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抱石泉瀑雨声绘画客体山水审美特征

2017-11-07赵启斌

中华书画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南京博物院傅抱石雨声

□ 赵启斌

傅抱石泉瀑雨声绘画客体山水审美特征

□ 赵启斌

傅抱石的泉瀑雨声绘画不是在画室、书斋中闭门造车创作出来的主观臆想之作,他的泉瀑雨声绘画具有深邃的精神情感和丰富的表现主题,有着傅抱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感受,是不断激发创作灵感而创制出来的绘画作品。奇幻、瑰玮、壮阔、洗练的精神境界在他的泉瀑雨声绘画中呈现出来,体现出客体山水的审美内涵和精神特质。

傅抱石高度重视对客体山水美学特征的观察和体悟,善于从真实的山川景物中寻求独特的美感体验进行山水画创作。傅抱石对于客观真实的山川景物有着近乎痴迷般的眷恋,他认为山水创作一定要有根据,要有画家本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只有来自客观真实世界的图像、来自真情实感的万千大自然物象才能使画家的自我精神情感有所寄托和提升,才能在绘画创作中创建出深邃丰富的精神世界。依据这样的认识,在重庆金刚坡时期,傅抱石不断汲取真实客体山水的审美内涵,进行泉瀑雨声题材的绘画创作,将大自然的精神、灵魂、生命、气息引入到泉瀑雨声绘画的表现上来:

傅抱石 千峰送雨 81×50cm 纸本设色约1945年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 万竿烟雨 110.2×62.7cm 纸本设色1944年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 巴山夜雨 92×60cm 纸本水墨1944年 南京博物院藏

然而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四川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个人的粉本。烟笼云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所不敢有的。这次我的山水的制作中,大半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而后演变成一幅画。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当然为着画面的需要而随缘遇景有所变化,或者竟变得和原来所计划的截然不同。许多朋友批评说,拙作的面目多,几乎没有两张以上布置相同的作品,实际这是造化给我的恩惠。并且,附带的使我为适应画面的某种需要而不得不修改变更一贯的习惯和技法,如画树、染山、皴石之类。个人的成败是一问题,但我的经验使我深深相信这是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

(傅抱石《壬午画展自序》)

傅抱石 镜泊飞泉 纸本设色

抗日战争八年,乡居生活体会就更多了。我住在重庆歌乐山金刚坡下,那里四面环山,林木蕉竹,葱葱郁郁。当时我在沙坪坝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前山下坡去学校的山路,每星期要步行往返两趟,来回十余里。虽是山间崎岖小道,但沿途景色美丽多姿。附近的山林也都游遍,作过细致的观察。……山景随着时间、季节、晴雨等各种变化而变化,有着不同的韵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晴天和下雨的变化。晴天是山青、水明、树重、云轻,一览无余,层次清晰。而下雨则不同,所有景象朦朦胧胧,雨丝中山色树影时隐时显,在模糊中见到极微妙的变化,本身就是绝妙的水墨画。我的《万竿烟雨》就是在山路遇雨、竹林躲雨时被奇妙的景色所感染而画成。这偶有一得是画家感觉的偶然触发,这一得却是无数次游中所得到的收获。

傅抱石 镜泊飞泉 45.5×117.5cm 纸本设色 1961年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谈山水画写生》)

傅抱石认为,他的绘画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大自然“随处都是个人的粉本”,重庆沉雄奇肆的山水给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重庆地区多山、多水、多雾,湿润、葱郁秀丽、朦胧氤氲的雨景山水给了他以无尽的创作激情,不断促使他创作出精美的具有客体山水审美特色的泉瀑雨声绘画作品,构建出泉瀑雨声绘画瑰伟壮阔的审美特质。在他笔下,大自然所能呈现出来的“雨之世界”,如暴雨、微雨、暮雨、春雨、夏雨、漫雨、细雨、迷蒙小雨、狂风骤雨、柔风细雨、轻雨细霏、滂沱大雨等等,都被微妙而真实地表现出来,幻化出迷人的色彩,演奏出一曲曲亮丽的音符,呈现出诗意般的朦胧美感和逼人气势,而这显然得力于他对大自然的深入体察和感悟。

傅抱石1944年创作的《巴山夜雨》即是这一类绘画中的精品,从中可见他对客体山水审美特征的把握和觉解。此件《巴山夜雨》作烟雨、云水、雾气、天光迷蒙的四川夜雨景象,江边依稀停泊待发的江船,大地一片沉寂,似乎只听到江水隐隐流动和夜雨淅淅沥沥的声音。雄伟的山势在雨中不断向远方延伸,衬托出画家岑寂、思乡、不安和躁动的心境,让人沉浸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浓郁诗意氛围之中。同一时期创作的《千峰送雨》也是这一类绘画作品,描绘巴蜀地区暴雨滂沱的壮丽景色。画面作暴雨飞泻,闪电交加,雷声隆隆,万峰雨气弥漫,惊人魂魄,杜甫诗中“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三峡星河影动摇”的意境在笔端复活。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在回忆他与家人在重庆的生活情景时,曾说起他父亲傅抱石欣赏、观察、体验大自然进行雨景山水创作的情形,他说:

父亲对生活、对大自然有着深切的感情。他喜欢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当时我们所住的金刚坡是个典型的四川山区:层层山峦围绕着疏疏落落的村舍,到处是溪流、竹林和树丛,还有藏在深山里的幽静古寺。无论你往哪里走都要翻山越岭。夜间犬吠不断。到了夏季,常常是烟雾弥漫,不辨东西。而这种迷迷茫茫的景色,正是父亲所最为欣赏的。在那个季节,他常常站在家门口观看四周烟云的变化。若遇山雨欲来、风起云涌之时,父亲就会停下正在做的事,在轰鸣的雷声中奔到附近最高的地方,凝视那滚滚翻腾的乌云,时隐时现的山峰和在狂风中乱舞的树丛。直到暴雨来临,才穿着湿漉漉的衣裳回到家里。

(傅小石、傅二石《回忆点滴》)

父亲喜欢观察大自然的习惯起初很令我们不解。我们不懂他究竟要在那变幻无常的烟云、狂暴的山雨和金色的黄昏中寻找什么。以后我们从父亲的画上找到了答案。父亲的得意之作,如《初夏之雾》《万竿烟雨》《潇潇暮雨》《暮韵》等等这些备受赞赏、为父亲赢得荣誉的作品,所画的正是烟云、山雨和黄昏,而且画得那么真实……

(傅小石、傅二石《回忆点滴》)

正是傅抱石不断地将平日生活观察到的大自然优美壮观的景色记录下来,与自己的山水意象相结合,触发自我灵感,日积月累,才能创作出如《初夏之雾》《万竿烟雨》《潇潇暮雨》《暮韵》等佳作。

傅抱石善于从所经历、观察到的客体山川景物中发现其中蕴含的不同美感和精神特质,并通过不同的笔墨技法将它们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为画面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新的审美要素。傅抱石认为,不同地域的山川地貌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和精神气象,要在雄浑的山岳、飞腾的泉水瀑布中,体现出大自然的永恒、脉动、势力和精神。画家只有将绘画创作提高到这样的境地中来,作品才具有灵魂和生命,才能产生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和气势。

秀拔的蜀地山川、宏伟的华山峰峦与诡奇的长白山景色,在地质地貌上显然有相当的差异,表现在画面上,自然有不同的精神气象和特色。客体山水的美感和精神气象为画面带来源源不尽的审美内容和绘画创作要素,画家只有身临其境,不断地领悟、体验、感受来自于客体山水的美感内涵和精神内蕴,才有笔下第二雄伟山川境象的再造、生成和呈现。傅抱石高度重视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客体山水的审美内涵和精神特质的观察、体悟,并将它们不断引入到绘画中来,使他的绘画具有了内在的灵魂、生命和精神。这一创作体验,在傅抱石晚年东北写生的经历中表现得尤其充分,成为傅抱石观察、领悟、汲取客体山水美性特征进行创作的典范。

傅抱石以长白山天池泉瀑、东北镜泊湖为原型创作的绘画作品,显然与早期在四川重庆地区创立出来的具有巴蜀地区地质地貌特色的泉瀑雨声绘画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看作傅抱石早期泉瀑雨声绘画的纵深拓展。傅抱石通过对东北地区特有山川物象的观察和研究,不断加深对新地域客体山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和创作灵感,确立了晚年泉瀑雨声绘画雄浑壮美的审美基调。傅抱石的助手伍霖生记载了傅抱石东北写生时的情形,傅抱石说:

中国山水画家每到一个地方写生,千万不要看到一处风景很动人立刻就找一个角度坐下来,把看到的风景搬上画纸。中国山水画写生首先要游,画家要在游山玩水中,深入细致全面地去观察体会。一座山,你山上山下、山前山后跑遍,从高处、低处不同角度观察它的形象、分析它的特征,对它有了全面的了解,作画时便能真正心中有数,做到意在笔先。1961年我去东北写生,到了长白山,最先看到的是长白山瀑布,瀑布的水源自长白山顶著名的天池。水口二山对峙,急流奔腾而下,水势汹涌,形成了气势极为雄伟的瀑布,十分壮观。长白山瀑布与天池分不开,为了画好瀑布,我登山观看四面环山的天池。由于高寒,天池雾气弥漫,很有一点神秘色彩。长白山上上上下下都游到,对它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掌握长白山瀑布的特点。它与天台山的石梁瀑、庐山的三叠泉、归舟的黄果树瀑布都不相同。

(伍霖生《纪念傅抱石老师》)

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1961年所作的《天池飞瀑》,颇能代表这一类作品的创作水准和特色。此画作悬崖壁立千仞,泉水正从天际轰鸣突兀而来,水气云烟弥漫飞涌、迷离徜徉。傅抱石将从真实的大自然境象观察、领悟中得来的泉瀑意象进行改造、加工,从而塑造出来如此奇幻的画面氛围。全幅用水、用墨出神入化,笔墨格调深邃壮阔、明净洗练。南京博物院藏另一幅同为《天池飞瀑》的作品,约20世纪60年代创作,也是这一类绘画作品中的精品。画作天池瀑水正从黝黑的崖壁间飞泻而下,瀑布下落的巨大轰鸣声隐隐传来,气势森然,动人心魄。泉瀑氤氲的水气则在阴黑崖壁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白亮照眼。此幅作品虽然物象极为简括,但意象却极为丰满,具有非常强烈的梦幻感,其深伟壮阔的精神境象中有着傅抱石这一时期特有的思想气质和精神意象。

南京博物院所藏傅抱石1961年创作的《镜泊飞泉》,是建国后傅抱石泉瀑题材中的大幅经典之作,画面通过平远、幽远的手法描绘出镜泊湖瀑布泉轰瀑鸣、声震山谷、雷霆疾走的壮阔景色。泉瀑飞涌的动感和水气荡漾的特色都在傅抱石笔下微妙地呈现出来。在《镜泊飞泉》的构思过程和创作经历中,傅抱石说:

有一天,安排去看著名的瀑布——镜泊飞泉,大约下午三时光景,金色的太阳正射在瀑布上面,银花四射,汹涌澎湃,犹如万匹白练凭空奔来,真是心为之悸、目为之眩,李太白的名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若移到镜泊湖,那再恰当也没有了。我目不暇接,手不停挥,匆匆草勾了些草图。第二天,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完成了《镜泊飞泉》的横幅。

(傅抱石《在更新的道路上前进》)

傅抱石 天池瀑布 88×34.2cm 纸本设色 1963年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 天池飞瀑 137.2×67.7cm 纸本设色 20世纪60年代 南京博物院藏

如果没有如此真实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哪能创作出诸如《镜泊飞泉》《天池飞瀑》系列泉瀑雨声绘画作品。

傅抱石非常注重从自然山川物象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创作素材,他能从水面浪花激起的反光与水口入手,创作出具有光影意味的水口形象;能在千万雨景中获取雨景山水的创作题材;能将氤氲苍茫的山川物象、云霞山雾、暮色光影收进他的画面之中,在泉瀑雨声中将水势、水气、水力、水形极为微妙地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在雄浑的山岳、飞腾的泉水瀑布中体现出大自然的精神,从而成为表现客体山水的杰出代表。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责任编辑:陈春晓

猜你喜欢

南京博物院傅抱石雨声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隽逸书艺 绝妙好辞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对联展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雷雨》中的“雨声”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差异性
南京博物院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傅抱石画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