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我们都看露天电影

2017-11-07肖江华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样板戏露天电影娄底

肖江华

笔者看过立体电影、动感电影,但印象最深的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那种在球场或晒谷坪中用两根竹竿一竖,两根绳子一拉幕布,简易放映机就立在观众身旁的露天电影,吸引着周边几十里的人们早早搬凳拉椅占好位置,性急的老人端着饭碗在坪中喂小孩。夜幕降临时,观众从四面八方起来,摇扇纳凉或坐或站,小孩骑在大人脖子上,堪比赶集似的热闹。每当银幕上出现扣人心弦的紧张镜头,或剧中主人公的人世沧桑、悲欢离合,都会不时引起观众的交头议论和共鸣,露天电影就这样走入了观众的心灵。

我看的第一部露天电影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南娄底农村读初中时,离家三四里路的煤矿晚上放的《白毛女》,语文老师特地布置我们看后要写篇作文。同学们既高兴又紧张,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害怕写作文。好在语文老师第二天还抽时间给我们讲解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那次的作文同学们都写得较生动,老师还把我的作文评了个优秀。后来我还去那座煤矿看过一部叫《海岸风雷》的外国影片,那是等到晚班工人下班后半夜才放,回家时睡眼朦胧、踉踉跄跄还摔了一跤。

上高中时,学校旁有驻军,每个月要放几次露天电影,我们班上有几个部队子弟,他们经常带我们去看。记得我们看过朝鲜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南斯拉夫的《桥》,苏联电影《列宁在1917》。国产电影有《上甘岭》《地道站》《地雷战》等,每次电影放映前都要放一两个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新闻简报”。当时流行一句颇为有趣的“普通话”,叫“国内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南斯拉夫的莫名其妙”。

下乡后,大队也放过好几次电影。队上特意早点收工,十里八村的农民从附近赶来,小孩子在小学操坪里追逐打闹,挤满了操场。还有一些人只好站到银幕反面观看,放的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及一些农业科教片。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白天的劳累全然消失。当然,这也给许多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凭借融融月夜去喃喃私语。

那时候村里有个广播,放的歌曲大都是村民熟悉的样板戏唱段,我们这个村常放的是《红灯记》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河对面那个村经常放《沙家浜》里的“智斗”,两个村的人见面时,我们自称是“李玉和”,叫他们为“刁德一”,他们反讥我们是“王连举”,他们是“阿庆嫂”,颇为有趣。

返城招工后参加新城建设,我还看过《巴黎圣母院》和《废品的报复》,外国名著开始向市民普及,产品质量和效益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娄底陆续建了好几座较上檔次的电影院,工作之余,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宽敞的电影院观看电影了。现在更是能够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在家里的电脑上看电影。但刻印那个时代痕迹、伴随观众喜怒哀乐、深受百姓喜爱的露天电影,一如那些发黄的电影胶片,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endprint

猜你喜欢

样板戏露天电影娄底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WHAT
娄底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露天电影院
西江月·忆看露天电影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以史鉴今:对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之“失”的若干思考
湖南娄底:热闹后的阵阵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