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法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2017-11-01麻静美

世界家苑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摘 要:探究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致力于研究怎样将知识点设计成探究点,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激活状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探究法;进行;课堂教学

新课程把“探究教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手段,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课堂实例1:在学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在盛水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钠粉末,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通过观察酚酞试液变红,学生能得出有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但眨眼之间,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

此时有些同学却提出疑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应该是全部变成NaOH,加入酚酞怎么會褪色呢?产生了探究问题:能使酚酞褪色的因素是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实例2:学习可逆反应的反应限度(即反应程度)及化学平衡特征,我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实验:

①把相同浓度的3mlFeCl3溶液与10mlKI溶液充分振荡观察现象(上层放一层油隔空气)。

现象和结论:试管内溶液由黄色变为褐色,说明Fe3+与I-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I 2。

②取①反应后的溶液加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现象和结论:试管内液体分层,下层呈紫色,上层呈浅绿色,说明I2溶解在CCl4中,上层溶液中含有Fe2+。

③取②的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

现象和结论:试管内液体由无色变为血红色,说明上层溶液中含有Fe3+。

引发思考:2Fe3++2I- === 2 Fe2++I2

3ml 10ml

从量来看,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来看Fe3+不足I-过量、溶液不会出现血红色。问题的提出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求知欲被强烈激起,更有一种要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此时引起同学们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探究。

①被其它物质氧化②反应不彻底等。但同学们很快发现上层有油层防止了外界氧化,从量的角度看反应不彻也不可能,这些问题的一个一个提出,又一个个否定,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意识。经过学生的种种讨论分析:反应后溶液中只剩余

I-、Fe2+、I2 这三种粒子,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分析只可能I2得电子,氧化了Fe2+,即同时存在 2 Fe2++I2===2Fe3++2I-,终于揭开了2Fe3++2I- 2 Fe2++I2 是一个可逆反应,同时对可逆反应的一些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即转化不可能完全)。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发现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处理结果”的科学探究过程,能使学生利用实验去探究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同时通过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能更好地成就课堂艺术。

二、诱导学生提问,培养探究习惯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有较大的波动性,只有让这种无规律的波动转化为一如既往的探究习惯,才能有效完成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掌握化学知识的探究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创设疑问的环境和空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导学生于平凡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

课堂实例:如在上溴乙烷水解性质时,我并没说今天是上那节课而以课题形式给出今天上课内容: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下如何鉴定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并请设计实验验证?(我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学生按一惯做法打开书本,照本宣科,从而少了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在这过程中我只是去引导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去思考,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设计出了很多方案,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1、加AgNO3,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这种思路占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方案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振荡静置后上层橙红色。(这样设计的学生只有个别几个,并且一经提出马上受其他同学反驳:苯与溴乙烷是互溶的,不可能出现分层现象。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学生并不是很确定)

方案3、先加NaOH,然后加AgNO3,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这种提法的同学可能看过书本,但是无法理解其中各个试剂的用途,所以讲到了但讲不全。)

学生实验结果:方案1:没有什么明显的现象。

方案2:也没有明显的现象,并且确实也没有分层现象。

方案3:出现了黑色的沉淀。

学生预想的现象一个也没出现,大出学生所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至此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碰撞,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此时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学生的求知欲被强烈激起,更有一种要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

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遇到问题,积极展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并形成了一种比较良好的探究模式。

三、改进教学中实验,提升探究潜能。

课堂实例:如铁遇到浓硫酸会钝化没有明显现象,不易观察。很少去验证或者是利用稀、浓硫酸分别与铝片反应观察现象不同:在稀硫酸反应速率快,而在浓硫酸无明显现象,就认为浓硫酸发生了反应,就直接引出钝化这个现象。而没有进一步去挖掘钝化后金属的表面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可以通过实验去探究、去验证金属的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我们引导学生去分析金属的表面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结果他们设计了很多方案,主要的有如下:

方案一:把铁浸入冷的浓硫酸一会儿,取出。洗净,再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没看到铁片上没有红色的铜析出,证明铁遇浓硫酸钝化。

方案二、把一已称量质量的洁净的铁片放冷的浓硫酸一会儿,取出,洗净。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水,再次称量其质量,发量质量变大,证明铁遇浓硫酸钝化。

方案三、应用测电阻的方法,分别测定浸入冷的浓硫酸前后铁片的导电能力的变化,证明铁遇浓硫酸发生了钝化。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应用探究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而且还培养学生实验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挖掘了实验本质,从中也使得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更好成就化学在课堂的艺术感。

总之,将探究思维引入中学化学教学,成就课堂艺术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探究的策略是灵活的、生动的,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调整和完善,才能切实提高探究思维在课堂中的实效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贺爱玲 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年03期

[2]陆小东 浅谈中学化学的探究教学模式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2008年10期

[3]刘开福 探究式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化学教学》2009年01期

作者简介

麻静美,1987年6月,女,汉,浙江省兰溪人,本科,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作者单位:兰溪市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