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7-11-04王成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教版素养语言

王成国

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自己的素养对学生产生着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核心素养则是教师本身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性内涵,也是一种无形的内在实力,为取得良好语文教学效果,营造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出发,探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

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当中是这样界定“核心素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且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起来主要是涵盖了九大基本元素,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对核心素养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最基本的能够适应其发展的种子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应用,学生思维与审美的发展,品味文本文化内涵,品读文本语言深处,而这些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下去呢?

一、以关注语言应用为目标,构建语用视角

语言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有意识的去积累、梳理和整合各种知识,充分注意到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以及特点,不断形成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特殊敏感意识,并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使用各种语言去进行交流和写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要能够借助特殊的典型文本去帮助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的情感以及相关技巧,体会文章的整体结构,不断积累语言运用的范式,在各种学习和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一)领悟语言规律

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一些经典的文本去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运用的相關规律,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以及篇章的整体结构和相关的特征。

首先,应该对一些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有深入地了解。比如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这是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特点:第一是采取倒叙的方式去讲述内容,由时间的结果去追述事情的原因;第二是对空行进行段落标明,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三就是整篇文章前后呼应,结构较为严谨;第四就是点题,总结全文。

其次,认真领悟文章的运行结构。文章的结构是用来承载内容的,不同的结构对于主题的表达都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就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选文。学习这篇选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更要了解其结构运行方式。此外,还有分总、开门见山等文章结构方式。

最后,根据文体特征开展教学。文体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体都有着自己特殊的结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这样对于促进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都有着重要作用。如在教授古诗这一文体时,应着重分析诗歌意境,分析写法,并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在教授散文这一文体时,应着重理清文路,诠释细节,品读语言,联系生活。在教授小说这一文体时,应着重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进行鉴赏。在教授童话这一文体时,着重让儿童感受到童话的快乐、幻想、诗意与游戏。总之,教师须根据文体特征来开展教学,如此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感悟文章文体特征具有积极地意义。

(二)强化语言运用

语文的教学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深切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运用好语言,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语文的教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需要引导学生在全面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对于文章的见解,使得文章表达的情感进入自己的内心。

首先,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选文的可利用资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讲解《两小儿辩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孔子这一角色,想象自己就是孔子,应如何回答这两个小孩所面临的困惑呢?到底是“日出的时候距离太阳近,还是日中的时候距离太阳近呢”,这样的设计肯定会令学生感到莫大的兴趣,提升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注重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仅应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强化他们的书面表达的能力。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教师要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文章。具体来说就是借鉴教材中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行文结构,做到学以致用。如《白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就是采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边疆战士如同白杨一样守卫着自己的家园,颂扬他们的伟大理想和奉献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其它意象(如梅花、青松等)去仿写这类文章,注意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的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构建思维视角

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是进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但同时也要进行智力训练,发展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所谓发展思维能力,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让他们能更深入的以直觉领悟的方式去感受文学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的刻画,能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当中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规律以及文学形象,并且依据自己的领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能促进学生运用文学语言去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会运用一般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语言的运用规律和鉴赏文学形象,培养出自己的灵活思维,养成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思维模式。故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发展形象思维

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讲究创新,而创新最重要的是来源于思想的自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时候,不要限定学生的思路和写作方向,要让他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写自己擅长的或者喜欢的内容,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投入到生活当中,轻松而且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减少对于学生的写作束缚,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写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明快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热爱,故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风格的选文精心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所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endprint

1.扩写。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指引学生根据相关的句子进行扩展联想:想象当时的战斗是怎样的激烈?战士们处在怎样一个困难的环境当中?而大娘一行人又怎样以坚强的毅力通过硝烟滚滚的战场的?

2.续写。如学完《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这篇课文。

3.补写。如《唯一的听众》(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当妹妹得知“我”的听众是一名首席小提琴手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课文用“……”单独成一个自然段,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写这部分的内容。

4.假想。学习了《假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有那支神奇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总之,扩写、续写、补写和假想等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其形象思维,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二)发展抽象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要发展其抽象能力。所谓的抽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的方法去归纳、总结事物的规律和性质,最终深入问题的中心与实质,完成对问题的终极揭示。抽象思维是由形象思维提炼而来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抽象思维是语文学习当中不可获取的一种能力。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看待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对比、归纳、总结、分析的方法去深入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与艺术表达技巧,进而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学习《惊弓之鸟》(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时,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更嬴不用箭也能射下大雁这一过程说清楚,这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站在更嬴的立场上,思考、分析、推理与判断,他们说得越清楚,说明其抽象思维就更加严谨、完善。

三、以情感体验为目标,构建美学视角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汇编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华,倾注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凝聚着作家深沉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创造与审美批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作家所展示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与艺术美。通过对选文内容与形式的分析鉴赏,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能力,并陶冶高尚审美情操,净化审美心理。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的景象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有一句名言:“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因此,为了在最大限度内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必须依据学生的活泼天性,创造一些适合学生欣赏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比较真实的情境当中,感受选文的丰富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有效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音频、视频等节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大自然美丽风光,进而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感同身受。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画面,让学生仔细欣赏,感受桂林山水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感受自然风光之美。

(二)聚焦语言,欣赏美

通过对文学语言的鉴赏,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鉴赏能力,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语言是文学最为主要的一件工具,缺少语言文学是不存在的,语言与各种事实以及生活现象相互融合,构成了文学的基本材料。”语言作为文学的基本材料具有良好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文学语言的美丽是无穷的。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运用优美语言的能力,不断品味语言的表达技巧和营造的美好意境。在这仍以《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子,对于这一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意识的注重审美教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优美语言的魅力和表达技巧,不断提升自己品味语言的能力和境界。

(三)对话教学,创造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更要創造美。创造美的方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学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开展立体式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专研文本的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要重视学生体验,重视课堂的生成性。故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交流自己的感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激活学生思维,促进表层对话向纵深方向延伸,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总之,开展多重对话这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美感带来的愉悦,感受生命,体验生命,最终还能提升生命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以品味文本的文化内涵为目标,构建文化视角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之基,是民族文化创新的不竭之缘。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笔者通过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存在着普遍的不足,而作文中的传统文化运用更是不足。但是,实际上,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以及表达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提升作文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模式的训练。譬如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去查阅与端午节相关的信息(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的别名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在这种查阅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自由命题作文写作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活动来训练学生们的写作思维,增加写作的素材。通过一个传统节日,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会思考,进行写作,可谓受益颇多。中国还有诸如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众多传统节日,如果它们能够促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有效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那就具有深远的文化传承的意义。此外,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写作思维的最佳材料。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学生寻访、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如可以了解先哲名人们生活的轨迹,将收集到的材料变成小故事,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也可以去寻觅家乡的古来建筑,例如一座青山、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挖掘其中蕴含的无穷韵味内涵。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又可以丰富学生们写作的素材,有效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endprint

五、以关注人文为目标,构建人文视角

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有学识和有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才,要求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个人若只是具有良好的技能与专业的知识,却没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才。当前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明礼守法、诚信友善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

(一)感受美好的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利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去感染学生,积极推动学生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指导学生用心阅读优秀健康的文章,积极陶冶自己的心灵,积极写作,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表现自己的品格。例如学习《白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边疆战士守卫国家疆土,尽职尽责、不畏艰难和勇于风险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

(二)实践美好品德

语文的学习要做到学以致用,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促成美好品德的养成。比如可以举办一些专题展览活动、相关的辩论赛以及组织旅游观光,让学生亲身感受美好的思想品质,在实践当中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例如进行《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之时,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现实环境,养成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环保知识,而且促使学生们养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走进文本语言深处,构建细节视角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我贴在地面行走,不在空中飞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走进语言文本深处,体会选文字词的不同表达效果。如《小壁虎借尾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篇童话十分强调,它爬呀爬……通过这三个字写出了小壁虎的生物属性。而《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这篇课文,“凡是”“统统”“任意”三个词语,进一步体现出了帝国主义的野蛮、贪婪的人性,如将这三个词语去掉,其表达就不形象、生动。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细细琢磨,感受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晓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仲丹.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读书文摘,2015(6).

[3]陈小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落地生根[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4).

[4]王小毅.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设计,2016(16).

[5]马玉春.从核心素养出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教版素养语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