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老下关的变迁

2017-11-08敬伟德

大理文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紫云滇西大理

敬伟德

作为一个老下关人,和小城下关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变迁,下关日新月异,已不再是当年的旧模样,可是在记忆中,老下关的样貌却经常不时地浮现在回忆里……

黑龙桥和龙尾街

在我的记忆中,下关西洱河上接龙尾街的桥梁黑龙桥,古朴、自然,同时在早晚人来人往时,还带有几分嘈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风雨,几经变迁,他像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载着下关变迁的一页。

据《蛮书》记载,黑龙桥原名清风桥,初建于唐代,为南诏时期阁罗凤所建,桥身为石墩上搭石条形式的平板桥。历经近千年风雨的黑龙桥,经过了多次复修后,到清光绪三年(1877年)水毁后,黑龙桥改建为5孔石拱桥。文化大革命后,黑龙桥作为石头桥的历史结束,1979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到本世纪初,黑龙桥改建为现在的大拱桥。

历史上,黑龙桥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唯一通往大理的桥梁,历来都是连接下关重镇到大理古城的重要通道,也是滇西北古道上重要的桥涵。在滇西历史上有其光辉的一页。它铸就了龙尾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

相传南诏时期,修筑黑龙桥时,还有一段神话故事。当年,据说西洱河上有一条黑龙,常常弄得西洱河风生水起,堵住西洱河,不让洱海水下流,导致西洱河常常河水上涨,泛滥成灾,淹没西洱河两岸的村庄和土地,时间长了,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有一条居住在苍山脚下的黄龙,受观音菩萨指派,为拯救水患之中的西洱河两岸百姓,战败了黑龙,将它驱出了西洱河。后来人们为了交通方便,在河上建了石桥,为防止黑龙再次作乱,并将石桥取名黑龙桥,以压黑龙之意。

黑龙桥历来地处下关市区中心,在没有修通泰安桥、兴盛桥和龙溪桥时,黑龙桥是沟通下关南北两岸的唯一桥梁,也可以说是下关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纽带。下关人对黑龙桥也有着特殊感情,一提起黑龙桥,人们自然就会想起来来往往在黑龙桥上的人们,想起黑龙桥头龙尾街头的饵丝、米线、荞麦粑粑,想起龙尾街平静而和谐的市民生活。最难忘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住在龙尾街83号,工作是在滇纺的电大当老师,每天早中晚上下班,黑龙桥都是必经之路,早点、晚点,给家里带点小菜的日常生活,现在想起也十分惬意。

黑龙桥西边往上走的街道就是龙尾街。龙尾街两旁的房子年代都比较久远,大多数的居民都是世代相传居住。

在我的记忆中,龙尾街从黑龙桥到了坡中间的龙尾关,中丞街一直到以前的大石头。大约一公里多路,其中龙尾关城楼雄踞在龙尾街和上段中丞街中间,离黑龙桥200多米远的位置,城楼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样式。宽阔的城墙衬托出城门的狭小。拱形的城门洞高约5米,宽仅3米,体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势。我难忘的是居住在龙尾街,每天上下班都是骑单车,平常,一般人尤其是老人,上下龙尾街都要歇好几次气,即使是我们当年的年轻人,下班回家推单车可以说也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但是,当年每天下班不仅要推自己的单车,多数时间还要到黑龙桥头接爱人。帮助她推单车,真正体会到在龙尾街推单车是一种“不进则退”的感觉。

龙尾街和中丞街一般统称龙尾街。龙尾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每一个门面后面都是一个院落,每一个院落都保持着古旧的建筑风格。这里的居民也大多是世代居民,主要姓氏有张、苏、杨、马等,这些姓氏从古代以来都是官宦人家,他们在外面做官以后,回中丞街的家修建门楼庭院,光宗耀祖。

龙尾街最有名的还有两口井:大井和二井,两井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井”,均为苍山浅表地层的涌泉。泉水清冽,尤以二井为最,为白沙清泉。古人在两地出水口建龙王庙、修水池、供人们饮用。大井建有三个井池,二井建有四、五个井池。两井用水公约规定:头井饮水,二井洗菜,三井洗衣服,四井、五井作他用,千百年来已约定俗成。井水的甘甜,千百年来滋润了生活在龙尾街的居民。

龙尾街的小吃很多。过黑龙桥。从桥头的龙尾街一直到中丞街中段,这里有老下关特色美味的小吃店。有肥肉饵丝、小锅米线、喜洲粑粑、稀豆粉、油条、小笼包子、凉虾、凉粉……再往上走,快到城门洞口,还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李氏烤卤”,主要经营“米线、饵丝、烤肉、卤肉、烧鸡”,多年来,许多名人雅士,慕名前往,生意十分红火。

这一段街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杂货铺、书画铺、理发铺、缝纫铺、中药铺、冷饮铺、香纸铺、寿材铺等等。

龙尾街的中医世家,有“大德堂”和“松鹤堂”。“大德堂”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抗战期间下关霍乱盛行,“大德堂”自配“霍乱散”赠送乡里,乡里曾赠“名医名士”牌匾。“松鹤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创始人周铭的老师周霞曾是日本天皇御医,“松鶴堂”加工制售的“清火丸”“藿香正气散”等中成药在当地颇有名气,遇到穷苦病人不收分文,还赠送药剂,乡人敬赠“仁术仁寿”牌匾。

历史上。龙尾街也确实威名远扬。它中间的龙尾关是南诏国时期阁罗凤修建的南诏国第一关隘。唐王朝与南诏国的“天宝战争”就发生在此,唐朝的大将李宓就葬身于龙尾关下的西洱河。历史的演变,有了龙尾关后的龙尾街、中丞街,本身也是历史上的重要交通要道,它是云南进入西藏到印度的茶马古道。既是关口又是古道,在历史的变迁中,龙尾街商贾云集,也曾经繁华非凡。

龙尾街经历了一千多年,可以说,非凡的位置。非凡的历史。在造就了一批历史文化小院的同时,也造就了古朴的阁楼、古街、水源地、古井、古树以及“甲斜贡第”“眉山古里”“大夫世第”“营中盘石”“龙关锁钥”等牌坊。还造就了“一门三进士”苏隆、苏兆明、苏嘉惠,明代翰林赵雪屏,辛亥革命烈士马骧,二战时期爱国将领马宠六等历史人物。

如今,龙尾关和龙尾街都被列入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大理市也成立龙尾街保护协会,龙尾关和龙尾街以及所属古井古树作为历史见证也得到应有的保护。

今天,黑龙桥、龙尾街上依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看来,龙尾关、龙尾街繁华的历史还将继续上演……

紫云街和鸳浦街endprint

生活在大理的老下关人都知道,解放后的下关市最繁华的街道是紫云街和鸳浦街。在我的记忆里,从解放初到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初,在紫云街和鸳浦街没有拆迁前,凡是来下关出差或休闲的外地人,特别是下关市附近县的人们,只要来到下关,都要到紫云街和鸳浦街去逛逛。不是买买东西,就是看看电影,还可以洗洗澡,尝尝小吃……住在下关的本地人,如果要买买粮食,买买煤,买买针头线脑什么的,同样也经常到紫云街和鸳浦街去。紫云街和鸳浦街给人的感觉是:休闲、宽松、自由、好玩,什么都有。

紫云街和鸳浦街。其中的紫云街是下关西起人民街中段的振兴街口到关平路的一段,大约250米长的街道:鸳浦街是西接关平路的紫云街东到建设商场大约100米长的街道。两街东西在同一直线上,首尾由关平路相接。两街属于姊妹街道,街道建筑的结构也相同,街道宽窄一样,大多都是老式的木结构房屋;一般街面是铺面,后面是四合院:前面经营商铺,后面是生活起居。

追述紫云街和鸳浦街,历史也十分悠久,据相关资料考证,南唐时期的南诏国在龙尾关建立了关隘后。由于关隘的建立。加上“茶马古道”的繁荣,后来有了龙尾街。又由于龙尾街的繁荣,也就使西洱河对面的西大街等码头街道繁荣了起来,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后,到了明清时代,下关的紫云街和鸳浦街等街道也逐步形成,下关真正成为了滇西的交通要道和交通枢纽。

由于下关在云南和滇西的特殊地理位置,解放后。下关设立市。在下关设立市以后,紫云街和鸳浦街特殊的商贸和交通位置再次凸显出来,市政府在紫云街和鸳浦街设立了国营综合商店,卖烟酒糖茶、盐巴、酱油酸醋。设立粮店、学校、电影院等。当时解放军部队的澡堂,平时也对市民开放。同时,市政府也鼓励个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紫云街和鸳浦街个体经济占大多数。特别是家里用的锅、碗、瓢、盆、汤勺、饭勺,市民家庭妇女用的针头线脑,紫云街和鸳浦街可以说应有尽有。

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下关人都知道,当时,说上街逛逛,主要就是到紫云街和鸳浦街。到了紫云街和鸳浦街,一是休闲,可以看看电影,洗洗澡;二是买家里需要的小杂货;三是可以给小孩买买小吃什么的。还记得,紫云街和鸳浦街中段的几家小吃店,既卖凉粉、又卖凉宵,一般逛街逛热了的人,都要光顾,生意十分红火。还有几家大理地方特色饭馆,经营白族风味,有生皮、砂锅鱼、梅子扣肉、白族八大碗等地方食品,每逢哪家有红白喜事都喜欢到这里请客,生意也十分红火。当年,我还记得,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或者即使是平时,也总想去逛逛,其目的也主要是去解解馋。

紫云街中段的影剧院,是下关为数不多的可以演出和放电影的影剧院。平时,没有大型演出,这里就放电影。下关影剧院的电影往往都是大理地区的头场影片,大理许多喜欢先睹为快的人,总是来这里争先恐后地挤看头片。一到节假日,大理州白剧团、云南省滇剧团、外地的京剧团和其他艺术团的演出,也大多在影剧院进行,这时候影剧院往往是水泄不通。

还有紫云街中段的军人浴室,是驻军部队师部唯一对外的也是为地方老百姓开的,洗浴条件在下关算是最好的。浴室明亮、干净、卫生,价格也合理,每人一次三角钱。当时人们往往是在星期天、节假日,特别春节过年前去洗澡,不过到军人浴室洗澡往往都是要排队的。

在下关人眼中。紫云街和和鸳浦街也是市民的“三月街”。平时,亲戚朋友来,要去逛紫云街、鸳浦街;喜欢白剧、滇剧、京剧的,要去紫云街;家里烟、酒、糖、茶没了,锅、碗、盆、碟坏了,针头线脑没了,都要到紫云街或者鸳浦街购买。

可以说紫云街和和鸳浦街,作为下关的老街,在下关至少红火了几百年。

随着时间推移,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旧城改造拆迁,紫云街、鸳浦街同其他旧房子一样被推倒拆迁了。老紫云街和鸳浦街消失了,然而,我相信。许许多多曾经长久生活在下关的人们,一定会像候鸟一样,记得他们曾经经常光顾的紫云街和鸳浦街。

四方街和西大街

现在大理的年轻人。大都知道丽江有个有名的四方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下关也有个四方街。其实,在解放以前一直到解放后的本世纪初,下关也有一条四方街。它的位置是在以前的正阳街到福庆巷再到西大街和新文街的三街一巷中间。这就是下关以前有名的四方街了。

下关的四方街。在过去许多外地人心目中是老下关的代名词,同样也是下关热闹和繁华的象征。他的东面是直通正阳商场的正阳街,西面是直通保山方向的西大街,南面是通建设路的福庆巷,北面是直通西洱河黑龙桥的新文街。三街一巷把四方街围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大约300平方米的四方形街道。

四方街往西走。就是有名的古代通往缅甸和越南方向的“茶马古道”西大街。西大街长大约150米。宽大约8米。由于它和西洱河上黑龍桥和龙尾街一样,年代久远,所以,西大街的名声远远大于四方街。

解放初期,作为大理州的首府下关市,东西有320国道。南北有214国道贯穿。是昆明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云南省除昆明以外的滇西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和卫生中心。下关市人民政府也就在四方街旁边。当时解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下关人,平时,出去办事,来到了四方街也就到了市政府,非常方便。家里或邀朋友购物,到了四方街,也就到了下关的中央商场——正阳商场;同时,四方街周边也有许多小吃摊点,也是小孩们的好去处:从四方街再往北的新文街,有照相馆、杂货铺、书画铺、理发铺、缝纫铺、中药铺、成衣店。到洱河边,有农贸市场。农贸集市里鸡鸭鱼肉,农副产品,应有尽有,市民购物十分方便。

下关的四方街和西大街。由于它的中心区位和四通八达优势,解放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下关市政府没有搬出四方街之前,都是下关市的繁华区域和下关市的中心。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特别是火把节,这里成为市民集中娱乐的场所,晚上灯火通明,打歌的许多要玩个通宵,玩累了又有小吃,真是不亦乐乎。春节,四方街有耍龙的、舞狮的、跳舞打歌的,几乎天天都有,从初一一直要玩到初七。到了正月十五,这里又充满着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在整个四方街和西大街,都挂满灯笼。甚是热闹。endprint

另外,特别想要说说的是四方街北面新文街上的照相馆,这家照相馆的拍照水平特别高,照片质量也好,可以说在滇西小有名气,一般人结婚或者朋友个人留影都喜欢找他们拍照。

西大街有许多解放前是“老字号”的茶庄、中药房、铁匠铺、糕点作坊等,特别有名气。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便民。在西大街开设了粮店、银行、卫生所、旅社和居委会等。同时,解放后西大街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保留了许多大小马店。这里也曾是最大的物资交流中心,茶叶、烟草、皮草、布匹等农副产品都在这里交流,晚上也都是灯火通明,西大街是记忆中名副其实的热闹商贸街。

可以说,解放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期,四方街和西大街完全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它给人的印象是美好和热闹的,也是和谐、快乐的。我们平常说到街上走走,四方街和西大街也是必然要去的。

時代在发展,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旧城改造,完整的四方街已经不复存在了,西大街也因为年久失修,大变样了。但是,四方街和西大街往日给下关人带来的记忆和印象,下关人特别是老下关人是不会忘记的。

天生桥和下关温泉

在我的心目中,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天生桥和下关温泉几乎是每个下关人外出游玩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当朋友亲戚来下关,总要带去天生桥上走走,照照相,再去温泉吃吃凉米线、洗洗澡什么的。

天生桥在下关西郊。位于苍山斜阳峰和哀牢山系者摩山之间的峡谷悬岩中。桥为一块巨大的石块卡夹在峡谷之间而成,桥高11.5米,长6.5米,宽1.6-2.5米,西洱河水从下汹涌流过,因为出水口和峡谷落差大,形成飞花点翠的瀑布,溅起的水柱宛若朵朵梅花,故有“不谢梅”之称。

天生桥南岸为滇缅公路大道,从悬岩下由东至西穿过,北岸上建有江风寺,可观览天生桥风景。有一神话故事传说,说的是天生桥的地方原本没有桥,那里原来住着一条大黑龙。大黑龙和外来抢占地盘的小黄龙搏斗,被小黄龙打败后逃跑,而此时小黄龙用角将大黑龙顶出后,才形成天生桥的。传说归传说,富有神奇色彩。但是历代名人也多有诗章称颂,其中明代诗僧担当有赞道:“道人有志在青霄,未晓烧香早上朝:山到流边不人海,掉回头去搭天桥。”

1961年秋,诗人郭沫若身临其境,感慨万分,赋七律诗一首:“天生桥下水如雷,洱海西流不复回,水力自然成电力,人威毕竟助天威。两山成阙差寻丈,一将挡关万敌摧。汉相传曾擒孟获,山头在昔有遗碑。”

还有一个天生桥和下关风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化作一个老妪,背着一个风瓶,经过天生桥时,守桥士卒要按照惯例检查过往行人的货物。老妪知道风瓶中风的厉害,好言劝说不让士卒检查,士卒不听,还没等老妪说明利害关系,瓶盖已被士卒生硬打开。瓶口开时,顿时狂风大作,狂风从瓶中冲了出来,直扑洱海,并一发而不可收。大风日夜不停地由天生桥吹向下关,从此,下关变成了“风城”。

在我的心目中,即使是现在天生桥也仍然还有一些说不出的神秘感,总觉得。天生桥还隐藏着一些什么。

现在,天生桥前修建了西洱河水电站拦河坝,水从山洞而出用于发电,天生桥的瀑布也不存在了。但是,天生桥作为文物古迹得以保存,同时也供两岸行人通行和游人参观游览。

过了天生桥以后,再往保山方向去就是下关温泉了。下关温泉位于距大理市(下关)西3公里的西洱河峡谷中,在昆畹公路即320国道旁,原名大理“德胜关”,又名塘子铺,现附近的村子叫青菜庄。据记载:“德胜铺,北通太和县,有德胜关市”,为大理西通保山的关隘要塞。

下关温泉泉水从石罅中涌出,温泉流量每天为200吨。水温为76%,含有碳酸盐等十多种矿物质,水质优良,浴后皮肤滑润,对皮肤病、风湿病等有一定的疗效。有诗云:“蒸蒸本元气,澡雪人争浴。虽无泽物功,远胜贪泉屈。”在山谷之中的下关温泉,背依附者摩山,峭石噻岩壁立,面临大理西洱河岸,河水汹涌奔腾;庭院之中,设有亭阁游廊,遍植花木,四季花香,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今天,在我的记忆里,美好的景象仍然是:天生桥像一幅风景画,中间是石门,左边是哀牢山系,右边是高高的苍山,天上是蓝天白云;过了天生桥,天地突然开朗,沿山脚的公路两旁桃花盛开,公路一直延伸到温泉……

解放后到上世纪末,温泉一直是下关人平时洗澡休闲的好去处。因为当时,人们休闲时间少,平时工作又忙,洗澡也要计划着,只有节假日、星期天或补休时间,才能有机会和家人去温泉,所以,下关温泉在上世纪是下关人休闲疗养的好场所。而到本世纪初,下关温泉开发为“凤凰度假酒店”。昔日的下关温泉只能作为记忆留在大理人的脑海里了。

大关邑和锁水阁

大关邑又叫大关邑村,在西洱河西岸,离西洱河出海口大约200多米远。大关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子。大约有300多户人家。这里的村民大多以捕鱼、种植水稻和养殖为生,同时,也兼做一些小生意。

上世纪80年代前,下关只有黑龙桥和新桥,从下关到大关邑。要步行过新桥后绕道走一段田埂路才能到达。在我的记忆里,大关邑是一个神秘的村庄,特别是日出和日落,从西洱河南岸看过去,它显现在阳光下,一半是水上波光粼粼的西洱河和洱海,一半是田野和掩映在田野里的村庄,给人的印象完全就是一幅美丽的西洋画。还有,每年下关的火把节。在我的印象里,在下关是大关邑的火把最大、最亮,也最先燃起,燃的时间也最长,很晚才熄灭。往往下关人过火把节主要就是到西洱河边看大关邑村的火把。

在大关邑村口,临河建有一两层楼房的一坊,称作“锁水阁”。记得当时,老“锁水阁”窗向东南敞开,与团山相对望。平时游人可以进院登楼小憩,欣赏洱河风景。在这里还可以远眺团山和洱海里的点点风帆,近看西洱河上的游船和河边的风景,在宁静的环境中平添了些许静谧之中的欢乐。所以,这里也曾被称为“鸳浦夕阳”,为大理16景之一。

传说,历史上建“锁水阁”的原意,主要是平时比较温和的洱海水和西洱河水,带给大关邑和下关人的是风调雨顺。但是,遇到水灾年份,这里大水成灾。一派汪洋,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不让洱海水和西洱河水作乱,把洱海水和西洱河水锁起来,即建立了“锁水阁”,以镇海水和河水。endprint

“锁水阁”民间也称作为耍水阁。“锁”与“耍”音相近,文字有别却另有一层含义,“耍”为玩耍、休闲。建“锁水阁”的另一意义,主要是因为大关邑地处洱海出口处,三面临水。位置突出,古人讲“风水”,作为风水宝地,修建一阁也是大关邑的一道风景。至于建于何时?地方史志无明文记载。但是据老人们讲。在明代就有这个景点,在康熙《大理府志》“艺文”中有一首僧天祥写的《题龙关水楼》:“此楼登眺好,终日俯平湖,叶尽村村树,花残岸岸芦。渔翁晴独钓,沙鸟晚相呼,何处微钟动,云藏岛寺孤。”

从大关邑到江风寺的西洱河。历史上只有“锁水阁”作为楼的突出建筑。所以“锁水阁”也给洱海“平湖”和洱河沿岸平添了一丝美的色彩。

随着洱海、西洱河和下关的变迁,西洱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電站时疏挖河道,八十年代之后又先后建了三座大桥,河床变深,水流改道,致使历史上的“锁水阁曾经一度消失,一直到改革开放前都没有恢复。

上世纪90年代,下关市民和大关邑的村民希望重建“锁水阁”。2010年3月。西洱河规划建设“旅游文化长廊”,锁水阁是历史上的著名景点,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列入公益工程计划恢复重建。2011年。锁水阁前期选址、立项、方案设计,经过专家、学者论证,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锁水阁”已经建成,随着洱海排污工程结束,不久就将向游人和市民开放。

荷花村和滇西大学

现在大理人中。对荷花村、大理大学都比较熟悉。而对滇西大学,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然而,荷花村,滇西大学,大理大学,他们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荷花村在改革开放前,原来属于下关北郊区,在我的印象中,离下关城区大约3公里。是黑龙桥过龙尾街到太和村再到大理的必由之路,也是茶马古道的主干道。上世纪80年代前,经过荷花村的茶马古道的弹石路还作为下关到大理的人行道路在使用。同时。荷花村也是下关到蛇骨塔的必由之路。

我还记得,荷花村是一个比较大的自然村,在荷花村的村边上,有一条水溪,经过荷花村,在村的旁边有一眼清泉井,它滋养着荷花村大约100多户人家。荷花村的村民和大理人一样,都有着“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习惯。

在荷花村的南下方,属于荷花村的范围内,离村子大约200米的地方,就是“滇西大学”的原址。据考证,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在大理兴办中小学的同时,多次筹办大学。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末,云南省在滇西大理筹办了大学,取名为“滇西大学”。“滇西大学”的选址就落在荷花村。

“滇西大学”校址选好后,学校就开始筹建。学校首先建立了领导班子,招聘了“滇西大学”一定数量的教职员工。当时,学校建设速度是很快的,不到两年功夫,“滇西大学”已修建好了办公大楼兼教学大楼一栋,教职工兼学生宿舍楼两栋;同时还修建好了操场、篮球场、后勤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可以说“滇西大学”的雏形基本形成,招生的条件也基本成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8至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后。我们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生活极端困难,这时“滇西大学”也就自然停办了。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就安排到了大理的各个学校或者其他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

“滇西大学”的学校校址,后来作为大理市的前身下关市接管。下关市在开办几年市财校以后,又转办为下关三中,下关三中一直开办到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

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滇西大学”校址作为“昆明师范学院大理普通班”本科学校招生,当时第一批招生本科生:理科三个班,文科两个班。

1978年以后,“滇西大学”原本想办成“昆明师范学院”分校,后来由国家教委批为下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再后来改为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文化复兴,在“滇西大学”“昆明师范学院大理普通班”基础上发展起来大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也逐步发展成为“大理学院”。

2015年4月,值得骄傲的“大理大学”挂牌成立。大理大学目前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高校中成立最早且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21000多人。有专任教师1012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学校设有教学学院16个。大理大学成为了大理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大理人办“滇西大学”的梦终于梦想成真。

今天,时代发展了,现在的荷花村虽然名字还在,但村子也早已淹没在了城市之中,变成了城中村。“滇西大学”的教学楼虽然也还在,但也只是成为了“大理大学”荷花校区的文物。

但是,我相信,荷花村“滇西大学”虽然成为了历史,但是历史仍然将会记住荷花村“滇西大学”的,大理人也不会忘记荷花村和曾经的“滇西大学”。

董家庄园和州委党校

现在没有人不知道州委党校的,然而,知道董家庄园的人,可能就少之又少了。

原来的董家庄园,也就是现在州委党校的位置,它坐落在大理市下关南郊,解放前是大理大姓董家的一户庄园。解放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一直保持完好。

在我的记忆里,董家庄园是集大理庭院、园林、花园和亭台楼阁于一体的景区,也可以说,是一座非常精美的小公园。首先。从风水角度来讲,董家庄园背靠青光山。面对西洱河和苍山斜阳峰将军庙,庄园前面有一塘水,水塘前面又是一条大路。这和“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悬武”的风水完全一致。另外,董家庄园坐落的山形还是一把椅子形状,周围也空旷开阔,给人以座下非常舒适美观的感觉。其次,董家庄园的设计也非常合理,它是依照椅子的山形从下到上依山而建设。

到董家庄园,从下关一中的田坝心到庄园,首先要穿过一片菜地来到公路,过了公路后,才来到庄园外的水塘边:绕过水塘后才能来到庄园外围的铁大门。进了铁大门后,然后拾级而上,逐步到庄园顶层。endprint

在我的记忆中,董家庄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但大致可以分为四层半,层与层之间,中间有石块或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在一二和三层之间,还有大小不等的喷泉。在庄园两边山腰和左顶端,还有不太起眼的有嘹望性质的岗哨亭。整个董家庄园从外看来,并不十分显眼。也看不出十分豪华,但是,到了庄园里边,才可以看出它的精致。主要凸显的是它的设计理念是顺应自然建设和自然融为一体,房屋和亭台楼榭都是半隐在树林和花草之中,和周围自然十分融洽。

解放后,国家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党员干部,各地都成立了党校。1951年11月7日大理州委党校成立,当时,地点是在下关北郊大展屯。1952年8月初,党校迁到现在的董家庄园至今。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州委党校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董家庄园进行了多次改造,修建了教学楼、图书馆、教研室、会议室、篮球场等基础设施,董家庄园早已变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为大理州培养党员干部的学校和干部教育学习基地了。

在董家庄园旧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共大理州委党校,环境优美,鸟语花香。也许,许多年以后董家庄园的影子也将会完全消失。然而留在老下关人们记忆中的董家庄园的美好形象好像仍然依稀可见。

西洱河上的桥梁

下关从1950年解放开始算起,至今已将近70年了。70年来,下关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建设,可以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变化最大的我认为还是西洱河上的桥梁建设。

目前,西洱河上自东向西的桥梁依次有:兴盛大桥、泰安桥、美登大桥、黑龙桥,龙溪大桥、天生桥。另外,还有在2016年拆掉的龙溪吊桥。在目前这些桥梁中,除了天生桥是自然桥以外,其他桥梁都是解放后建设的。

在我的记忆中几座大桥仍历历在目,待慢慢梳理。

新桥:新中国成立后,下关为了修通滇藏公路,当时,由国民党远征军1943年修建的下关到大理的木桥拆除,建成石拱桥,取名叫新桥。1975年,新桥改建加宽,名字仍然取名为新桥。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3年新桥再次重新建设,新桥设计为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桥梁全长140米,宽36米。2004年5月完工投入使用。桥名当时向社会招标拍卖,后由大理卷烟厂招标成功,冠名为“美登大桥”。

黑龙桥的重新修建:1979年,為适应城市建设和西洱河电站建设,需深挖西洱河上游河道。黑龙桥旧桥被拆除,在原址新建三孔双曲拱桥,仍沿用旧名“黑龙桥”。现在的黑龙桥全长约80米,桥面宽10米,净跨40米,两岸均为15米双曲拱,主拱圈均为六片拱肋板。

泰安大桥:为了连接大理市下关泰安路南北段,1992年1月泰安大桥动工修建,于1993年9月竣工。该桥全长176.04米,主桥为双肋中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引桥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桥,其中北岸三孔,南岸五孔。桥面净宽18.6米,总宽20.8米。

兴盛大桥:该桥于2006年3月开工建设,2008年12月完工通车。全长305米,宽40米,主桥为五跨无推力连拱结构,引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通航设计为5级航道。桥上路面为双向六车道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是集绿化、亮化、给水、排水、强电、弱电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两岸由环形匝道与洱河南、北路形成互通式立交桥。

龙溪大桥:2014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约4000万元。桥总长为144.5米,主拱净跨50米,宽24米,净空高度5.5米,双向四车道,两侧还设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龙溪大桥梁采用上承式等截面钢筋混凝土悬链线板拱结构,按无铰拱设计。拱上建筑两岸对称设置4孔腹拱,采用横墙支承,其中靠龙溪大桥台的边腹拱兼作为两岸亲水步道的预留空间,设计比较先进,也适合下关现代发展的需要。

西洱河上的桥梁建设发展,在给大理人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书写了下关新的历史篇章,既记载过去,也记载了现在,还将给我们展示下关美好发展的未来。

今天,我们回忆下关的变迁,回忆记忆中的过去,几分惆怅,几分甜蜜,但愿也能让现在的人们透过文字回望曾经的下关。

编辑手记:

作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下关人,几十年的时间走过,在他眼里下关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记忆中街道、桥梁、村庄、学校、温泉都在时间的流淌中变了模样,曾经的熙熙攘攘、富丽堂皇可能变成今日的冷冷清清、破破旧旧,但是那些记忆中的下关旧貌却在作者的心中渐行渐清晰,在旧日的时光里,作者和下关一起慢慢成长和变化。现在读来,我们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老下关,看到了热闹的紫云街、鸳浦街、四方街,甚至回味到那些儿时记忆里的热闹。而一些历史遗迹的变迁和消失也让我们唏嘘不已,所以,随着作者的叙述去看看下关几十年的变迁……endprint

猜你喜欢

紫云滇西大理
大理:梦游理想国
大理好风吹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学分制下滇西本科院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价值分析
攻坚,在彩云之南
部属高校滇西扶贫瞄准调研分析
紫云顶上看见伏羲(外一首)
王维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