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宗白华审美空间理论对缓解当下人生存危机的价值

2017-11-08祁琪倪童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
关键词:宗白华

祁琪++倪童

摘 要:宗白華认为人的空间意识的形成是在人生实践中,用心灵体悟宇宙的节奏所形成的一种生命体验。这种空间意识的特质是生命空间化与空间生命化,这种生命体验折射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命感悟。使得人与自然与外在世界能够内在相通,使得人与人,人与整个宇宙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宗白华认为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是一种审美化的空间意识,这种审美空间对于缓解当下人们的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宗白华;审美空间理论;生存危机

作者简介:祁琪,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倪童,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

宗白华认为中国人传统的空间意识是一种审美化的空间意识,是一种以内在心灵体悟宇宙自然的体悟式的空间意识。人们以自我的心灵感知宇宙自然,不断地在宇宙中进行实践,并不断地把感悟折射到实践当中形成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宗白华说“我们生命创造的过程,也仿佛是由一种有机的构造的生命的原动力,贯注到物质中间,使他进成一个有系统的有组织的合理想的生命”。[1]也就是说中国人对空间的感知是一种内在的心灵体悟式的感知,是以我与万物本源同一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基础的一种感知。所以中国人看待自然山水,认为山水有生命有灵魂,与人一样是生命体。古代人能够纵情于山水,能够在山水之间栖息安居,与自然完美地融合一体,从而获得生命体悟式的愉悦感与美感。而当下人们广泛的接受西方的物化的空间意识,认为空间就是几何图形与单纯的物质元素的堆积,把自然山水与外在宇宙看做是外在与“我”的无生命的物体。所以人们对待自然与外在万物当做是一种被改造与被利用的对象,于是主体“我”就与外在的自然万物,包括“我”之外的他人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所以当下环境污染严重、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恶化、人们逐渐物质欲望攀升这些当下人的生存危机与当下人的空间意识的转变是有着重大关系的。所以本文对于宗白华审美化的空间意识的解读,对于缓解当下人的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

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其本质就是生命的空间化与空间的生命化。具体的表现为内在心灵空间的审美化与外在生存空间的审美化。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其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吸收基础上的。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首先是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万物一体的生命化空间的思想。宗白华认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来自于人们以自己的生命感悟宇宙自然的变化,从而形成的个体的生命与外在自然一体的大宇宙生命观念。也就是说将宇宙自然看做与个体生命同根同源同样本质的生命体,从而中国人的生命也同样的具有着空间化的特质,而外在的宇宙空间也因为生命的灌输而生命化。另外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还吸收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空合一与正位凝命的空间意识。宗白华认为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2]也就是说宇宙是时间与空间一体的,中国人认识时间与空间都是来源于生存实践与生命感悟。中国人感知空间是从居住的房屋感知的,感知时间是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实践来认知的。中国人认识时间是借助于空间来感知的,自然而然的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所以中国人往往是将时间的更替与空间的转移结合起来,从来就使得时间与空间都具有生命的气韵。古代人对于居住的房屋也往往是结合着日升日落的方位与时间设置窗户,从而使得房间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时间能够照射到太阳。所以中国人的传统空间意识是与时间意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意识又指引着人们在生活中自觉的体现这种时空合一的审美化空间。首先是心灵空间的审美,人们将自我与宇宙大自然看做是同源,所以精神上要自我超远要能够以自己的内在生命感悟到大宇宙,从而感到我与宇宙合一这样的大我的境界。从而扩展了人的内在心灵的空间。对于外在的生存空间,古代人往往喜欢依山傍水的地方建设庭院,而庭院的每一处都是富有变化与生命节奏感的,这些都是古代人审美化空间意识的体现。而这种审美化的空间意识又使得人们能够很好地与外在的时间与空间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生活的美感与愉悦感。审美化的空间意识能够使人们与自然万物同一节奏,能够使人们将个体的生命与外在的宇宙万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统一、圆融的审美化的相处模式。而当下人正因为渐渐地放弃了传统的空间意识才逐渐地形成了诸多的生存困境。

二、当下人的生存危机

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逐渐地在意识与行为上西化。对于空间意识是同样的,当下人们受到了西方的静止的、对象化的空间意识的影响,将自然宇宙与外在于主体“我”之外的一切看做是一种对立的、对象化的存在。于是心灵空间缩小为仅仅剩下自我,而生存空间以及居住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可买卖的商品以及可随意的处置的价值空间。于是渐渐的人们开始与自然与他人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渐渐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冷漠与利益化。这是人们的心灵空间的非审美化的转变,而在生存空间上更是呈现出了物化与商品化。人们居住的空间不再是依山傍水的生命空间,而是需要以平方与价位计算的商品房。人们的饮酒的器具、烹饪的器具不再像古代一样可作为装饰与审美的对象,而变成了单纯的使用的工具。这些都是的人们的生活逐渐地呈现为非审美化的趋势。于是人们渐渐的习惯于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益与得失来衡量我与外在宇宙的关系。而人与自然万物、居住生活空间也是完全的对立的模式。能不能在自然山水中审美不再是主体生命的情感感悟,而是要衡量自己的物质财富是不是够支付欣赏自然山水的门票。而居住的房屋不再是以体现美与生命节奏为追求,而是要以自己的财力去衡量这个空间的大小。所以外在的生存空间带给人们的不是审美的愉悦而是生存的压力与工作的压力。当下人越来越感到疲惫、狂躁、孤独与绝望,其追根究底就是因为人们逐渐地失去了审美化的空间意识,逐渐地形成了西方物化的对象化的空间意识。而要想能够缓解这种种的生存的困境,就要逐渐地找回宗白华所提出的审美化的空间意识。

三、宗白华审美空间对缓解当下人生存危机的价值

宗白华认为人们如果要重回中国古代人那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化的生存的空间,就要做到对自我的人格的超越。也就是说“人生若欲完成自己,至于完善,实现他的人格,则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3]就是要以内在的心灵体悟宇宙万物,将自我与外在的宇宙看做是一个圆融的整体,将我看做是整个宇宙的有机的一部分。在内在心灵上实现超越,宗白华认为歌德的人格是完美人格的代表。而歌德认为人的完美的内在的超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断念”,也就是“自愿地主动地,虽然不无痛苦地承受客观现实加于自身的种种艰辛和矛盾,并且自觉地作为人类整体的一分子,安于自己的痛苦地位,达到忘我的境界,隐约感到美与光明缓缓从自己内心流出。[4]也就是说要能够忘我,能够把我融入整个宇宙大生命中,把自我当做宇宙大生命的一部分。同样的这也要求我们把自己与他人看做一个和谐的有机体,而不是把他人与宇宙万物都当做对立的对象化的客体。所以我们要向缓解自己的生存压力与精神的困境,要首先能够做到忘我。要能够不断地抛开自我中心主义,要不断地与宇宙万物与他人交好。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与外在宇宙和谐相处。另外对于生活器具,小到餐具、茶具、大到寝具、桌椅都要以审美化的心灵去选择。这样以一种审美化的空间思维模式去感知生活去经营生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内在心灵与外在宇宙的和谐。可以说宗白华的生命的空间化与空间的生命化的审美化空间理论对于我们缓解当下的精神压力与生存压力具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一)[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207.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二)[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437.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一)[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58.

[4]绿原著.绿原文集(第五卷)外国文学批评及其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1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宗白华
郭沫若、宗白华讨论墨子的通信
宗白华“散步”中发现的美
宗白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论析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我们
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对古希腊的中庸精神的阐释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论歌德对宗白华的影响
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思考——读时宏宇的《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
宗白华美学思想渊源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