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鲟鱼产业化发展的探讨与思考

2017-11-09朱国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鲟鱼产业化模式

朱国平

摘要:在回顾中国鲟鱼养殖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鲟鱼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制约鲟鱼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中国鲟鱼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鲟鱼;养殖;产业化;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S9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9-370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9.027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turgeon aquaculture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sturgeon industr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rgeon indust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rgeon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sturgeon; aqua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ode; countermeasure

鲟鱼(Sturgeon)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硬鳞总目(Ganoidomorpha)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因地域和品种不同,全世界现有鲟鱼27种,由于其特有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备受各界学者的关注。但随着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兴建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全球鲟鱼资源产量大幅下降。在过去的200年间,世界鲟鱼的总产量在1.5万~4.0万t波动,目前已不足0.5万t[1]。中国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分别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白鲟(Psephurus gladius)、达氏鳇(Huso dauricu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和裸腹鲟(Acipenser nudiventris)。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鲟鱼养殖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鲟鱼产量最大的国家。研究回顾了中国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对鲟鱼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1 中国鲟鱼养殖的发展历程

中国鲟鱼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收集黑龙江萝北江段的成熟史氏鲟亲鱼,采用注射鲟鱼脑垂体方式催产成功,并孵化获得2万尾鱼苗;1972年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用长江产卵场成熟亲鱼,中华鲟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并开展了相关苗培试验工作;1985年,湖北宜昌中华鲟研究所利用鲟鱼脑垂体催产洄游到葛洲坝产卵的亲鱼成功,并进行首次放流,次年采用人工合成激素替代脑垂体催产中华鲟获得成功,结束了捕杀中华鲟而获得催产素的历史;1990年起湖北省水产局首次将美国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引入中国,并成功取得孵化、育苗、池塘养殖和水库放养试验性研究成果;1993年大连瓦房店建立第一个鲟鱼养殖场,开创了中国鲟鱼养殖的先河。此后随着鲟鱼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鲟鱼养殖业迅速兴起,从最初的大连、四川、湖北、北京、广东等地发展至全国各地。目前主要养殖种类为史氏鲟、杂交鲟、匙吻鲟、西伯利亚鲟、中华鲟等品种,养殖方式包括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库大水面养殖等多种模式。

2 中国鲟鱼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

目前中国鲟鱼产业化发展模式单一,表现为常规经济型发展模式,一部分鲟鱼以鲜活形式直接供应给市场,另一部分鲟鱼经加工后再销售,但鲟鱼加工企业数量少,工艺落后,产品形式单一,深加工能力差,不利于鲟鱼产业化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地域、不同消费人群建立多元化发展模式,以促进鲟鱼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1 以中华鲟和达氏鲟为代表的科研环保型产业化发展模式

多年来,虽然采取了如停止商业捕捞活动、建立保护区、人工增殖放流等多项保护措施,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中华鲟和达氏鲟的野生资源数量仍日益衰竭。笔者认为建立人工种群和坚持并扩大人工增殖放流规模是恢复和增殖种群资源最有效的手段。这就促进了以中华鲟和达氏鲟为代表的科研环保型鲟鱼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诞生。该模式应制定两种代表鱼类的养殖发展规划,采取国家和企业、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要大力扶持目前具有培育人工种群能力的大中型企业,此外还需选择水质优良的水源,建设一批驯养基地,有计划地建设健全一大批中华鲟和达氏鲟的人工梯队种群,实现优质健康全人工繁殖纯种中华鲟和达氏鲟苗种的产业化。国家根据鱼苗培育的规格和数量,经相关科研部门鉴定纯度后,以相应市场化的价格回收,并统一安排集中增殖放流活动,以期逐步恢复野生中华鲟和达氏鲟资源,并于若干年后回捕利用。

2.2 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型产业化發展模式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地加快,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休闲、旅游来减缓压力、放松心情。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在其周边风景秀丽、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休闲旅游型鲟鱼产业化模式。该模式以生态旅游为核心,集养殖、观光、垂钓、销售、餐饮、旅游、住宿于一体化产业结构,提供好玩的观光体验、优质的鲟鱼产品、舒适的休闲环境、高档的美味佳肴,带动鲟鱼向生态产业方向的发展。

2.3 以商品开发为基础的复合经济型产业化发展模式

早在古代的《本草纲目》和《本草拾遗》中就曾记载鲟鱼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众多学者也对鲟鱼的综合价值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鲟鱼肉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2-4];鲟鱼卵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与松露、鹅肝并称为世界三大珍品,被誉为“黑色黄金”[5,6];鲟鱼软骨中的营养成分可与鲨鱼相媲美,且其中富含的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鲨鱼的15~20倍[7-9];鲟鱼鳃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殊疗效,鲟鱼油对烫伤有奇效[10]。

鲟鱼具有较大的经济潜力。走复合经济型发展模式才能全面开发鲟鱼的各种价值。该模式需要把握市场前景,构建多元化产品形式。

2.3.1 食品级 食品级主要分为鲜活产品和加工产品。鲜活产品采用薄利多销的手段,扩大家庭、超市、水产市场、宾馆、酒店的市场容量。加工产品应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可加工成熏鱼、鱼松、鱼糕、鱼丸、鱼罐头、鱼子酱、鱼干、鱼片等产品。

2.3.2 保健级 鲟鱼软骨中硫酸软骨素具有抗衰老、耐疲劳、降脂的多种功效,可提取制作软骨胶囊,鲟鱼肉、鱼油,内脏中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可提取制作保健品。

2.3.3 药品级 鲟鱼鳃、鱼油、脂肪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可开发为药品。

2.3.4 用品级 鲟鱼黏液、血液和精液中提取的鱼蛋白多肽是绿色天然的美容保健原料,对受损细胞修复、皮肤美白、重建年轻肌肤具有很好的功能效果,可开发研制化妆品;鲟鱼皮可制作皮包、皮鞋、皮带等高档皮革制品,此外还可加工制作成工艺品皮画;鲟鱼鳔可制作高档胶。

3 多元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消费者对鲟鱼的认知度不高

黄薇等[11]对北京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的近20家大中型超市的消费者调查发现,41%的消费者不知道鲟鱼,对于听说过鲟鱼的消费者,有50%以上没有吃过鲟鱼,经常吃鲟鱼的消费者仅占2%左右。这说明消费者对鲟鱼的认知度偏低,对鲟鱼相关信息了解的很少,从而抑制了消费行为。所以,为了扩展鲟鱼产品的消费市场,要从多种途径让广大消费者了解鲟鱼的品质、营养价值、食用方法和烹调技术。如一方面可以在社区、超市、地铁、酒店、宾馆等地发放鲟鱼知识和产品宣传手册,播放鲟鱼科普视频讲座;另一方面可以举办鲟鱼美食节,让消费者尽情体会鲟鱼的美味佳肴;再者各大酒店要多研究鲟鱼的新菜品,丰富烹饪技术,让更多的消费者来食用鲟鱼。

3.2 缺少真正的龙头企业引领鲟鱼产业化发展道路

鲟鱼产业化道路要想走得持续长远,必须要有能将繁育、加工、销售三者有机结合的龙头企业的引领。龙头企业既要有好的品牌形象、加工能力和市场份额,还要拥有大量的养殖资源,包括水资源、种质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12]。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应大力扶持并培植鲟鱼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将企业、公司、高校、科研机构、养殖基地以及农户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养殖和产品创新技术,适时扩大养殖和制造规模,积极拓展市场,发挥综合效益。

3.3 缺乏鲟鱼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为获得更大的利润,部分养殖经营者培育低质苗种、选择廉价饲料、随意滥用抗生素,产品以次充好,这不仅会降低鲟鱼产品的口感、营养价值,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在鲟鱼养殖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保障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在鲟鱼产品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质量标准及加工规范,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严把产品质量关和食品安全关,提供高质鲟鱼产品。

3.4 鲟鱼加工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不强

目前中国鲟鱼加工企业数量少,加工设备欠缺,加工技术落后,加工产品单一,深加工能力低,加工过程中下脚料和废弃物的利用率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易开拓市场。因此,一方面国家应鼓励鲟鱼加工产业,并适度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各加工企业要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设备和人才,加大产品投入和开发力度,或者与国外优秀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与此同时,还应不定期开展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力和需求方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依据,适时调整产品类型。

3.5 鲟鱼病害基础性研究薄弱

近年来鲟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鲟鱼病害也日益增多,特別是苗种期间的疾病易引发大规模死亡,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为保护鲟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系统全面地开展鲟鱼病害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生态防治和免疫防治手段,且在鲟鱼养殖过程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决不使用违禁药品,认真执行休药期,保障鲟鱼健康成长。

3.6 鲟鱼产业化销售模式单一

目前鲟鱼产业化销售模式单一,主要是实体销售模式。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蓬勃发展,其销售模式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原有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对外交流和销售,让更多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享受鲟鱼产品。此外,还可通过网络提供产品订货、苗种销售、技术服务、休闲旅游预订等多项服务。

4 展望

虽然中国鲟鱼养殖起步晚,但鲟鱼产业发展迅速。中国鲟鱼生产总量1998年为100 t,2006年增至17 400 t,到2012年增加至55 184 t,目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鲟鱼养殖第一大国[13]。鲟鱼是一类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水产养殖品种,在科研学术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生态旅游、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装饰品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惟有建立鲟鱼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道路才能发挥其综合效益,促进鲟鱼产业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振广,董双林,王云山,等.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2):58-62.

[2] 张润峰,余 翔,万年春,等.人工养殖鲟鱼生长与肌肉品质的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33(1):215-221.

[3] 胡国宏,朱世成,张俊辉,等.养殖史氏鲟幼鱼的含肉率和鱼肉营养成分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18(1):70-71.

[4] 董 颖,胡红霞,马国庆,等.六种杂交鲟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分比较研究[J].营养学报,2016,38(3):305-307.

[5] 郝淑贤,李晓燕,李来好,等.鲟营养组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质量安全研究进展[J].南方水产科学,2014,10(6):101-106.

[6] 高露姣,夏永涛,黄艳青,等.俄罗斯鲟鱼卵与西伯利亚鲟鱼卵的营养成分分析[J].海洋渔业,2012,34(1):57-63.

[7] 刑 薇,罗 琳,李铁梁.鲟鱼营养价值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2014(9):70-73.

[8] 宋居易,桂 萌,章志超,等.鲟鱼硫酸软骨素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2013(8):74-75.

[9] 林 佳,桂 萌,常保全,等.鲟鱼产品研究开发现状[J].中国水产,2014(1):77-78.

[10] 任 华,蓝泽桥,孙宏懋,等.鲟鱼营养价值及其精深加工产品市场[J].江西水产科技,2015(1):36-39.

[11] 黄 薇,史亚军.北京市鲟鱼产业价值链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75-79.

[12] 雷晓中,徐襄生.鲟鱼的商业性开发雏议[J].淡水渔业,2004, 34(2):61-62.

[13] 庄 喆.基于鲟鱼系列产品的华大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鲟鱼产业化模式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100岁的鲟鱼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