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与职业道德教育

2017-11-10关振平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0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关振平

摘要: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是建立在个人觉解之上的,需要不断探索,若想成就理想的人生,需要内心醒悟并主动学习,提高认识,人生境界随着精神境界的变化而改变。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有必要融入专业要求,结合实践工作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明确所学专业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观念等目标,不仅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能使道德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学生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关键词:人生境界;职业道德;教育

一、“人生境界”学说的简析

(一)境界学说的相关探索

中、西方学者在冯友兰之前,曾从不同角度阐释过人生境界范畴。但是仅仅局限于功利、道德等,后来冯友兰从本质上解释了人生境界的内涵,并提出自己对人生哲学的看法。很多学者以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为起点进行探索,提出自己人生哲学理念。正式提出“境界说”的是王国维、冯友兰。王国维提出研究“境界”问题符合中国哲学精神,这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美学和词学方面。用“境界”形容艺术方面的美的最高层次,同时可以形容人的精神层次,分为诗人境界、常人境界。后来“境界”这个词就用来形容人生道德修养的程度。现代儒者唐君毅也一直对“道德生活价值”保持肯定的态度,他指出道德创造的根本就是人的仁心和本性,可以分成三类九种,就是根据仁心、境界相通这个原理。唐君毅得出结论是人的生命整体就是由这九种境界组成。仁心的内涵和级别就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仁心的自我突破和价值实现,就是九种境界的梯次上升的过程。这种理念和传统儒家是一致的,脱离了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所以难以使人信服。方东美把人生境界依次分成“物质境界、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和宗教境界”,这仅仅以情理为媒介贯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境界,局限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范畴,其人生境界学说也过于抽象,和传统儒家人生哲学类似,脱离了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胡适的人生境界观过于夸大科学在人生中的作用,属于科学主义本论,把科学等价于人的自然感情和人性欲望,略有有其不当之处,但其观点中,认为科学确实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人生和世界实属情理之中。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年轻人面临巨大压力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指导作用,启发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旅途上的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直视挑战,不消极逃避。面对社会五花八门的的诱惑、机会,能够坚决抵制、合理取舍,从而立于人生的不败之地。同时,社会文明的空前发展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对人们的道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面对瞬间万变的格局,适者生存,只有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才能应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生挑战。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自我,和社会保持同步。常听说,人生百年难,做人难,人难做,只有学会担当和适应,才能与时俱进,和社会的发展相同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人。主要是学会调节情绪和心态,探索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学会感恩,一个人只有做到问心无愧,才能深切感受到人生的无穷乐趣。从人生的意义和内在逻辑关系出发,“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同的人根据各自不同的自我认知,自行选择本身所处的境界,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并非是否定哪种不同的境界,只是通过个体自然发展的过程,方可体现各种境界都有存在的道理和价值。“遵循天生本性的生活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生活方式;为别人的利益而奉献的生活方式;在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生活方式”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境界,同时也代表社会的和谐,是“人之性”还是“天之理”,道德境界是主动行人道;而天地境界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从而突破自我,天人合一。人们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追求,敞开心灵大门,实现人生价值。各行各业,都想把世界变成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创造不同的人生意义,无论是为了个人需要还是兴趣使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有活动均蕴含、透露着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觉解。冯友兰运用中国哲学特有的方式,尤其是禅宗思维阐释,称其为“负的方法”,即为了不受限制而对事物不做定性规定。比如对待宇宙,当宇宙作为谈论对象时候我们已经置身其外,此时已经限制了宇宙而非完全的宇宙了,所以像天地境界的“天地”,或者“宇宙”、“大全”等概念,均可用“负的方法”。

(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的本质

冯友兰按照由低至高的顺序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功利境界是较低的道德境界,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对现代人的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容小觑。从人本身出发,按“人、人的发展、人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完善”循序漸进,把“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作为道德发展的最终梦想,从入世趋向于出世,明确了人们精神生活终极目标,通过指明道德修养之途径、方向,对树立人生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冯友兰人生境界的本质,他已经在《新原人》中说过,人对于宇宙人生,先有“觉解”,然后其所见所为方可对自身有意义,进而形成某种境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主要在于人做事的自觉性,并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等等。此种觉解,使得所做之事被赋予“意义”,事情不同,意义也不尽相同,所做的事情也就都有了不同的意义,把这些意义合并成起来,就成为其人生境界。所以每个人的觉解不同,所见所为及意义也不同,最后其人生境界也不同。冯友兰把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理论推向极致,他说“哲学可以给人一种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安然自若地生活下去,这就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个‘地'就是人的精神境界。”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代表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是生命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境界”指相互影响的程度和状态。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离不开对生命的领悟。人生的价值、意义、态度、修养等组成了人生境界说的核心内容。人处事有正心,观念正确才能有正念,人生就会有正见,才能走正道修正果,凡事问心无愧,精神境界自然会提高,比如做好事是为了虚名,还是为了正义,居心不同,境界自然也有差异。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相一致,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模式——共产主义社会,从他的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可以说强调社会本位论,冯友兰运用哲学的方法,回答了自己对人生哲学、人生理想的见解。在思想上启迪人们对人生价值做出超越的憧憬。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高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人生和职业操守联系紧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求也相对严格。其内容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对相关职业道德认知的过程,通过校内学习和实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增强职业道德理念和道德意识,尤其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观和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内化于心,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一)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针对性

職业院校德育是根据各行各业对劳动者不同的要求,分别从职业道德的认识、探索、信念和毅力等方面加以培养教育,不同的行业,其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内容也不同。所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

例如医学院的学生注重培养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并培养同情心、责任心等,才能和患者对疾病同仇敌忾,重点强调“医者仁心”;而师范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为人师表”,“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等,强调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财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强调“实事求是,不做假账”;工学类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农、药学强调“兢兢业业用汗水浇灌种子”,工学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等等。

2.职业道德教育需遵循职业守则

不同职业,其对应的职业道德具有不同内容,约束性也不尽相同,职业特性体现出不同的职业守则,不能越雷池半步,避免玩忽职守,时刻提醒自己抵制诱惑,讲原则。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都应该遵守各行各业的基本守则,具有明确的界定,各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但万变不离其宗,按照行业规范基本要求,展开研究学习,重点培养自己本专业的职业道德,不仅仅限于懂得,更重要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联系实际

职业道德的提高是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个人经过实践总结而得到的切身体会与自身道德修养共同作用产生的人生体验。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纯理论的讲授与学习,更不是闭门造车,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并进行检验和理解,积极思考发掘个人的体验,从这个角度看职业道德教育是基于专业实践的经验总结,不局限于现成的理论知识,所以实践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必然环节,同时也是提高人生道德修养的必经之路。

4.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系统的培养和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不可能凭借几节课、听几次讲座看几本书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自觉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不停积累,不断总结,才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的道德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结合专业实践,不断地总结、提炼并内化为道德境界,置身其中,方能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成为职业教育生涯的闪光点。这就需要不停探索和发掘,树立目标,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创新思维,并且适当加大这方面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培训,建立健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激起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兴趣,才能见效。同时要积极找到职业道德教育切入点和目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完善教育体制,明确其导向、协调方式和整改措施。严格遵循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业最需要什么样的职业道德,与学科设置、教学情境的模拟、德育内容的更新等相呼应。根据不同的阶段,设立任务和内容,科学、清晰地展示出相应的德育目标,重视道德修养的基本素质提高,克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陷,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围绕专业特点培养行业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境界。

同时需要突破教材局限,系统为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在毕业入职前,就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根据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主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提高道德修养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基

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自身素质的相应提高,那么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呢?冯友兰在宋明时期的道学家的修养理论上,进一步提出道德之事就是遵循“道德规律”,是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冯友兰在抗日战争期间应《中学生》杂志之约,写了十篇关于青年修养问题文章然后结集为《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一书。表面上讲生活方式,实则讲述青年的处世术,达致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必须经由此路径。

首先,行忠恕之道。“忠恕”的观念来源于儒家,《论语。里仁》篇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冯友兰认为是平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方法,体现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为了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如同为自己一样。由己及人,换位思考,达到道德境界,这就符合道德规律。

冯友兰结合道家“以理化情”论和儒家的“以情从理”论之后,提出了“调情理”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调节情感而安心立命,就要通过对事理的研究,道家之所以说“以理化情”,是因为常人对宇宙事物的不了解,当人们能够达到完全了解之后,会突破“情”的局限,达到一种“无情”的精神境界。这种无情并非指人冷血无情,而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忘情”,属于一种常人感情升华之后的境界。道家的“无情”论是强调摆脱世俗的拖累,以达到一种自由的精神境地。冯友兰认为郭向在《庄子注》中的“未明而慨,己达而止”,就是说“未明”的时候自然情绪低落,“已达”才会放下执着,“明”、“达”都是指对事理的了解。“对于理有了解者,则对于事不起情感,对于事不起情感,则不为事所累”。按照道家“以理化情”可以使常人对生活循理而动,待人接物不会受情感影响,进而达到稳重、平和、宽容的心境。但是完全无情的圣人境界却不一定实现,因为人之感情出于自然之性,无情并非能人人做的到。所以儒家的“以情从理”更易于常人所接受。儒家讲的“无情”则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主张圣人有情而不受其累,即有情无“我”,喜怒哀乐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儒家这种观点贴近生活,不否定情感但又遵循事理,避免非正当主观好恶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提高道德修养,“励勤俭”必不可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就是勤劳节俭。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重视。“勤”指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了解,自觉热爱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大学生如果意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会消极贫困,失去就业、创业机会,甚至导致道德沦陷。“俭”是对财物的态度,实质是对劳动的尊重与珍视,控制不良欲望,学习生活中量入为出,不盲目攀比,更不挥霍无度以至败家,甚至导致为了钱财参与一系列的违法行为。正如冯友兰所述,就“俭”而言,是能让人不进行不道德之事的客观条件之一,如果有人挥金如土导致穷困潦倒,便会以饥寒交迫为由从事不道德之事;反之,若平时就俭朴,则大大减少取不义之财的机率,顾名思义“俭以养德”。而“勤”是人类在精神境界里很自立自强的体现,并非局限于敛财无度,而是要運用自身主观能动性,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人生有价值,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勤于工作才找到成功之路的。成功要靠“九分汗下,一分神来”,冯友兰认为九分汗下就是说的“勤”,并进一步阐释“勤”的“有余不尽”之义。就是说勿需太过以至于心力交瘁,合理把握分寸,不过分执着,做到“勤”“俭”合一,细水长流。用于治国理政,可以使国经久不衰;用于修行,则使人少走弯路,长久保持优良的道德品质。

提高道德修养亦要做到“诚”和“敬”。“诚”可以将“天之道”和“人之道”融会贯通。《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既是天理,亦是人性之理,做到“诚”,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诚是道德准则,是价值本体,也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职业道德教育也要从“诚”上多启发学生。“敬”在传统道德中常用于下对上、幼对长,意为尊重。孔子提出“修己以敬”和“行笃敬”,孟子提出“陈善闭邪”,亦如此。冯友兰把“诚”和“敬”分为“立身处世的方法”和“超凡入圣的途径”,不自欺欺人,信守承诺,此乃立世根本,专心致志,方能成功,冯友兰认为圣域就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

“无为”也是要素之一。其在中国哲学里意境悠远,也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良方。冯友兰认为包括“少为或寡为”;“率性而为,不有意地为”;“因势而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顺理而为”,顺应事理;“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以兴趣为重,而儒家以道德为重,社会人不可逃避,应该以社会集体的利益为重,个人的利益才能得以体现,若社会都不存在了,哪里还有个人。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完全压制个人的兴趣发展,要不然社会和个人无法有效贯通,也就不能相互促进,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人生。因此,应运用道德修养理论,构造职业道德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按照这个思路而言,重视培养过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教育方式等,都必不可少。同时加以强化实践锻炼,在职业岗位上养成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重视校企合作的实效性,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伴随职业工作场景和操作实践,潜移默化地养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抓住学生实习的契机,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包括遵纪守法,按照实习单位制度办事,提高沟通技巧和处事能力,端正职业工作态度,提高职业素养,通过导师教、学生学、实践做,把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推向实践,达到学以致用。

人生境界,因人而异,但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是职业人共同的目标。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引导,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同时是内因主导外因的提升过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生境界,明确存在的问题,并传播人生境界的学说,讨论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反思,为人生指明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锡生.中华传统道德修养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陈占国.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刘东超.生命的层极一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5]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教育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