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究

2017-11-01杨世玲李笔浪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对策探究高校图书馆

杨世玲+李笔浪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状况;对策探究

摘 要:文章对2011年至2016年西北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流通借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近6年来纸本图书的馆藏状况、不同类别图书的借阅情况以及不同类型读者的借阅现状,总结出西北大学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的一般规律,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图书流通率逐年下降及读者借阅取向偏娱乐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0-0032-03

1 研究背景

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高校的文獻信息资源中心,肩负着为人才培养服务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双重责任[1]。随着数字信息资源的迅猛增长及阅读载体的不断变化,“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趋势,使得很多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的借阅量持续走低[2]。如何提高纸本图书的利用率,使馆藏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在数字信息资源的冲击下纸本图书的借阅量每况愈下,但对图书馆来说,纸本图书的馆藏建设依然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内容,纸本图书的借阅也仍然是高校图书馆最基础的服务内容,是面向读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基本保障[3]。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也特别强调了纸质资源的重要性[4]。为了及时了解馆藏结构是否合理、文献流通利用情况以及读者的需求变化、阅读倾向等,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图书流通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流通借阅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能够指导图书馆的采购工作,还能够反映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研究方法及依据

利用西北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西大馆”)ILAS图书管理系统统计模块的相关功能,笔者对2011—2016年西大馆纸本图书的馆藏情况、读者的借阅情况以及读者类型分布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西大馆纸本图书的流通状况以及近6年来的变化趋势,以此为依据深入分析流通借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馆藏结构及总体借阅状况

目前,西大馆由太白校区图书馆和长安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52,661平方米,阅览座位3,389席。馆藏资源分布基本形成了以文史、经济、地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特色馆藏中的16万册线装古籍在西北地区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截至2016年年底,西大馆纸质藏书累计已达到241.4万册。

从总体上来看,2011—2016年这6年间西大馆入藏图书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213.2万册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241.4万册,增幅为28.2万册。而近6年西大馆馆藏图书的总体借阅量却呈逐年递减趋势,外借册次从2011年的256,855册次逐年递减为2016年的200,267册次,减幅为56,588册次,年均递减9,431册次。图书流通率从2011年的12.05%逐年递减为2016年的8.30%,减幅为3.75%,年均递减0.63%。对馆藏图书量、年借阅量、年借阅率做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尽管2011年至2016年间纸质图书的馆藏量逐年上升,但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借阅量及借阅率却呈现出逐年快速下降的趋势。

3.2 流通借阅情况的分类统计与分析

为了了解基本大类图书的分类借阅情况以及读者的具体阅读倾向,笔者对不同类别图书的借阅册数进行了统计。从整体上来看,各大类图书的借阅量相差悬殊,从2012年开始,各大类图书的借阅量基本呈快速下降态势。社科类图书借阅量连续6年位于前三位的是I(文学)、F(经济)、H(语言、文字),其次为K(历史、地理)、D(政治、法律)、B(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类图书借阅量连续6年位于第一位的是T(工业技术)大类,且其借阅量远高于其他各类图书,其次是O(数理科学和化学)大类,这与西北大学的优势学科(文史、经济、地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相匹配,说明了西大馆的馆藏结构比较合理,做到了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从各大类图书6年的借阅数据来看,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总量显著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而且在类别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读者对社科类的I、F、H和K大类及自然科学类的T和O大类图书的需求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I和K大类的书籍一直颇受读者喜爱,阅读这类书简单轻松,且多数是以娱乐为目的,能够舒缓学习压力,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此外,文史、经济也是西北大学的优势学科,读者群较大,这也是I、F和K大类图书借阅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②H和T大类属于工具类的书籍,借阅量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取得学位证、考研、出国、找工作等都需要一定的英语水平,如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GRE等考试,因此,读者对H类图书需求量较大。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数字时代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技能成为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催生了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热,因而计算机类图书的借阅量居高不下。③O大类图书借阅量高也不足为奇,物理、化学和数学是西北大学的重点学科,学生数量较多,因而读者群较大。此外,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基础学科,几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会开设这些课程,而这些课程比较难学,为了考试及格或者取得高分,学生倾向于借阅这类指导书。

3.3 图书借阅排行榜和读者借阅排行榜分析

图书借阅排行榜能直接反映出读者的阅读喜好,2011年借阅排行前10位的图书中文学类的小说占到50%,另外50%为专业类书籍,但是从2012年开始借阅量前10位的书籍中90%为文学类,且以小说为主。此外,统计模块的图书借阅排行显示,前100位图书中文学类的小说也高达90%,由此可见读者对小说的钟爱。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原理》一书也一直颇受读者青睐,这可能与经济学是西北大学的优势学科有关。从统计中可以看出读者的阅读取向在逐年变化,读者越来越偏好娱乐休闲类的书籍,而对经典读物、专业类书籍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变革和转型,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碎片化,而大学生思维活跃,普遍心气浮躁,追求快节奏、不需要思考的阅读,经典读物等理性思考式的阅读在悄然淡化。endprint

分析2011年到2016年的读者借阅排行榜,笔者发现每年借阅量前10位的读者80%左右都来自文科院系,如文学院、历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而连续6年均未出现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地质学系等理科院系的学生,这说明文科院系的读者较理科院系的读者喜欢借书。此外,连续6年借阅量前10位的读者中80%以上均为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喜欢阅读。

3.4 各类型读者借阅情况分析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而广大师生正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同读者类型的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各类型读者的借阅倾向以及阅读喜好。笔者对各类型读者在2011—2016年这6年间的借阅情况做了详细统计(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借阅量连续6年稳居第一位,且每年的借阅量均占到总借阅量的70%左右,是图书馆图书借阅的最大群体,其次是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读者群的图书外借量从2012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本科生外借量的降幅最大,这是导致整体图书借阅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博士研究生和教师的借阅量则相对较稳定。究其原因,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从而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大学生较易接受新鲜事物,是网络阅读的积极践行者。相较之下,博士研究生和教师群体更注重深层次的阅读,纸质资源无疑是深阅读的最好载体,这也是其借阅量相对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4 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西大馆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纸本图书借阅量低,且呈现出逐年快速下降态势。二是读者阅读倾向于借阅娱乐休闲类的书籍,而对经典读物、专业类书籍的兴趣逐渐淡化。针对以上问题,图书馆必须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扭转这种局面。

4.1 扩大借阅权限以提高图书利用率

针对纸本图书借阅量逐年快速下降的状况,西大馆从2016年9月起实行借阅无限量政策,旨在鼓励读者阅读纸本图书,提高纸本图书的流通率。ILAS统计显示,2016年单月借书总量与2015年同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相反,9月份和11月份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说明在数字时代的大环境下纸本图书借阅量逐年快速下降,即使放宽了借阅权限,也没有起到显著的效果。当然,政策宣传推广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作用,因而有时滞效应。此外,图书馆还延长了开馆时间,借阅处工作时间从原来的7小时/天延长到了9小时/天。

无限借阅制是西方高校图书馆的主流借阅模式[5]。这种借阅模式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理念,也必将是我国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借阅模式在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笔者在读者借阅工作中发现,放宽借阅权限后出现最多的情况是读者借书较多就忘记还书时间,忘记借了什么書,甚至导致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提醒读者。因此,图书馆在实践中必须制定一套详尽而周密的制度,以保障和支撑该借阅模式的有序运转,如同步制定文献预约制度、催还制度等。目前,西大馆还没有实施文献催还制度。图书馆必须尽快建立与读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可利用电子邮箱、短信、移动图书馆APP以及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以保证读者能及时收到图书到期、图书过期提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达到提高图书流通率的目的。

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采取优化借阅环境,做好参考咨询服务,入馆前教育,开展校区间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以及读者决策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本着“一切从读者出发”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努力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从而提高纸本图书的流通率。

4.2 根据读者阅读倾向开展阅读引导工作

通过对近6年来的借阅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读者阅读取向在逐年变化,倾向于借阅娱乐休闲类的书籍,而对经典书籍及专业书籍等深度阅读缺乏兴趣。针对大学生这种不良的阅读倾向,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引导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正确阅读[6]

具体引导措施包括:①图书馆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导读能力。②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理念,开拓导读途径。比如: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种讲座、读书会、书评书展、摄影作品展、书法绘画展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图书馆还可以和学生社团合作,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大赛及好书推荐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图书馆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导读服务,比如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校内BBS、移动图书馆APP、QQ及微信等平台进行图书推荐及阅读引导服务。图书馆还可以搭建网上阅读交流平台,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阅读体会及心得,充分发挥网络的导读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深阅读的兴趣。③开展个性化导读服务。为了做好阅读引导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充分调研,深入分析读者的心理需求,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及阅读偏好进行跟踪和记录,根据读者的阅读倾向对其进行分类,针对各类读者群进行个性化导读服务。

参考文献:

[1] 袁红志.从图书流通数据透视馆藏结构及读者阅读倾向:以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170-173.

[2] 贾丽萍.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状况分析及发展策略:以辽宁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6(9):43-45.

[3] 陆艳.基于流通数据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统计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0):56-58.

[4] 雷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14-19.

[5] 张雅琴.由西方高校图书馆无限借阅制引发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5):37-40.

[6] 李爱军,李爱萍.图书流通量统计分析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对策:基于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实证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5):79-83.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探究高校图书馆
绿色环保水处理技术探究
当前大学生辍学现象的多重表征及对策研究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成因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