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色金属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7-11-01文/张

资源再生 2017年9期
关键词:有色金属高技能校企

文/张 云

有色金属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文/张 云

Some Thoughts on Cultivating High - skilled Talents in Non - ferrous Metal Industry

一、 从教育部长与一位院士的对话说起

在今年初的一篇报道中说到:“春节前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到南开大学看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教授。陈宝生刚一落座,李正名教授就跟部长交流起他的想法。李正名说:‘我在网上看到你说的判断教育形势的六看四个回归讲得好,形象又好记。’”

李正名院士是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家,因为他的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编号为001,因而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南开先生”。1982年,李正名结束在美国农业研究中心的访问研究,打算继续在美国做博士后,他的老师、我国化学界一代宗师杨石先却催促他“马上回来”。回国的李正名搞了30多年的农药研究,至今带出140多个硕士博士。

李正名向陈宝生说到他的担忧:“自己读书那时候,要在化工厂待一年以上才能拿到学位,现在的学生一天工厂没去过,不了解具体实际,这样的情况估计不只化工学科,其他的工程类学科也存在。”陈宝生说,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实践环节不足,学生实践能力欠缺,还要回到企业重新补课,这的确是教育亟待改进的地方。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我国每年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尽管数量庞大,但是普遍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严重不足的共同问题。刚才谈到的李正名院士所说的问题,目前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处在调结构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重组整合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强国,人才是关键。高技能人才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实现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最近有一个报道引起了不少企业的关注: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山东东营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迎来了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的实习活动。方圆有色金属集团成立于1998年,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这个当初仅仅以废杂铜为原料生产电解铜的小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是一家阴极铜生产为主,集金、银、铂、钯、硒、锑、铋等稀贵稀散金属综合提取、科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集团总资产100亿元,员工2400余人。铜产量位列全国第六位,金、银产量均列全国前十位。们走进这家全国500强企业,师生们不仅对中国铜冶炼工业的整个历史有了系统而直观的了解,而且通过实地生产环节的参与,他们对国内最先进的氧气底吹技术在铜冶炼上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了深刻的体会。实习活动包括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生产现场的亲身实践等环节。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以及首席科学家等先后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企业各部门的技术骨干担任培训讲师,给同学们讲授铜冶炼工艺流程的演变,各种流程的主要设备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作为带领学生实习的高校老师也从这种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一些专门讲授冶金学的老师在冶炼现场也获得了对未曾接触过的冶炼设备的了解。校企双方都从这项活动中获益匪浅。我们作为旁观者也深深感到: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与浮躁弥漫的现实状况下,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来。

2013年,我们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单位共同举办了期货从业人员研修班。几天的讲课之后来到了山东东营这个沿海地区铜冶炼加工产业集中的地方,先后安排了学员到东营方圆和山东大海集团等企业实地观摩考察,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些整日里与期货市场的铜产品打交道的市场分析师和交易操盘手们平日里说起铜价格的走势与各个企业的生产库存情况头头是道,可是到了生产第一线以后才发觉,原来大家对平日里总在操作的“铜”,其实了解的全是纸面的东西,全是抽象的概念,一些分析师甚至上学时学的就是有色金属专业,可是竟一直都没有机会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到了冶炼炉前,到了连铸连轧生产线上,他们得向陪同参观的人问这问那,那份好奇与陌生,让我们感到一种悲凉:这就是当下教育的一大失误。

理论与实践脱节,当下大学生知识的认知与动手能力与国外同学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要建设制造业强国,要培养一大批有技能、有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大国工匠群体,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走出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跟不上,即使走出去了也难以发挥作用,人才培养不能总停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与虚拟的画面上吧!

二、有色金属产业人才问题正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对社会的影响一直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技能人才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凸显。据预测,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比2009年増加近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増加990万人 。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同样面临着高技能型人才缺少的情况,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很难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高技能人才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员工断层等问题。

改革开放迄今已近四十年了。正是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也给一大批人才提供了释放能量的广阔空间。在过去的这些岁月里,许多在国有体制下难以发挥才干的知识分子走出了高墙深院,风起云涌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大舞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才红利阶段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先后成为企业家和某一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也正是这些人才的努力与创造,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成为一个时代最具神韵的人欢马叫的历史印记。但是,历史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站点上,而“人”则会老去,即使当年那些三十出头的风华正茂的人,现如今也已进入人生的晚秋。而今天整个行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发展空间也与当初迥然有异。特别是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人才队伍不断更新的历史时期,上面所说的几个严峻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三、校企结合是加快人才队伍壮大的一条现实途径

当下的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升级;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还有待完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亟须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相关职业院校应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是有色金属行业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双方在办学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运行管理、教学活动安排等环节进行通力合作,将高校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向大学投入资金,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学校可以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向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联合办学实现“双赢”。前几年我们在采访中就看到,在沿海某地的一个贵金属回收加工企业里来了几位硕士研究生,他们的专业就是再生金属综合利用,几年的本科学习之后对贵金属的回收与深加工有了理论上的了解,国外的资料也查询了不少,但就是缺少实践环节,而且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所做的项目最多也就是个中试的规模,与实际生产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在本科学习基础上扩展视野、增强才干的条件,而且对进入社会之后尽快成为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带头人形成局限。为此,学校先后派出了几批硕士研究生前往这家企业。来到之后学生们才发现,在贵金属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上要做的课题太多了,在课堂上所讲的有色金属分离上的一些难题在实践当中遇到的太多,无论是湿法冶金还是火法冶金方面,都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在企业,学生们与企业管理者和专家的交流使他们对于日后选择攻关方向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生产实践中找寻到了合适的科研课题,企业在他们实习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认为,这种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适应校企结合的发展,近些年来,通过围绕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集聚科技资源,突破再生资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打通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渠道,推进产学研用战略深层次结合,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行业优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有效组合,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和高校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联盟在连接企业与高校,沟通专家与企业,对接人才与需求方面都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实践表明,这种社团组织未来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四、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1.建立适应产学研一体化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

一方面,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市场的周期性,又要顾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在专业调整方面,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逐步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有较深造诣的技术专家到校授课,通过校外专家的讲课,学校可以了解到生产科研第一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最近几年,一些高校聘请了校外专家并请他们与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座谈交流,学生爱听,专家讲起来也有兴奋点,起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

2.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产学研紧密结合,联合培养人才

高校可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教学内容可以得到丰富和充实,同时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参与研发的学生藉此可以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职业需求。上面所谈到的李正名院士所说的实践环节缺失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校企结合。

3.鼓励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规模化、集群化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更多的院校及学生参与其中。 实训基地要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同步更新、 分别建立。引导企业接收学生实习, 根据有色金属行业的人才需求,实行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优秀企业,举行实习实训现场招聘会,积极鼓励企业走进高校,讲解企业人才需求、选才标准,推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鼓励开发推广基于真实生产过程的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系统,加大实训设备投入,院校新增经费应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满足学生进行仿真化、模拟化的现代技能要求,鼓励改造建立一批“理实一体化”教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基于企业运作平台的仿真模拟实训软件。

4、搭建创业平台,探索校园创业项目实训化

鼓励学校搭建创业平台,实现教学实践与校园创业项目的对接,探索校园创业项目实训化,将校园变身为学生实训、创业的综合性大课堂,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搭建创业平台,实现“就业有基础、创业有思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大的舞台。

五、结语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要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支撑。加强行业职业教育,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同时也承担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有色金属高技能校企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筑底企稳有色金属行业已过最难阶段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有色金属设计 欢迎刊登广告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