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盛与转移:明末清初四川忠州聚云禅派发展史

2017-11-07

关键词:三山禅师

华 海 燕

(重庆师范大学 图书馆,重庆 401331)

2017-05-06

华海燕(1981-),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古文献学,佛教文献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时期聚云派禅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6YJC730001)。

兴盛与转移:明末清初四川忠州聚云禅派发展史

华 海 燕

(重庆师范大学 图书馆,重庆 401331)

活动于明末清初的西南禅派聚云派是被遗忘近三百年的巴蜀五大禅宗派系之一。聚云禅派遥嗣大慧宗杲,在忠州、夔州、两湖等地区弘扬聚云禅法,传承四世后在三山灯来和别庵性统的带领下将弘法区域转移至江南。在江南聚云禅派发展兴盛,但在发源地忠州的影响力却日趋下降。

聚云禅派;传承;兴盛;转移;衰颓

明末临济宗聚云吹万广真(1582-1639)以其独特的禅风和横溢的才华开创了风格独特的聚云禅派,[1]43-83因广真驻忠州聚云寺,故又称其为“聚云吹万”,乃称该派为聚云禅派。他们以四川忠州为传法中心,活动于明崇祯至清康熙九十余年,在忠州一带传承五世,留下大量的禅学文献。今拟将聚云禅派作一全面介绍,以期对巴蜀和中国禅宗研究有所助益。

1.聚云禅派传承世系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七详细记载聚云禅派的师承渊源:大慧宗杲普觉-懒庵鼎需-木庵安永-晦翁悟明-苦口良益-筏渡普慈-一言道显-小庵行密-二仰圆钦-无念智有-荆山怀宝-铁牛德远-月明联池-吹万广真-铁壁慧机-三山灯来。[2]497三山灯来以后的世系传承则见于《续灯正统》。[3]聚云禅派传承世系图见下页。

聚云禅派第六世文学隆敩弟子玉山济凡突遭疾,退居。文学隆敩从寺院的整体发展考量,推荐并非聚云禅派的弟子瑞周麟接替住持圣因寺。[4]152因此,在第七世即清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聚云禅派世系就记载不明,由于资料的匮乏,现也无法一一考证。

2.聚云禅派弘法区域的扩展

聚云禅派以忠州各寺院为传法中心,其弘法范围不仅涵盖了忠州,而且向周围辐射,延伸至四川布政司所辖的涪州、万县、梁山和夔州等诸州府县,以及石砫安抚司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远及湖北施州卫和湖南等地。

2.1 忠州区域

忠州乃聚云禅派传法起点和根据地,吹万老人就是在这里创立了明末著名禅派——聚云派。明崇祯末年,时局动荡,吹万禅师游学各地学习佛法,至忠州时,遇田一甲、田华国父子和忠州本地缙绅士庶的挽留,因而暂留忠州。田氏父子与高倬(高侍御)在忠州三目山选址为吹万禅师建聚云寺,请其开法。[5]221田氏一门乃忠州大户,田登年、田一甲、田华国三代皆进士,虽在外为官,但都关心家乡文教的发展,尤其重视佛教。田一甲、田华国都与吹万相善,田氏在忠州家庙很多,如三庆堂、玉衡堂等都俗称田家寺,概因当时是田氏家族所捐建或为田氏之祖业舍宅建寺。田一甲还于明天启七年(1627)为吹万禅师《石室禅议》作序,田华国撰《石室禅议跋》《吹万大师塔铭》。

但是当时忠州战乱频起,且吹万对江南佛教界一直心向往之,并不甘愿在西南一隅偏居终老,故在崇祯二年(1629)欲离开忠州前往浙江大慧祖庭。由于田氏父子尽力挽留,吹万南下江南之愿未能成行,于崇祯四年(1631)再次开法于聚云寺,从此聚云禅派生根于忠州。因此,田氏父子对聚云禅派在忠州的崛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吹万广真虽偏居川东僻地,但他行履端严、门庭孤峻,以全力弘法利生,因此聚云一派根基得以确立,嗣法者增加,势力扩大。聚云禅派第二世和第三世仍然以忠州作为其传法中心,如吹万弟子三目慧芝(?-1656年后)禅师一直都留守忠州,同时又开拓了万松山作为其支派的传法寺院。

在吹万示寂后,聚云禅派在忠州的传法不仅继续得到了田华国的支持,还得到了驻忠州总戎袁桂的大力护持。袁桂首参吹万弟子铁壁慧机(1603-1668,名灯炜),后参慧机得力弟子三山灯来(1614-1685)禅师得法,遂改名为性炜,并著有《颂古》。袁桂在玉印山培修崇圣寺,在玉印山对面修宝圣寺,延请铁壁慧机和三山灯来等聚云禅派僧人驻锡,并在玉印山麓培修“几云庵”,以为慧机晚年清修之所,有《几云百颂》记叙此事:

……一座茆庐六处窗,门开五叶见华王。十二时中无别事,烹茶扫地爇炉香。

十年已前书云几,十年已后住几云。几云云几谁书住,不是熊生是铁僧。(月崖曾书“云几”二字于石宝壁间,师树庵于此名“几云”)

宝善施我四棱床,窄似虚空宽似几。倦来那得伸脚眠,曲着拳儿当枕子。

几云庵内空空如,悬座明灯照大觉。老僧终日坐几云。几云何似老僧大。……[6]608

聚云禅派在袁宝善财力支持和军事保护下,在忠州新建了更多的寺院,不仅重修崇圣寺、宝圣寺,更在重山峻岭的高峰山、汝溪滩上新建开禧寺。

随着聚云禅派在忠州传法渐成气候,临近的丰都信众也希望得沐法雨。吹万禅师从湖广潇湘禅院来到忠州传法,有一追随者乃灼然禅人,灼然乃武陵人,他非常欣赏吹万的禅学修为和水平,曾推荐铁壁慧机到吹万处学法。当时灼然驻锡丰都地藏院,不久圆寂,拜托吹万住持打理地藏院。但是吹万老人生平谨言慎行,对丰都之情况不熟悉并不贸然前往。在吹万示寂以后,铁壁老人誓言亲守庐墓三年,丰都之缙绅多次祈请未果。后丰都冉开明居士多次前往忠州请慧机禅师前往开法,“丰陵善士冉开明信向志坚,[屡]趋聚云延师。师辞,开明长跪泣曰:‘(某)夙愿未酬,顶踵非惜,罄赀鬻产修地藏院供僧众接方,来乞师演法。’师许之。逮至丰陵,开明趋侍,不一时违师,从者千五百人,开明粟弗计斛,不劳僧运,募力肩荷。金钱任用,布帛盐茶之属更不他求。”[7]662丰陵即丰都,冉氏是当地的富户,且乐善好施,冉开明为了请铁壁慧机驻锡,迎吹万老人部分舍利入地藏院建塔以完成慧机守墓之愿。慧机见其心诚若此,遂前往丰都开法。

2.2 夔州区域

聚云禅派在忠州信众颇多。驻守夔州、忠州一带的谭文(字西昆)、谭诣(字养玄)兄弟多次向慧机、灯来等请益佛法,且屡次邀请聚云禅师前往夔州传法驻锡。谭诣与其兄谭文、谭弘联合其他势力抗清多年,由于连年的征战,死伤无数,因有厌倦之心,多次准备降清,无奈其兄谭文誓死抗清。清顺治十五年(1658)末,身心俱疲的谭诣杀兄谭文,和谭弘共同降清。或许是内心的不安与日俱增,谭诣多有向佛之心,与慧机禅师甚是相契,不仅时时问道,还多次邀请其去云阳讲法传道。《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载:

春,向化侯谭公遣官具舟迎师至盘城,公向谒师于玉印江干,一见倾倒,自是深怀,时相注切。且念全蜀自献贼后靡有孑遗,刀头剑下亡者居多,意欲起水陆荐悼。……遂于锦江之南卜居宝胜禅寺以为弘扬地,预捐俸金修理,三月廿三入院,四方云衲候者俱寄食于他院以俟师之来。[8]674

铁壁慧机在忠州玉印山崇圣寺开法时与谭诣结下因缘。清顺治十七(1660)年,谭诣请慧机前往其据点夔州云阳开法,未得禅师应允。无奈谭诣请梁山县令和总戎姚玉麟劝说禅师,慧机只好远赴云阳开法,在其地传法三个月后又回到忠州,留下其弟子天峰灯南继续维护云阳道场。顺治十八年(1661)铁壁再次受邀赴云阳传法。同时,谭诣捐赀在忠州玉印山对面之南城山新辟宝圣寺延请慧机开法,建无遮大会以荐拔阵亡将士,或许只有通过这样的办法才能让征战数年的谭诣内心得到解脱。康熙五年(1666),谭诣等在忠州重建古剎治平寺,慧机禅师晚年多居于此地。在聚云禅派发展的过程中,谭诣是较大的布金檀越,他不仅为之扩建道场,还捐赀刊刻聚云派语录附《嘉兴藏》流通。[9]656聚云禅派语录文献得以流传,谭诣功不可没。

慧机圆寂后,谭诣常参三山灯来,在云阳舍家宅建昙华寺供养聚云禅师,以便时时问道。《三山来禅师年谱》载:“秋七月,谭公诣山举请阅藏,师以省觐至,与谭公快谈数日,谭公愈心服。遂再订前约,以盘城舍宅为寺,敦请住持。盘城系公保家出身之地,因留意谆谆。”[10]768在康熙三年(1664),谭诣建成昙华寺,康熙四年(1665)两次请三山灯来禅师前往开法。康熙十二年(1673),谭诣谢世。不久,发生了吴三桂叛乱,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又沦陷反清,三山灯来禅师不忘与谭诣的旧日情谊,迁谭氏数千人至昙华寺避难,其孙谭晋时时问道,曾孙谭弘坚等也常受三山灯来抚教。

三山灯来禅师在云阳传法之时,时任新宁县尹的沈廷励因公务入云阳得见三山禅师,禅师施以本色钳锤,廷励稍有省悟。云阳与新宁颇近,因而沈廷励常参慧机和灯来禅师,在康熙七年(1668)迎三山灯来至新宁传法,拜入其座下,法名性宗。在新宁传法未久,新宁裁并入梁山,沈廷励返乡,聚云禅派在新宁的传法戛然而止,颇为短暂。三山灯来为了聚云法门的发展和兴盛,四处奔波不歇。在传法途中也遇到了一些诚心向佛的信众,《三山来禅师年谱》载:

(顺治)九年(1652)壬辰,师三十九岁。率众北渡,道经梁山,总戎姚公圣瑞留居。石龙寺极颓坏,师至开荒鼎创,顿成大观,改额“兴龙禅院”。众至三千余指,师惟待以本分。……

(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师四十四岁。受总戎姚公圣瑞请迁五云,缁衲云集满五千余指,而内外肃然。上追马祖百丈之风规,下起聚云庆忠之道运。[10]764-765

顺治九年(1652年),三山灯来道经梁山,得到梁山地方武装力量总戎姚圣瑞的挽留和支助,得以重新修复梁山古寺石龙寺,并额为兴龙禅院,其后又迁往五云禅院,因而自号为“五云三山”。在战乱又一次来临之时,三山灯来禅师在姚圣瑞的帮助下接其师铁壁慧机避难于梁山五云禅院、金城山。

2.3 湖北、湖南、安徽、石柱等地

吹万禅师另一弟子铁眉慧丽(1586-1649/1650)在说法中,常以巴掌应机接物,截断学人执念,人称“三巴掌和尚”。崇祯十七年(1644),遭逢甲申之变,烽烟四起,熊汝学携同三巴掌和尚来到湖北避难,《三巴掌和尚行状》云:

师出世后开堂四次,甲申秋(1644)同工部月崖熊公入施卫。一座主梦神人报曰:“净扫殿堂,迎赵州祖。”次日师至,与梦中见像相符,传以为异世。乱转锡南滨,凤卫侯牟公阅师录叹曰:“当时错过此老。”乃专官请师,既至,师示微疾。以衣钵付门人耳庵,遂圆寂,建塔都会之观音山熊耳庵。住世六十五载,《语录》一卷盛行于世。[11]682

熊月崖(岩),即熊汝学,江西南昌人,荆州府工部厂官。明崇祯皇帝命其入蜀采购铜铅,至丰都遇铁壁开讲,法席隆盛,因而熊汝学前往参叩,两下相契,投其门下为俗家弟子。月崖居士也常常问道于三巴掌,三巴掌和尚对之施以钳锤。在施州,三巴掌和尚受到当地院主陈化宇居士的热切邀请,首开法于施州三渡屯之观音山熊耳庵,陈化宇乃陈世凯的父亲,崇信佛教。

三巴掌和尚此次在湖北施州熊耳庵短暂传法后回到忠州避乱。时局稍稳,又受到凤卫侯牟文绶(1595-1654)的邀请,重新驻锡施州熊耳庵。巴掌和尚此次在施传法时间颇短即急逝,其嗣法弟子耳庵灯嵩(1611-1656/1657)匆忙继席,耳庵后开法于施州之伏虎寺、熊耳庵、回龙禅院,拓展了聚云禅派的弘法区域。

康熙十六年(1667),三山灯来受忠路司君覃敦源的邀请,前往传法。忠路安抚司由覃氏家族任司君,把持一方。覃氏向来崇信佛教,覃敦源乃谭诣孙谭晋的妻兄,也是一个向佛之人,曾多次邀请双桂破山海明禅师、敏树如相等来忠路传演佛法。从谭氏处获知聚云禅派后,覃敦源又多次邀请聚云弟子驻锡忠路之寺院,还专门建善述堂邀请三山灯来驻锡。三山灯来逝后,由其弟子又山性证继席忠司之善述堂和相邻的圆通寺。

从忠州沿长江而下,铁壁慧机派遣得意门生乔松灯亿、童真至善南下开辟新的道场,传播聚云禅法。乔松灯亿和童真至善(1641-?)在清康熙七年(1668)八月得住湖北鄂州大别山卧云禅院,但是弘法之路未竟,乔松灯亿即寂灭于外省。童真至善在大别山传法几年后,于康熙十七年(1678)迁至湖北孝感县简堂禅院、孝感高峰禅院传法,还常受请去湖北武汉之洛伽院、龙会庵等讲法。

在湖北传法的时候,至善还去相邻的湖南播扬聚云禅法。54岁时,至善创作《湘山颂古》两卷,说明其还曾在湖南岳阳一带传法。在其六十岁时,出住安徽芜湖的禅院,别庵性统有诗《祝汶翁老和尚六袠兼贺新主芜湖之院》云:“聚云密布盖西川,一片分飞天若连。荆楚岳山施法雨,芜关湖水洗尘烟。宗风久播三千界,道腊今臻六十年。为砥中流心不老,嘉猷岂肯让前贤。”[12]16该诗概括了童真和尚传法的经历,自忠州得法于庆忠后,只身前往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播聚云法,不遗余力地扩大聚云禅派的传法区域,打开了聚云禅派囿于川东的局面。

但是弘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聚云禅师们常遭各路匪兵突袭。在面临危难之际,石砫土司秦良玉伸出了援手,多次迁移聚云禅派僧众至石砫避难开法。《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载:

太保公秦良玉迎入石砫,过太平寨,里人茂宇苏君请居吉祥庵。未几,太保专官迎居石峰寺,留衡山炳住吉祥,炳有至行,征异屡屡,事载《松轩录》。

(顺治)二年(1645)乙酉,师四十三岁。住石峰。……石砫君长固属土官,川东郡县为贼所据者大半,秦氏军威大振,寇不敢犯。故诸当事悉寓南滨[宾],而师道誉日隆,以未获睹师颜者为歉。秦氏事师过于所亲,每岁供资,四事丰美,旧日诸檀倚师活者无算。虽石米数十金,座下不离数千指,兵戈载道,每岁制期无间,当所乏时觉有神助,似非人力可拟。[8]669

秦良玉乃忠州人,嫁与石砫土司马千乘后,带领白杆兵一直抗清,被南明王朝封为“忠贞侯”。明亡后,良玉坚守石砫,贼匪不敢来犯,前来避难的人,都得以保全。聚云禅派许多僧人等都受到她的护持,聚云禅派之慧机、三巴掌、三山灯来等在秦良玉的护持下开法于石砫之吉祥庵、石峰寺、牛南山华严寺等。全蜀沦陷之时,秦良玉还专门派人开辟石砫险峻的青山顶以安置聚云禅派僧人,供给其衣食,护持其弘法。

3.弘法区域的转移

聚云禅派远嗣大慧宗杲,他们认为在川东的传法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回归浙江祖庭。从吹万开始,聚云法嗣都有到径山扫祖塔和弘法的愿望。吹万广真曾于崇祯六年(1633)前往江苏金陵观音庵小住,获得了天童派朝宗通忍禅师、汉月法藏弟子刘道贞(号墨仙)、陈雪滩等人的支持和高度评价。聚云禅派第三世、第四世则加快了前往江南的步伐,其中三山灯来和别庵性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1 三山灯来

在浙传法期间,三山灯来获得了当地缙绅的认可,均称其为大慧再来。灯来虽然希望能留在江南进一步弘扬聚云禅法,但因忠州为师建塔事时间紧迫,灯来在浙江弘法一年多后不顾浙江耆旧的挽留又返回忠州。此次灯来禅师在浙江弘法时间较短,未能造就聚云门庭之气势,亦未曾打开聚云禅派在江南佛教界的知名度,但总算有了部分信众。在三山灯来的努力下,聚云禅派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其在浙江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为了远续大慧和在教界树立聚云禅派的声名,灯来回到忠州后不久,又于康熙十一年(1672)派出聚云禅派的得力干将童真至善远赴江南。童真至善在江南的开法并不顺利,很快就又回到楚地。三山灯来直至圆寂仍不忘初衷,将复兴聚云、大慧之法的重担交与最年轻的弟子别庵性统。“再三嘱曰:‘我祖法道初盛于东南,传守于西北,今虽中兴吾蜀,而东南反为绝响。尔等各乘愿力,当图远取,大勿滞于此,使道化广行,吾死瞑目矣。’”[10]774

3.2 别庵性统

在三山灯来禅师逝时,别庵性统虽然年轻(25岁),但却深解其意且堪当大任。受三山灯来、衡山灯炳、卓峰性珏等人的嘱托与期望,性统肩负着振兴聚云禅派的重担,在其师三山逝后第二年(1686)就来到了浙江,希望能重兴大慧一脉。

性统来到浙江后,首先拜访当地的“家乡人”,并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性统本着同乡情谊前往天童寺拜访老乡山晓本皙(1613-1679)。山晓本皙乃重庆长寿人,自19岁就出川南行求法,彼时已经遍驻浙江名剎,在江南声名显赫。其师木陈道忞深受清廷赏识,与皇室十分亲近。得到山晓认可后,性统得以暂留天童寺。接着性统又拜访三巴掌法嗣陈世凯居士。世凯时任浙江提督,深得康熙的赏识。世凯请性统驻锡浙江佛教名山普陀山,复建法雨寺,他不仅保护浙江的军事,还护持了聚云禅派在浙江的弘法事业。

其次,别庵得到浙江当地耆宿、缙绅的大力护持。如蓝理、屠粹忠、姜宸英、裘琏、杨雍建等,其中定海总兵蓝理乃普陀的大护法,蓝理(1648-1719)任定海总兵一职十二年,屡次登临普陀视察,向朝廷祈金修复普陀寺院,并多次捐俸,和性统、明益一起重建普陀山寺院。性统不仅个人素养较高,而且善于与权贵打交道,获得了当地官民的一致称赞。

最后,性统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清廷的政治需要。明末士大夫逃禅现象严重,且多往江南一带,与当地禅僧交往较多。清政府为了控制这批人,采取迂曲的方式,利用江南的教团控制明末遗民的思想与动态。性统正好处于这个时期,两次获得康熙召见,应答投契,因而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别庵性统初到普陀山之时,法雨寺还是满目疮痍,僧侣无几,还面临解散的危机。在别庵和各位护法的努力下,使得法雨寺重新兴盛,并改律为禅,成为法雨寺禅宗开法之第一祖,且其“机辨老成,勘验精敏,善说法”[13]277,因而又获得康熙首肯,得到皇家的持续关注。当地缙绅和百姓都对别庵甚为敬重,江南名刹如圣因寺、永寿寺、径山寺、慈云寺等都邀请性统驻锡。性统获得了江南教界的一致认可与褒奖,确立了聚云禅派在江南的地位。

4.余论

随着聚云禅派在江南传法的兴盛,忠州一带的聚云禅师陆续前往江南投靠别庵。师叔竺峰幻敏受性统之请于康熙四十年(1701)赍庆忠老人舍利南下,寓居普陀,四十一年(1702)出驻浙江嘉兴楞严寺。聚云第五世的冰絃空法、几幻,第六世的笑旨等都前往江南寻求性统的庇护,笑旨还在别庵帮助下得以驻锡浙江永寿寺。

除了转移弘法区域这一主因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导致了聚云禅派在忠州的衰颓。聚云第五世除了别庵性统弟子较盛外,其他禅师法嗣薄弱,后乏龙象;近在咫尺的双桂破山派在川东虽属后起,但法嗣较众,势力颇大,对聚云禅派连连打压;清雍正帝编辑《御选语录》和撰《御制拣魔辨异录》两书,从传统宗法制的角度对大慧宗杲和汉月法藏为首的三峰派全面打击,因此,作为大慧法嗣、汉月友人的聚云禅派也无辜的被打上了“远离”的标签。因而清雍正之后聚云第五世在忠州影响力就转弱,进而渐趋湮灭。以至于在乾隆时期,祖庭聚云寺竟成为废墟。

但是目前在重庆忠县,仍有较多聚云禅派的弘法寺院遗址尚存,如聚云寺、开禧寺、广积寺等,这些寺院还保留有相关碑刻。国内一些藏书机构也藏有部分聚云禅派的禅学文献,这些文献的留存对于我们深入研究聚云禅派大有帮助。

[1] [日]长谷部幽磎.聚雲法派発展の勝躅[J].禅研究所紀要(34),2006.

[2] (唐)释怀海集编.(清)释仪润证义.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G]//卍新纂续藏(第63册).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1989.

[3] (清)释性统.续灯正统[G]//卍新纂续藏(第84册).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1989.

[4] (清)邱峻晴编辑.勅赐圣因接待寺志(卷二)[G]//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3辑)(第7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

[5] (清)释至善.竺峰敏禅师语录序[G]//嘉兴藏(第4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6] (清)释幻敏重编.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九)//嘉兴藏(第29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7] (清)释幻敏编.行状[G]//嘉兴藏(第2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8] (清)释至善.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G]//嘉兴藏(第29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9] (清)释自融撰,释性磊补辑.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五)[G]//卍新续藏(第79册). 东京:国书刊行会,1975—1989.

[10] (清)释性统编.高峰三山来禅师年谱[G]//嘉兴藏(第2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11] (清)谭正乾撰.三巴掌和尚行状[G]//嘉兴藏(第29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12] (清)释性统.梅岑集(卷二)[O].清康熙刻本.

[13] (清)王掞撰.别庵禅师塔铭[G]// 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3辑)(第7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

ProsperandTransfer:TheHistoryofJuYunChanSchoolofSichuanZhongzhoubetweentheLateMingandtheEarlyQingDynasties

Hua Haiyan

(Librar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JuYun Chan School activat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the southwest, was forgotten nearly three hundred years. But it was one of the five Chan Schools in Sichuan. JuYun Chan School inherited Da Hui Zong Gao, then developed and expanded in Zhongzhou, Kuizhou, Hunan, and Hubei and so on. Under the leadership by Sanshandenglai and Bieanxingtog, JuYun Chan School transferred the place to Putuo in Zhejiang after the 4th descendant; instead the influence in the original place Zhongzhou was declining.

Ju Yun Chan School; genealogy; prosper; transfer; decline

K29

A

1673—0429(2017)05—0075—07

[责任编辑:朱丕智]

猜你喜欢

三山禅师
三山虎山血战辉映青史
镇三山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逃离至三山岛
一湖一河,润养三山万户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
命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