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野心家”形象

2017-11-10殷慧琳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0期
关键词:巴尔扎克资本主义金钱

殷慧琳

摘要: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巨作《人间喜剧》是对法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其中青年形象出现的极其频繁,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即“野心”还是“良心”、卑鄙的致富还是高傲的贫穷。人性与兽性的较量不仅出现在小说中,这一“浮士德难题”同样影响着当代青年。他笔下的青年所面临的问题,即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的对立,如何选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现代人也具有借鉴与警醒意义。正如安德烈·莫洛亚在《巴尔扎克传》的序言中所说“谈谈巴尔扎克是有好处的”。

关键词:巴尔扎克;野心家;浮士德难题;资本主义;金钱

巴尔扎克的笔下有这么一类人,最初满怀梦想,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取光明前程,却在遭遇了一系列的重大打击后变得阴险狡诈,抛弃了做人的基本感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出卖了自己的良知。看着这些青年在巴黎这样一个大染缸里起起伏伏,沉浸在欲望的旋涡中不可自拔,究竟是应该选择“野心”还是“良心”,这一“浮士德难题”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扰着许多青年。这类出现在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青年“野心家”并不少见。

一、金钱侵透的灵魂

巴尔扎克笔下之所以出现这类“野心家”形象与他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正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才导致了他的金钱观与世界观,同样也促使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金钱奴役的世界

巴尔扎克生活的时代,法国正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阶段,社会状态急剧变化、政权形式一再更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和复杂。这个时代为巴尔扎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他在作品中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出法国的社会面貌。

《人间喜剧》中人物形象丰富,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可以说是一部十九世纪前半叶法国封建社会没落衰亡和资本主义发迹兴旺的历史。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说的,“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①这说明巴尔扎克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是极为准确的,他用敏锐的视觉看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是历史气息浓厚的文学作品。

当时的法国社会封建贵族阶级衰败和资产阶级崛起。巴尔扎克在他的作品中把資产阶级嗜钱如命的本质暴露无遗,写出了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过程,这些人积聚财富的历史充满了血腥味。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金钱便成为每个人竞相追逐的美梦,成为主宰一切的上帝,让追逐者不择手段的争取,使天使变成魔鬼,天堂化为地狱。《幻灭》写出了金钱对报纸的控制,指出“一切都是被金钱所决定的”②。《高老头》中揭示出金钱背后亲情的淡薄和冷漠,高老头更是在最后呼喊出了“钱能买到一切,买到女儿”③,让所有人都看清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苍白无力。《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形象就是对资产阶级崇拜金钱的真实写照,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法国批评家伊波利特·泰纳在研究巴尔扎克时曾提到:“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的能力和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④。

在这种拜金主义风气弥漫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一类野心家,他们将对财富与权力的痴迷发挥到了极致。

(二)“野心家”的本质

“野心家”这一类人物形象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出现的次数极其频繁,典型的有拉斯蒂涅、吕西安、伏脱冷等,他们是揭示金钱关系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展示出金钱对于家庭、人性的破坏。

“野心”是“对领土、权力或名利的大而非分的欲望”⑤。因此,“野心家”就是对权力、名利或财富有大而非分欲望的人。他们极其渴望成功,是物欲与情欲膨胀到极端的代表。野心家与集体主义原则背道而驰,这些人对名利的追求达到了病态的地步,将对金钱的崇拜演绎到了极致。“野心”,实际上就是在欲海中沉浮,带有一定的反社会性。

野心与进取心不同。带有野心的人往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越过道德的警戒线,企图早日飞黄腾达,成为“人上人”。厚颜无耻、阴险狡诈、陷害异己是他们的常用手段和一步步向上爬的武器。而上进心是人们对个人进步、完善、发展的追求之心,是通过刻苦学习、踏实工作实现的,它是人们自强意识的集中表现,是人们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对人的成长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上进心是适应某种社会需要、符合某种社会规范或惯例的,尽管最终目的可能是追求发家致富,但它却并没有超出社会规范,没有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集体主义原则,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政治野心家们显然不符合。

二、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的对立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然欲望,或是追求权力,或是渴望财富,如何引导这些自然欲求符合道德律令,使两者不处于对立状态,是每个人和社会都面临的“浮士德难题”。而今天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就是两者达到基本的平衡,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幸福。

(一)本性中的自然欲望

自然欲望是人的天性,是所有动物的一种原始本能。康德认为:“自然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一切动物存在的必不可少的需求。”⑥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野心家们也有欲望,他们多为从外省到巴黎的青年,渴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

拉斯蒂涅是外省没落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刚到巴黎时,还是一个怀有理想的大学生,想凭借自己的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一开始不齿于伏脱冷的卑劣行径,“想成为大人物或者发财致富,难道不是先得说谎、屈膝、爬行的人的奴仆吗?跟他们沆瀣一气之前,必须为他们效劳。不!我想正直地问心无愧地工作。”这时他的自然欲望是在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本性。最初在吕西安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捷径,投机取巧,另一条是依靠勤劳发家致富,他的犹豫不决反映了面对自然欲望时,向善的一面主宰着他的脑海。可见,在自然欲望的驱使下,个人依然可以把握人性中的良知,不完全被野心支配。

(二)道德法则的“失乐园”

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野心家们任由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而不加以遏制,反而得寸进尺的攫取财富,完全将道德法则抛之脑后,使整个世界变为了道德法则的“失乐园”。在这里,年轻人不愿顺着社会规则的阶梯一步步攀登,他们遵循丛林法则,抱着挨打就要打回去的态度欺压弱小,寡廉鲜耻,投入罪恶的深渊。

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刻画的青年野心家代表。作者生动地揭示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他出身于没落贵族,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抛弃应有的道德、良知,不顾一切地向上爬,成为一个被金钱权欲冲昏头脑的青年野心家。在当时的社会,贵族子弟已经无法凭借自己的身份获得权力了,拉斯蒂涅不甘通过读书慢慢实现理想,在亲眼见识了所谓上流社会的腐败堕落后,动摇了最初的信念,逐渐完成从人性向兽性的转变,善良的人性被金钱扭曲,纯洁的灵魂被铜臭腐蚀。

吕西安因为贪婪的欲望主宰了理智,没有办法从名利的漩涡中抽身而退,导致了道德丛林的荒芜。《人间喜剧》中,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所谓的财富、权势彼此算计,人性被金钱异化扭曲,每个人都“埋葬了最后一滴眼泪”,欲火炎炎投入到社会的大名利场中。

(三)“浮士德难题”的再现

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一个诱人却致命的魔窟,无论初心怎样,心中的欲望会无限滋长,直到被彻底腐蚀。在这里,几乎没有人能够在诱惑面前岿然不动、坚如磐石,“浮士德难题”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

“浮士德难题”是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无法回避的“灵”与“肉”、道德律令与自然欲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当时巴黎的青年都面临着“野心”、“良心”的抉择。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等级门阀观念被逐渐削弱,凭借个人努力奋斗成功成为青年的理想抱负。巴尔扎克也认为“拿破仑的榜样,使多少平凡的人狂妄自大,成为十九世纪的致命伤。”与封建时期个人身份地位从出生就注定相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凭能力获取财富无疑是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到这里谋得一席之地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理想,巴黎的外省青年人数众多,但真正能成功的人屈指可数,因此,残酷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有人成功的同时又有着数以倍计理想遭受毁灭,这就为文学提供了素材——个人与社会的对抗,野心与良心的角逐。巴尔扎克意识到了时代是寒门贵子的契机,使贫困青年得以晋升高位,同时也可能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失去自我。这就构成了他小说的悲剧冲突,也是“野心家”形象背后的深层意蕴。

欲望本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只有将它约束在道德法则的框架内,才不会滋生罪恶。莎士比亚说过:“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儿烧焦。”⑦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野心家们物欲过于膨胀,没有将之规范在合理的道德框架内,最终完全将自己的良知泯灭,使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

因此,在面临“良心”还是“野心”的抉择时,应该在心中先形成既有的道德原则,在不违背心中道德律的情况下追求本性中的自然欲望,在不损害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追求。

梦想是有尺度的,一旦超出这个尺度,不计后果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那就不是单纯的梦想,而是道德沦丧。在追梦的路上,要把握自己的良心,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浮士德难题”就不再是难题。

注释:

①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83.

②巴尔扎克:《幻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31.

③巴尔扎克:《高老头》,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72.

④苏成全:《巴尔扎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室,1980年4月2日(第3版)。

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1224.

⑥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157.

⑦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1326.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0-703.

[2]巴尔扎克.幻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65-273.

[3]巴尔扎克.高老头[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76-273.

[4]苏成全.巴尔扎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4):123-131.

[5]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24-1225.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7-158.

[7]巴尔扎克.人间喜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1898-1899.

[8]安德烈·莫洛亚.巴尔扎克传[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2-124.

[9]尤力.论拉斯蒂涅形象的塑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2):19-24.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巴尔扎克资本主义金钱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语丝画痕
二则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巴尔扎克答学生问
金钱的人生之旅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巴尔扎克的爱好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巴尔扎克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