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2017-11-06黄丹卢军

新课程·小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培养策略小学生

黄丹+卢军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运算能力”作为数学的十大核心素养,提出运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现状令人担忧。因此,从分析农村小学生的运算能力现状入手,提出了“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在教学中有意训练学生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讲清算理,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保驾护航;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对比练习,有效地排除知识间的干扰;注重前后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将学生的新旧知识梳理成线;建立错题集,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六项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大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加强十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运算能力”属其中之一。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运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在一般测试卷中,均占有40%左右的比重,足体现出其分量之重。然而,现实中,农村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却并不那么如人意,甚至叫人担忧。

我曾用20道计算题在我校五年级两个班132名学生中作了次调研测试,正确率为100%的不到10%,正确率为80%以上的约占30%,正确率为60%~79%的约占20%,正确率为60%以下的约占40%。面对此种测试结果,我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了分析,大致有如下几种:

1.感知笼统,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审题不细。这也就是家长和老师通常所说的“粗心”“马虎”,体现为在抄题时将数字抄错,将上一行的数字写到下一行写错。

2.不良的书写习惯。学生写字时龙飞凤舞,将“3”写成“5”,将“7”写成“1”等,错了就直接在本子上画一个蛛网式的圈,导致计算的错误。

3.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学生在计算2+3时,常常就把它想成了2×3,所以结果也就成了6;如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也整成了末位对齐。

4.知识缺乏系统性,前面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不能很好地为后面的学习服务。如学生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由于前面学习的求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掌握不牢或没能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导致通分时不能找到公分母,给计算造成了困难。

5.对一些基本的算理掌握不好,基础的运算掌握不牢。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部分学生对为什么要通分搞不明白;部分学生对2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正确进行计算,对乘除法口诀掌握不好,所以就给其计算带来了难度,造成了计算正确率低。

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我在平时教学中体会,对小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遵循学生的感知规律,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由于小学生的感知笼统,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认真观察、仔细读题来有意培养学生仔细读题、认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能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感知对象,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必备条件,良好的计算习惯更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习惯包括书写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等。

1.书写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在黑板上规范、公整地书写,给学生一个规范书写的典范,其次,要要求学生将一笔一画写规范,不要把“3”写成“5”、将“7”写成“1”等,不要写写擦擦、涂涂圈圈,改掉了这些书写的陋习,就可有效减少计算的失误。

2.审题习惯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计算正确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马上动手去做,根本不去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如学生在计算0.5+0.5×0.5-0.5时,由于受“凑整”思想的干扰,很容易算成1×0=0,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看到题目时没有经过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直接动手做的结果。

3.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计算正确与否的保障,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将一道题计算完后,首先应要求学生检查一下数字是否抄错、写错,再用验算的方法去检验一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检验题目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可达到提高正确率和效率的效果。

三、讲清算理,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保驾护航

算理是学生能不能进行正确计算的核心所在,计算的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意了教学生怎么算,只注意了单调的练习,而忽略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也即是算理的教学。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像同分母分数那样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相同,所以要先通分,变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同分母分数后才能直接相加减。在教学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个位上满十了要向前一位进一的道理,当然,在教学算理时,就盡可能地借助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或在生动的情境中去理清算理,掌握算理。

四、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对比练习,有效排除知识间的干扰

练习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必要手段,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离不开练习。要使练习达到预期功效,首先应精心设计练习,使练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练习题的设计既要兼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重点的、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要有针对性地多练。如学生在学习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算时,对于乘法分配律和减法的性质掌握起来是个难点,学生经常会对4.5-(4.5-2.8)、6.2-3.8-2.2、2.79+2.7这类题出错,在教学时,我们就应有意对这类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其次是由于知识间存在干扰,如学生在计小数乘除法时,由于爱整数乘除法法则的干扰,经常会出现不加小数点或小数点点错位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应设计如45×3和0.45×3、28÷4和2.8÷4、28÷0.4之类的题让学生进行对比性练习,通过对比,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排除知识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五、注重前后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将学生的新旧知识梳理成线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其将已学知识遗忘,或者是没能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形成了知识断层,前面所学的知识不能为后面所学所用,造成学习困难。如学生在学习公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时,忘记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这时就导致学生不能找准公分母,不能通分,给学习带来困难。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就应将求最小公倍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异分母加减法法则等的整理,给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这样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要相对容易得多。

六、建立错题集,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所致,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培养,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总是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建立一本典型错题集,将错题进行归类整理,和老师一起对其错题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其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对其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

运算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技能,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整个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培养策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上述策略以外,还有诸如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强口算练习、坚持每日一题等方法,从这些策略足见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绝不是单一的、短期的、简单的事,绝非朝夕之功就能达成。运算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坚持的、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坚持中去摸索,在摸索中去总结,在总结中去创新,才能探讨出更多更好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培养策略小学生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