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国文人的“素描”
——读游宇明的《不为繁华易素心》

2017-11-11

杂文月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素心风骨素描

●沈 栖

对民国文人的“素描”

——读游宇明的《不为繁华易素心》

●沈 栖

在我国杂文界,游宇明堪为高产作家。他的杂文视域开阔,观点犀利,彰显出一位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良知;他的作品题材新颖,意蕴厚重,常信手拈来史书的轶闻,尤其是民国的掌故,以佐证自己的论点,深化文章的题旨。我揣摩,游宇明平素酷爱史学,读了不少史书,对民国史尤为谙熟。

近读游宇明相赠的历史随笔集《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证实了我的这一看法。该书的后记自云:他自幼喜欢历史,初中、高中的历史成绩名列前茅,大学读的是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远离历史。2005年,读了一些有关民国的书,很受启发,再次与历史相依相拥,这一读就是十多年的时光。他写这本历史随笔集曾读了100多本史书,足见其学养的丰赡和史识的扎实。

游宇明聚焦民国文人的风骨,是很有眼光的。虽说民国时代走的依然是专制独裁的老路,但由于中央集权空虚动荡,时局混乱,加上正值中国刚刚从封建专制走出来,于是风云际会,各路文人闪亮登场,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上演了我国历史上一幕幕山谷崩摧却又千回百转的活剧。承袭汉唐风韵、魏晋风骨的那个时代,文人如潮,大师辈出,宛如文学夜空中闪烁的璀璨群星!

《不为繁华易素心》一书甫上市就广受欢迎,五年内再版多次,还被列为《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这说明将民国历史作为镜鉴还是有价值的,它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当代人对它的需求中。我读这本书,似乎觉得是作者常陷于回眸过往的精神之旅,将埋入时光废墟里的身形面影和经典案例打捞出来,温习、亲近、打量、对话,虽然他没有浓墨重彩,仅仅是“素描”而已。

作为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素描便是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之,以简胜繁,以少胜多。《不为繁华易素心》中的篇什,几乎篇篇都是千字文,从某个角度审视人物,寥寥数语,刻画其个性化轮廓,标示其在民国史上的“这一个”。如梁启超的卓识、辜鸿铭的狂放、朱自清的清贞、陈寅恪的耿介、金岳霖的率真、刘文典的桀骜、傅斯年的仁爱等等,民国的那些特立独行之士,或豪放或儒雅,或愚或痴,或狷或狂,都透出了个性的光芒,其魂魄、能力、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虽历经百年,但在游宇明的笔下却有恍如隔世之感。

素描当然强调形似,但更注重神似。游宇明对民国文人的“素描”立足于“风骨”两字,便是追求所白描对象的神似。如书中有不下20篇文章事涉胡适,可谓是多视角、多方位的“形”的描摹(大度、豁达、宽容、守约、诚信等),但纵观其人,突显的则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神”。

描述历史人物最忌“脸谱化”。游宇明在浩瀚的民国史海中披沙拣金,挖掘出大量的正史有意无意忽略的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还人物“另一面”,使之更接近历史真相。如《大师的另类色调》《吴宓经历的另一重风雨》《蔡元培的另类影响力》《联大教授的另一面影》等。

我认为,该书的价值不止是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因为作者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轶事逸闻的层面上,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思索、判断,搦管为文多有主见,评析源自自家的观念而非传统的定论或钦定的判词,以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并评价这个群体的历史地位,弘扬他们理想主义和济世情怀,探究他们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真是:“往事未付红尘”,这本书所叙述的其人其事,正如岳南在序言中所说的,堪为“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最温热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素心风骨素描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侠气与素心
初夏素描
素描
素心人陶渊明
凡·高的早期素描
帝女花妍:素心清欢染烟霭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