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礼貌理论视角下的中日“请求—拒绝”行为对比研究

2017-11-03张潇尹熊红芝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料面子礼貌

张潇尹,熊红芝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话语礼貌理论视角下的中日“请求—拒绝”行为对比研究

张潇尹,熊红芝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文章聚焦“请求—拒绝”行为,以中日电视剧台词为语料,从话语礼貌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语义公式对中日拒绝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从礼貌言语行为、不礼貌言语行为以及非言语行为三个角度展开研究,旨在更加全面地考察中日拒绝行为。对中日拒绝行为的动态分析,探究其差异及出现差异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拒绝行为;礼貌策略;话语礼貌理论;中日对比研究

一、引言

拒绝行为是存在于各种文化中的普遍现象,其本质上是一种面子①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以下略称FTA)[1],通常要求拒绝者使用礼貌性较强的拒绝策略。中日两国由于文化习惯、思维方式不同,所采取的拒绝策略和拒绝方式也不同,跨文化交际时很容易产生误解[2-3]。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文化冲突,我们有必要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拒绝是指“交际者在面对请求、邀请、提供、建议这四种言语行为时,直接或间接性地否定对方意愿的行为”[4]71。从受益的角度来看,请求的受益者多是请求者,邀请的受益者则可能是双方,而提供(帮助)和(提出)建议的受益者往往是受话者。针对请求的拒绝和针对邀请、提供(帮助)、(提出)建议的拒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5]44,它通常会给对方更大的负担,更容易伤害对方的面子,故本文将视角放到针对请求的拒绝行为上。本文以中日电视剧台词为语料,从表示拒绝的礼貌言语行为、不礼貌言语行为以及非言语行为三个角度展开研究,考察中日“请求—拒绝”行为的差异及原因,希望能够给跨文化交际时如何减轻给对方面子的伤害、维护和睦的人际关系些许启发。

二、先行研究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拒绝行为展开研究。文鐘蓮[2]、馬場俊臣·禹永愛[6]、加納陸人·梅暁蓮[7]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拒绝行为有着显著差异。中国人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同辈,与对方关系亲密还是疏远,都更倾向于使用“理由”来拒绝;而日本人则更多地使用“道歉”来拒绝。当与会话参与者关系不亲密时,日本人习惯采用较为疏远、客气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则倾向于采用较为亲密、随意的表达方式。

也有学者从针对请求的拒绝行为这一视角出发展开考察。肖志·陳月吾[8]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拒绝他人请求时都喜欢使用“解释”“道歉”以及“不可”;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的拒绝方式有着更明显的多样性。蒙韞[9]的研究表明,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较多地使用“解释”,日本人使用的解释理由较暧昧,中国人使用的解释理由较具体;解释时中国人比日本人更经常使用“称呼”。施信余[10]以自然会话为研究重点,总结出中国台湾人和日本人都不喜欢组合使用多种拒绝策略,反而更倾向于用单个策略来表示拒绝。以上研究缺乏从语境角度的分析,且有的研究所使用的汉语语料仅限于中国台湾地区,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近年来,从礼貌策略理论角度考察拒绝行为的研究也不断出现。蒙韞[11]指出:日本人经常使用“道歉”来拒绝,中国人则只对关系不太亲密的人使用;中国人喜欢“提供解决方案”。这表明日本人倾向于关注消极面子,中国人倾向于关注积极面子。王静[4]以问卷调查和话语完型测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以下略称DCT)相结合的形式考察中日拒绝言语行为,认为日本人的拒绝策略属于典型的消极礼貌策略,而中国人在消极被动和积极主动礼貌策略原则的共同驱使下组合使用各种拒绝策略。时晓阳[12]从话语礼貌理论(Discourse Politeness,以下略称DP理论)[13]的视角出发对日语拒绝行为的表达特点进行考察,总结出日语拒绝行为的基本态(Discourse Politeness Default),但其语料仅局限于电话会话。

此外,近年来也出现了有关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成恩才[3]在对中日拒绝行为进行对比时指出,“叱责”是中国人特有的拒绝方式。但除“叱责”外,其并未对其他表示拒绝的不礼貌言语行为进行分析。

通过先行研究可以总结出:

1)先行研究多采用DCT的调查方法,这样获得的语料多为单句,然而实际会话中,拒绝并非以一问一答的单句出现,因此有必要以话段为单位结合语境进行研究。鉴于电视剧源于日常生活,以其为语料的研究可以结合语境对整段会话进行考察,更加真实自然。

2)近年来虽有学者将礼貌策略理论与拒绝行为相结合进行研究,但从DP理论这一视角进行汉日语对比的研究仍寥寥无几,尤其缺少关于汉语、日语具体礼貌策略的对比。

3)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有关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但和拒绝行为相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分析有待深入。

4)虽然有研究强调了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但由于语料的局限性,鲜少有对其进行深入考察的研究。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依据DP理论和语义公式(Semantic Formula)②,利用可以充分考察会话语境的电视剧台词,从表示拒绝的礼貌言语行为、不礼貌言语行为以及非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对中日“请求—拒绝”行为展开对比分析。

三、理论依据

本文以日本学者宇佐美まゆみ提出的话语礼貌理论[13]为依据。DP理论在对Brown & Levinson(B & L)的礼貌策略理论[1]作出高度评价的同时,指出其将研究范围局限在单句、单个表述行为层面的做法不能较好地解释话语中的礼貌现象。由此,她将会话看作一个动态的整体,提出了超越单句、单个表述行为层面,将重点放在话语分析层面的话语礼貌理论。其基本观点如下:1)提出了“无标记性礼貌策略(Unmarked Politeness)”,而将B & L提到的纠正面子威胁的言语行为称为“有标记性礼貌策略(Marked Politeness)”。2)将构成“无标记性礼貌策略”的典型场景、状态称为基本态,认为实际礼貌效果是基于基本态而产生的“相对礼貌效果”。3)提出了三种礼貌效果:正的礼貌效果,中性礼貌效果,负的礼貌效果。4)在计算面子威胁行为大小(De)时不仅考虑了说话者,还考虑了受话者,采用了说话者的估算值(Se)减去受话者的期待值(He)的方式,即De=Se-He。虽然无法具体算出绝对的数值,但是可以设定面子威胁程度在以0为中心的“-1到+1”的范围内浮动[14]97。De估算值误差、行为适当性及礼貌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De估算值误差范围-1≤De<0-α0-α≤De≤0+α0+α

注:De估算值误差:De=Se-He。Se:说话者对自己言语所引发的面子威胁行为的估算值,采用0到1间的数值数量化;He:受话者对说话者言语所引发的面子威胁行为的估算值,采用0到1间的数值数量化;α:误差范围。

图1 De估算值误差、行为适当性及礼貌效果[15]40

该理论具有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等特点。对于DP理论的普遍性,毋育新[15]已经证实。毋育新[16]利用DP理论,通过对中日两国母语者请求行为基本态的考察,发现对中日两国请求行为表述连锁链中的差异认识不足是中国日语学习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认为DP理论是B & L理论的补充与延伸,是解释存在于人类言语行为中礼貌现象的泛语言理论,可充当汉日对比研究的理论框架。此外,他还谈到DP理论不仅考虑了说话者,还考虑了受话者,主张在动态中客观把握礼貌现象,故而大大增强了其客观性与实践性[15]。

四、研究方法

(一)语料收集概要及文字化方法

本文选定日语电视剧《最完美的离婚》以及汉语电视剧《长大》为语料来源。两部电视剧围绕恋爱、工作、家庭生活等场景展开,贴近生活,对话自然。笔者从两部电视剧中各选定10组“请求—拒绝”场景为考察对象,每组场景由请求者发出请求开始,到拒绝者明确表示拒绝或用其他方式(如离开等)来结束会话为止。笔者遵循宇佐美まゆみ《改訂版: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17]、宇佐美まゆみ等《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の中国語への応用について》[18]对每组语料进行文字转写。

(二)语义公式的定义及分类

语义公式是对会话进行分析时使用的单位,在分析会话行为的社会性相互作用时,将其语义功能具体化的最小单位[19]。例如,语义公式“道歉”就担负了“因无法满足对方的意愿而感到有负担”这一语义功能。本文在参考文鐘蓮[2]、成恩才[3]的基础上加入了“置之不理”等与非言语行为相关的语义公式。具体分为15种,如表1所示:

表1 语义公式分类及例句

语义公式含义日语例汉语例反问形式上的反问来表示拒绝。なんで?我们去干吗?不可直接表明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包括言语和非言语(摇头、摆手等)两种情况。私行かないよ。/無理です。我才不去呢。/不行。理由说明解释说明不能满足对方意愿的原因。私仕事だから。我等会有事。

续表

五、结果及考察

笔者依据表1的分类,将此次收集到的汉语和日语语料中出现的语义公式(共11种)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为确保分析过程的可信度,笔者还邀请了两位评判员参与对语义公式归类的判定。分析结果的信度系数(Cohen’s kappa)一致率(K)均保持在0.76③以上。

表2 中日拒绝表现语义公式统计

语义公式日语汉语次数比例次数比例反问25.0%512.2%不可37.5%512.2%理由说明1742.5%1331.7%话题转移/回避25.0%24.9%玩笑0037.3%叱责25.0%614.6%沉默410.0%24.9%置之不理12.5%512.2%道歉717.5%00讽刺12.5%00欲言又止12.5%00合计40100%41100%

此次收集到的语料中,汉语出现了8种语义公式,日语出现了10种。如表2所示,日语中最常使用的语义公式前三位为:“理由说明”“道歉”“沉默”,出现频数分别为17(42.5%)、7(17.5%)、4(10.0%);汉语最常使用的语义公式前三位为:“理由说明”“叱责”“反问”/“不可”/“置之不理”,出现频数分别为13(31.7%)、6(14.63%)、5(12.2%)。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在拒绝他人的请求时,都更多地使用“理由说明”。

此外,笔者分别将各语义公式在20组语料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中日间各语义公式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了T检验,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只有“道歉”这一语义公式中日两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结果显示为:t(18)=2.089,p=0.0467<0.05。其他各语义公式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各语义公式T检验结果

语义公式F检验结果T检验结果反问0.01230.3881不可0.37420.6252理由说明0.13910.4512话题转移/回避0.34530.6271玩笑00.0814叱责0.11230.2891沉默0.27710.3551置之不理0.08820.0655道歉0.06640.0467*讽刺0.06610.3314欲言又止0.06710.3321

注:*p<0.05

以下,笔者将从礼貌言语行为、不礼貌言语行为以及非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对中日“请求—拒绝”行为展开具体分析。

(一)礼貌言语行为

1.理由说明

如表2所示,“理由说明”的使用频率在中日语料中均居首位。下面将通过会话具体分析“理由说明”的使用情况。例如④:

(1)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1結夏ねえ、ねえ、町内会長さんが2時に公園集合だって。2光生何で、ゴミ拾い[↑]⑤草刈り[↑]今僕そういう状態じゃないんだけど、君代わりに行ってきて。3結夏私仕事だから、じゃあ、いってきます。理由说明

(2)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9⑥程学文对对对,我跟你说啊,咱仁华儿科那么多孩子,每个人都需要你帮助,你都可以随便帮助嘛,都比16床有希望,你干吗非跟16床较这劲呢?。⑤10林念初因为其他的孩子,我不管也有其他的大夫可以给他们治,但是16床如果我不接的话,就等于对她判死刑了,小姑娘才10岁,就这么被放弃了,不,是被抛弃,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柔弱那么无助,我们没有权利这么对待他们。理由说明11程学文你是不是又想起梅梅了,念初,这事你得让它翻篇,你得让它过去,要不然你永远痛苦。12林念初我当初没能救下梅梅,我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逃离医院,希望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但是我发现我办不到,可现在我明白了,对梅梅最好的纪念就是重新回到医院,伸手够向每一个我能够得着的孩子,不管有多难,不放弃,不抛弃。理由说明

如例(1)所示,妻子结夏通知丈夫光生去参加小区活动,光生正在忙自己的事情要求结夏代替自己去参加,被结夏拒绝。妻子在拒绝丈夫的请求时,即使知道直接拒绝会伤害丈夫的面子也没有使用较为委婉的“道歉”,而是用了“理由说明”——私仕事だから(我要去上班了)来拒绝。这表明日本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喜欢使用“道歉”来拒绝。在会话双方关系亲密时,日本人不会过多使用“道歉”,反而会更加关注对方的积极面子,倾向于通过“理由说明”来得到对方的谅解。此次日语语料中“道歉”的出现频率(7次,17.5%)远远低于“理由说明”(17次,42.5%),就有力证明了这一点。这和先行研究中强调的日本人的拒绝行为是“道歉中心模式”[3,8]并不相同。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先行研究中所强调的“道歉中心模式”为针对大部分语境的情况,但从语料可以看出,日本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优先用“道歉”来拒绝,当会话双方关系亲密时,日本人更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来拒绝他人。

如例(2)所示,医生林念初执意要为一名病情复杂的患者做一台难度高风险大的手术。同事程学文希望林放弃,被林用“理由说明”拒绝。此次收集到的汉语语料中“理由说明”出现的次数为13次(31.7%),也是使用最多的语义公式。这就验证了先行研究[2,7-8]中提到的中国人喜欢用“理由说明”来拒绝的观点。

2.道歉

T检验结果表明,中日两组数据间只有“道歉”这一语义公式存在显著性差异。下面将通过会话对“道歉”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例如:

(3)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1谢母您这么生气一定是觉得葛院长和我因为陈曦的家庭背景干扰了您的教学。2周明难道不是吗?。3谢母是的<笑>,我也犯不上隐瞒,但是我挺喜欢这个姑娘的,我不愿意她受委屈。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4周明<笑>您倒是实在,这点比葛院长强。5周明对于陈曦我还是那句话,受不了委屈可以走人,没人会拦她,如果想留下来就要证明自己配得上。理由说明6谢母周主任,您不会总这么不能变通吧,要不然我们家小翔当初也不会留在你的组里,对不对呀?。7谢母周主任,陈曦成不了名医没人怪你,但是如果你把她逼得太狠了,会有太多的人对你不满的,周主任我说这些话都是为你好。8周明停车。置之不理9司机就快到了。10谢母靠边吧。11谢母周主任,别为难陈曦,我不会让您白帮忙的。12周明[下车离开]。置之不理(非言语行为—离开)

(4)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1光生お店の方ですか?。2灯里はい。3光生あのう、マッサージお願いしたいんですけど。4灯里ごめんなさい、あのう、うち男性は…。道歉

例(3)的语境为:学生家长(谢母)请求老师(周明)不要为难学生,被周拒绝。而例(4)的语境为:光生闪了腰到灯里的按摩店寻求治疗,灯里用“道歉”——ごめんなさい(非常抱歉)告知光生这家店只为女性服务,不接受男性客人。和日语语料中“道歉”的出现比例17.5%相比,此次收集到的汉语语料中“道歉”一次都没有出现,可以看出,无论会话双方亲密程度如何,中国人都不常使用“道歉”。如例(3)所示,面对学生家长的请求,周并没有“道歉”,而是使用了“理由说明”“置之不理(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表示拒绝。这表明中国人即使是面对关系疏远者的请求,也并不倾向于“道歉”。不仅仅如此,中国人认为面对关系亲密的朋友、家人、同事提出的“请求”,使用“道歉”来拒绝反而会让对方感到疏远,是和对方关系不亲密的表现。这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属于关注积极面子的表现。这和日本人习惯使用“道歉”,较为关注消极面子有很大不同。这也证实了先行研究中王静[4]、蒙韞[11]等人提出的中国人的拒绝策略在消极被动的礼貌原则与积极主动的礼貌原则的共同驱使下产生,而日本人的拒绝策略则属于典型的消极礼貌策略这一观点。

(二)不礼貌言语行为

此次研究的汉语语料中“叱责”出现的次数为6(14.6%)。成恩才[3]认为,“叱责”是中国人独有的、表示拒绝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但此次笔者收集到的日语语料中也出现了以“叱责”(2次,5.0%)、“讽刺”(1次,2.5%)等不礼貌言语行为表示拒绝的例子。例如:

(5)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7光生もう一回結婚し直して、何だったら結婚式もしてさ、子供つくって、で家族になろうよ、暖かい<家族を>{<}【【。8結夏】】<バカじゃないの>{>}何それ?どういうつもりで言ってんの?。叱责9光生どうって。10結夏あれか、営業んときの感じ?あったかいコーヒー入れましょうか的な、家族作りましょうって。讽刺

(6)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6谢楠翔哎哟妈,我真没时间,吃饭不就是为了抗饿吗,哪儿不一样啊。7谢母怎么能一样呢,把陈曦也叫上。8谢楠翔喊她干吗,你还嫌我不够烦啊。叱责

如例(5)所示,前夫光生向前妻结夏提出复婚的请求,被结夏用“叱责”——バカじゃないの(你有毛病吧)和“讽刺”——あれか、営業んときの感じ?あったかいコーヒー入れましょうか的な、家族作りましょうって(哦,我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成为家人吧,你说这话就跟你去推销的时候说来杯热咖啡是一个意思)等不礼貌言语行为拒绝。而例(6)中,谢母想要巴结谢楠翔同学(陈曦)的父亲,要求谢邀请陈一起去吃饭,被谢用“叱责”拒绝。通过例(5)和(6)可以看出,当拒绝关系亲密者的请求时,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也会使用不礼貌言语行为。日语虽然有着较为完整的敬语体系,但在拒绝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的请求时,使用让人觉得“敬而远之”的敬语会拉大和对方的距离,伤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不礼貌言语行为反而能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同时达到拒绝的目的。但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日本人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中国人,使用“叱责”表示拒绝的语境和中国人也有着明显差异。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较为直接,使用“叱责”来表示拒绝的语境较为随意,在面对父母、朋友,甚至陌生人等各种场合都有可能使用;日本人表达情感相对含蓄,一般只在会话双方关系亲密的语境下使用。

(三)非言语行为

“沉默”“置之不理(憨笑、微笑、离开)”“不可(摇头、摆手)”等非言语行为也可以用来表示拒绝。此次收集到的汉语语料中,“沉默”出现的次数为2(4.9%)、“置之不理”的出现次数为5(12.2%);日语语料中,“沉默”的出现次数为4(10.0%)、“置之不理”的出现次数为1(2.5%)。例如:

(7)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3王凯你说你,就已经是半条命的人了,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你还去扮演什么人生导师拯救无知少女,就那个无知少女和她那个什么杀父仇人之间充满着负能量的破事,我请你就别再参与了行吗?。4周明不经过这事我还不知道这姑娘这么不容易呢,我是她老师,有责任帮她走出来。理由说明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5王凯是是是,也许最后你是帮她走出来了,可你自己就走进去了,这就好像那个物理学里能量守恒,或者说我们以前小时候看的武侠小说,采阴补阳。6周明<憨笑>。置之不理(非言语行为—憨笑)7王凯对了,你不会真对这个女学生另有所图吧。8周明有你这么看病的吗,小心我投诉你。玩笑9王凯好好,玩笑归玩笑,我的话你自己掂量,这人啊,心里有事放不下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生理病征反应,你啊,要我加大药量,还不如你自己调整心态呢。10周明行了行了,我都知道,走了[离开]。置之不理(非言语行为—离开)

(8)

行编号说话者话语内容语义公式3三徳結夏さん、自分の…いや、自分はいいんです、果菜と航平の母親になってもらえませんか?[お辞儀する]。4結夏え…?。5三徳いやいやいや…、返事は今度でいいんです。6結夏[沈黙]。非言语行为—沉默

例(7)的语境为:周明因为神经衰弱找自己的同事王凯咨询,王建议周少管学生的事,要求他安心养病,被周用“憨笑”和“离开”拒绝。而例(8)的语境为:三德向结夏求婚,被结夏用“沉默”拒绝。通过例(7)和(8)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语料中以非言语行为拒绝都占有一定比例,是比较常用的拒绝手段。由于中日两国文化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两国母语者使用非言语行为表示拒绝的语境差异并不明显。“摇头”“摆手”“沉默”“憨笑”等非言语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委婉的拒绝方式,往往能够起到缓和话语强度、维护双方面子的作用,是一种遵循礼貌原则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虽然中日两国在表达拒绝时最常用的语义公式都为“理由说明”,但其他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则有较大差异。此外,虽然中日两国在表示拒绝时都较多地使用“理由说明”,但由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理由较为具体、丰富,喜欢从各个角度具体解释拒绝的理由,可以说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人物之间的对话偏长,通常是说话者说一段话来解释,对方沉默表示倾听。而日语对话多为一问一答,或者较短的独白之后对方会给予说话者一定的回应(如一些随声附和词的使用),解释的理由也较为暧昧、含糊,以维护自己的消极面子。

六、结语

本文聚焦“请求—拒绝”行为,利用DP理论和语义公式对20组语料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考察中日“请求—拒绝”行为的特点、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

1)中日两国在拒绝他人请求时,都较多地使用“理由说明”。在拒绝关系并不亲密的请求者时,日本人喜欢使用“道歉”;中国人无论与对方亲密程度如何,都不常使用“道歉”。

2)此次收集到的日语语料中出现了以“叱责”“讽刺”等不礼貌言语行为表示拒绝的情况。这表明在拒绝他人的请求时,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会使用不礼貌言语行为,但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使用语境也有一定差异。

3)中日两国在拒绝他人的请求时,使用言语行为的同时,非言语行为也是比较常用且较为有效的手段。“摇头”“沉默”“憨笑”等非言语行为,能够起到缓和话语强度、维护双方面子的作用,是一种遵循礼貌原则的表现。

本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话语礼貌理论视角下的中日拒绝行为对比研究”(KYLX15_1462)的阶段性成果,特此致谢。

注释:

①Brown & Levinson(1987)[1]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所有人都具有的,希望被他人所接纳的欲求;消极面子指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不希望被他人打扰的欲求。

②藤森(1994)[19]将语义公式定义为:「発話を社会の相互作用の中で見た場合の発話行為具現化のための最小機能単位である」。

③具体计算公式为K=(Po-Pc)/(1-Pc)。Po为实际观察比率,Pc为偶然比率。参考:西郡仁朗. 自然会話データ『偶然の初対面』の公開—その方法論について[J]. 人文学報,2002(330):1-18.

④笔者遵循宇佐美[17]以及宇佐美等[18]的方法进行例句的文字转写,本研究的(1)—(8)虽为表格形式,我们仍然称它们为例子。

⑤例文中的各符号均为宇佐美[17]以及宇佐美等[18]文字化规则中的符号。例如[↑]表示语气上升;< >{<}【【、】】< >{>}表示会话重叠;[]表示解释文脉情况;< >表示说话者的笑等。另外,其文字化规则要求,每一句完整的发话最后都必须用句号结尾,如疑问句的结尾方式为“?。”,例文中的中文例句亦照此规则标注。下不赘述。

⑥由于一些场景较长,文章中的例子为语料的节选,所以有些例子的行编号和句子编号没有从1开始,下同。

[1]Brown P,Levinson S.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文鐘蓮. 断り表現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意味公式の発現頻度を中心に[J]. 人間文化論集,2004(7):123-133.

[3]成恩才. 「誘い」を断る行為についての日中比較研究——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観点から[D].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4]王静. 汉日拒绝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以“请求—拒绝”会话结构为研究中心[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5):71-77.

[5]陈访泽,刘珏. 日语书信中的拒绝策略及其语用功能——以针对请求的拒绝行为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6):43-47.

[6]馬場俊臣,禹永愛. 日中両語の断り表現をめぐって[J]. 北海道教育大学紀要第1部人文科編,1994(10):43-54.

[7]加納陸人,梅暁蓮. 日中両国語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ギャップについての考察—断り表現を中心に[J]. 言語と文化,2002(15):19-41.

[8]肖志,陳月吾. 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についての中日対照研究[J]. 福井工業大学研究紀要,2008(38):133-140.

[9]蒙韞. 日中断り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一考察—日本人会社員と中国人会社員の比較を通して[J]. 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010(22):1-28.

[10]施信余. 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台湾人の大学生の比較[J]. 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2005(6):45-61.

[11]蒙韞. 中国人日本語上級学習者の語用論的転移の一考察—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のポライトネスの表し方から-[J]. 国際開発研究フォーラム,2008(36):241-254.

[12]时晓阳. 话语礼貌理论视角下的日语拒绝行为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3):43-49.

[13]宇佐美まゆみ. 談話のポライトネス:ポライトネスの談話理論構想[J]. 第七回国立国語研究所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2001:9-58.

[14]宇佐美まゆみ. 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展開11[J]. 月刊言語,2002(31)12号:97.

[15]毋育新. 现代日语礼貌现象研究[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16]毋育新. 依頼行動における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の問題点—ディスコース·ポライトネス理論の観点からの考察—[J]. 日本研究教育年報,2011(15):41-56.

[17]宇佐美まゆみ. 改訂版: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R/OL]. 2011[2016/10/26]. http://www. tufs. ac. jp/ts/personal/usamiken/btsj2011.pdf.

[18]宇佐美まゆみ,肖婷婷,戴琦ほか. 基本的な文字化の原則(Basic Transcription System for Japanese:BTSJ)の中国語への応用について[R/ OL]. 2007[2016/10/26]. http://www. tufs. ac. jp/ts/personal/usamiken/btsc. pdf.

[19]藤森弘子. 日本語学習者に見られるづ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ー—「断り」行為の場合—[J]. 名古屋学院大学日本語·日本語教育論集,1994(1):1-19.

AComparativeStudyof“Request-Refusal”BehaviorsbetweenChineseandJapanese:FromthePerspectiveofDiscoursePolitenessTheory

ZHANGXiaoyin,XIONGHongzhi

(SchoolofForeignStudies,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This paper takes a 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 perspective in looking at the refusal behavior to the requests of others as recorded in dialogue from Chinese and Japanese television dramas,which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Semantic Formula. At the same time,we analyze the polite speech acts,impolite speech acts and non-verbal behaviors,aiming at comparison of “request-refusal” behavior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from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It is hoped that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and causes in refusal behavior between cultures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

refusal behavior;politeness;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2016-09-13

张潇尹(1992-),女,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熊红芝(1974-),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H36

A

2095-2074(2017)01-0054-11

猜你喜欢

语料面子礼貌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面子≠尊严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做错题》《给足面子》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可比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把”字句的句法语义标注及应用研究为例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