。今日,九间棚的白墙红瓦,梨花院落与那阴暗潮湿的九间棚旧址已形成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了。我们观看了龙顶山天池,友人深为九间棚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折服。

返回山下,已然暮色四合,近处的树影,远处的村落,沉浸在一派祥和与宁静中。夜间,仰卧床头,听流溪敲枕,水声哗然,久不能寐。披衣起床,但见银汉低垂,繁星闪烁,淡淡月华里,由百泉汇成的流溪,顺着萦回坎坷的大峪沟,飞珠溅玉,留下一串串脆亮璀璨的歌声。此情此景,总让我忆起少时,想起夜听泉涛疑是雨的美好童年。

一阵夜风袭来,清凉露水伴着幽幽的花香沁人心腑。啊,故乡,醉了心田,湿了思绪……

猜你喜欢

友人梨花花香
致友人(组诗)
躺平 花香自来
把秋天的花香留住
梨花(外一首)
花香是怎样产生的
伴着花香闹春耕
桃花和梨花
万溪冲赏梨花
郭沫若为加拿大友人云达乐题词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