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黄宾虹山水画

2017-11-10刘华伟

中国书画 2017年8期
关键词:黄宾虹山川山水画

◇ 刘华伟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黄宾虹山水画

◇ 刘华伟

生态美学是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是将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问题〔1〕。其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自然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以及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内在世界之间的平衡。“人对自然生态的亲和与审美是人的本性的重要表现”〔2〕,因此,生态美学关注的重点也就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黄宾虹作为我国近现代的山水画大师,其山水画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从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他的山水绘画,深入剖析他的山水画中的自然生态意识、生态资源、生态价值观,对于引起我们关注生态问题、提高生态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黄宾虹山水画的笔墨风格

黄宾虹擅长山水画,其笔墨风格大致分为了“白宾虹”“白黑过渡”和“黑宾虹”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他漫长的探索山水绘画精要的过程。黄宾虹从初学绘画至60岁前,都在不断研习古代名家作品,精心摹写,“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为开创新的艺术风格奠定了深厚的传统绘画根基。新安画派疏淡清逸、枯淡幽冷的艺术风格对黄宾虹影响极深,特别是其“白宾虹”期的山水画,笔墨风格多取自于新安画派,渴笔焦墨,披麻皴擦,笔道线条清晰,画风气韵生动。60岁前后转崇多师,开始临摹研习元代山水画品,学习元代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笔墨技巧从过去的“笔笔分明”过渡到了“浑然一体”。“白黑过渡”期,黄宾虹的笔墨风格转变,得益于他从上海至安徽贵池县游览乌渡湖、秋浦、齐山等名胜,壮美的自然景象启发了他尝试从自然风光中找寻山水绘画的思路和灵感。如作于1928年的《日长山静图》,现藏安徽博物院,画中林木葱郁,山峰耸立,黑密厚重的积墨点缀山石,体现出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美学意境。“知师古人,不知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也。”黄宾虹的山水景象由“师法古人”转向“师法自然”,在其笔墨风格的变化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黄宾虹对古法的汲取和自然的启悟下,其绘画成就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半抽象化进程,其画面布局、笔墨结构、用墨特点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居自身标记的笔墨内美意蕴。”〔3〕70岁左右的黄宾虹不辞辛劳,游览大美河山的同时不忘写生创作,大量的山水写生和艺术再创造,创新性地形成了黑、密、厚、重的山水画风,后又在融汇西方艺术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新的笔墨风格,如破墨、积墨、泼墨、焦墨、铺水等,形成了“入眼皆是水墨淋漓,云烟幻灭,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的独特画意。

黄宾虹 日长山静图轴

170cm×93cm 纸本设色 1928年 安徽博物院藏

款识:戊戌五月写。日长山静图,黄宾虹。

钤印:黄质之印(白) 滨虹(白)

黄宾虹 山水图屏

144.7cm×39.7cm×4 纸本设色 1922年 安徽博物院藏

款识: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著轻舟一钓蓑。庚申冬日。信轩道兄粲正,黄朴存。一坞茶烟隐翠微,渔樵来惯客来稀。溪头树暗飞花画,初听人家响杼机。宾虹。琴书都在翠微中,吹断泉声半岭风。尽道此山秋不入,无霜林叶为谁红。宾虹。树杪晴云磴道迷,人家还在数峰西。过谿直入千峰去,不管盘涡没马蹄。宾虹。

钤印:黄质之印(白)

二、黄宾虹山水画的生态图景

黄宾虹一生好游山水,曾言:“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他在50至70岁的二十年间,更是几乎遍览了祖国大美河山,如华山、历山、虞山、太湖、庐山、石钟山、黄山、天目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罗浮山、越秀山、衡山、岳麓山、峨眉山、青城山、洞庭湖、长江、岷江、新安江、桂林、阳朔、昭平、平乐、成都等地,即使到了晚年,也从未间断外出游历自然山水的习惯。他每到一处,必会勾画大量的山水写生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黄宾虹山水画描绘了山川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地域变化中的风貌,用笔墨勾画的生态图景散发着极其浓郁的自然灵性,渗透着画家师法自然的情感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如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山水图屏》,是黄宾虹1922年创作的四幅独立山水条屏,每幅尺寸相同,长144.7厘米,宽39.7厘米,浅绛设色,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山水景象。虽写山水图景,但却是隐士的生活世界。春季山水画出了村落隐于林间、山峰环绕、远山氤氲蒙眬的美丽景象,上题“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著轻舟一钓蓑”七言绝句;夏季山水描绘了层峦耸翠,泉水潺潺,木桥独立,阡陌通幽,罾纲鱼于岸旁,上题“一坞茶烟隐翠微,渔樵来惯客来稀。溪头树暗飞花画,初听人家响杼机”七言绝句;秋季山水写出了岸旁水榭,隐士独坐观山水,密林间房屋隐现,树叶泛黄秋意浓,远山高耸而立,上题“琴书都在翠微中,吹断泉声半岭风。尽道此山秋不入,无霜林叶为谁红”七言绝句;冬季山水勾画出了小舟独钓寒江,岸旁枯树苍劲,中部一小舟行于水中,山峰独耸,远山隐约,上题“树杪晴云磴道迷,人家还在数峰西。过溪直入千峰去,不管盘涡没马蹄”七言绝句。《山水图屏》的点睛之处在于其展现了四季山水景象的客观真实性,以章法造型、构图布局,再现了山水林木、水榭屋宇、小桥清泉、扁舟隐士等艺术情境,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藏于安徽博物院的《蜀西灌县图》、《灌县入青城山图》和《青城山听琴图》,是黄宾虹1934年及其后创作的入青城山沿途山水图景,描绘了依山傍水的古树草堂,宁静无波、山色掩映的溪水,山峦叠起,怡人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凸显了青城山及其附近的美丽山川景象。《临安山色图》和《临安山色山水浑厚图》,均藏于安徽博物院,是黄宾虹分别于1919年和1951年游览杭州时所作。前幅长93厘米,宽37厘米,浅绛设色,画疏林山麓杂树数株,茅亭临溪而立,持杖高士与一童子闲谈,山峰耸立,远山隐约,上题“董思翁以北苑巨然米氏父子为一家法,兹以临安山色写之”;后幅长110.5厘米,宽38厘米,浅绛设色,画中碧波如镜,小桥横卧,垂柳临岸,小径通幽,疏林掩映的房屋,一隐士屋内静坐阅读,静谧、纯净的图景表现出了江南山水的自然面貌。这些山川的草木华滋、林岚氤氲、苍郁浑厚,透露出了大自然的“内美”,显现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追求。

三、黄宾虹山水画的生态审美意蕴

自然是山水艺术之本源。画家将自然的静谧、纯净、和谐之美融入山水画,以此寄情自然情怀,抒发浓郁乡愁,憧憬理想生活。画中的四季变幻、峰峦叠嶂、汀渚舟楫、小桥清泉、闲雅隐士、书斋幽居、树林原野等生态图景,不仅反映了大自然的真切实景,而且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唤起人们对新鲜的空气、美丽的山川、湛蓝的天空、静谧的环境的深深向往。黄宾虹的山水画体现出的生态美学意趣,既衬托出了自然生态的原始之美,又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之美。

1.自然生态的原始之美

黄宾虹喜欢自然、喜欢山水,从其游南览北地欣赏祖国的大美山川可见一斑。黄宾虹将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融入到了他的山水画作之中,“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中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4〕。画中山水蕴含着完备的生态系统,山水、植物、烟云、气候、四季、房屋、人物等生态链条各执其位,其中原生的自然景象占据绝大部分画面,一方面凸显画幅章法布局的美感,一方面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生态原始之美的情思,而后者的生态之美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的审美理想。“山有脉,水有源,道路有交通,云烟出没,林木扶疏,法备气至。若断若续,曲折盘旋,举平远、高远、深远之各殊,无不入于自然,而无容其造作之迹,此其上乘。”〔5〕黄宾虹观览大自然的山川美景,观的是大自然的本源,体悟的是自然的生命律动,犹如“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鱼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鱼钓而旷落”〔6〕。他赋予山川草木以生命,仿佛是在与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行心灵的沟通,并在心灵沟通中,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奇峰秀峦、浑厚山川、华滋草木、云诡波谲,从而实现了大自然“浑厚华滋”的内在之美,达到了艺术追求的“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的最高境界。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美景多遵循山川的生态自然原貌,如登黄山创作的《西海门图》、《黄山诸峰图》,黄山的清泉激流、奇松怪石等独特的生态景色在图画中保持本来面貌,并无主观臆造之处,欣赏画作,犹如置身真实的黄山之上,让人心情豁然明朗,感叹大自然的奇美壮丽。

黄宾虹 灌县入青城山图轴

61.5cm×40.8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款识:灌县入青城山途中所见。宾虹。

钤印:黄宾虹(白)

黄宾虹 黄山诸峰图轴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款识:黄山诸峰积石,逈如削成,烟岚无际。雷雨在下,霞城洞室。乳窦瀑泉,无峰不有。岩峦之上,奇纵异状,不可模写,诚神仙之窟宅也。戊寅腊月翰飞先生属粲。潭渡黄宾虹。

款识:黄宾虹(白) 虹若(朱)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之美

黄宾虹在山水画中描绘的山川图景,不仅有山石、清泉、林木,还有阡陌、木桥、茅亭、村舍、舟楫、隐士等,画面中的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艺术美感强烈的和谐图景画作。黄宾虹曾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7〕黄宾虹的山水画善于突出自然、人物的和谐之韵,描绘出朴实、厚重的自然景物,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1917年创作的《春晖堂山水图》,远山奇峰耸立,瀑布飞流直下,中景山石倾斜,石缝中的奇松垂悬,潭水碧波荡漾,临岸的房舍仿佛浮于水面,着红裳的隐士静静欣赏眼前的美景,碧波、瀑布的流动和隐士的静观,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山川的美和自然的韵动,让观者陶醉其中,仿佛忘却了世间一切烦扰。黄宾虹山水画的自然景色、人物、画作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山水生命与人的生存之间亲和的共生状态,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识和思想元素”〔8〕,也体现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四、黄宾虹山水画的生态审美启示

黄宾虹以老辣的笔墨意趣融合真情实感,或疏散润秀、清淡雅逸,或洗练凝重、遒劲有力,或黑密厚重、水墨淋漓,多视域、多层面表现了大自然的山水、草木、烟云、房舍、舟桥,彰显出他的自然生态观与艺术审美观,体现出他的山水绘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的美学理念。黄宾虹的山水画注重渲染自然生态的原始之美,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美,更关注思想家园的构建,表达忧国怀乡、亲和自然的心境。

黄宾虹 西海门图轴

71.2cm×34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款识:西海门。宾虹。

款识:黄宾虹(白)

黄宾虹山水画表现出的生态美学意境与“生态文明”是完全契合的,对于我们深刻思考大自然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宾虹描绘的山水风光,向观者传递了他的亲近自然、感悟自然、融入自然的人生态度。反观今日,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受着巨大破坏和浪费,境况日益恶化。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使得我们面临水源枯竭、气温回暖、雾霾围城、沙尘遮天等恶劣环境。面对如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有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和坚强意志,需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信心。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以生态美学为视野重新审视山水绘画艺术,再以山水艺术反哺生态审美意识,逐渐成为人们探索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视角。

黄宾虹山水画描绘的真山真水,融入的真情实感,凸显着他对自然生存状态的独特思考和回归自然的生态价值观。要想获得青山绿水,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要想获得“诗意的栖居”环境,必须要有端正的态度保护好自然生态。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言:“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如善品。”〔9〕这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诗意的栖居”这种理想的精神家园相得益彰,成为人们渴望的理想生存状态。品黄宾虹的山水画,仿佛让我们顷刻间回到空气清新、天空湛蓝、河水清澈、绿树成荫、层峦叠翠的美妙自然环境中。

注释:

〔1〕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

论美学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03页。

〔3〕王惠《文人精神的恪守与山水语言的抽象—黄宾虹山水画研究》,《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年6月第26卷,第2期。

〔4〕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1954年《九十自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版。

〔5〕王鲁湘《黄宾虹全集(上)》(1954年为王伯敏画册题写),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6〕(宋)郭熙《林泉高致》,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7〕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8〕李雪《中国传统绘画中“比德”思想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9〕(宋)郭熙《林泉高致》,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猜你喜欢

黄宾虹山川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山川
黄宾虹的佳作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