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分析q

2017-10-31秦飘玲巩帆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秦飘玲 巩帆

【摘要】语言迁移特别是母语负迁移是造成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分析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四个方面的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分析,从而为二语习得者及英语教师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 语言迁移 ; 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07-02

1.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与另一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进行的交际”[1]。著名语言学家Odlin将“语言迁移”定义为“迁移是指目的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2]。二语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文化不了解从而会以自己本族语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目的语,这时候语言迁移发生了。语言迁移涉及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方面,本文主要对汉英在这几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梳理,为开展二语教学提供一个内容参照。

2.语言迁移发生的层面

2.1 语音层面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因此二者在语音层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音位(phoneme)和超音段(suprasegmental)两个方面。

2.1.1 音位

两种语言的音位有很大差异:(1)汉英有一些相同的音位但发音方式不同。比如说汉语拼音里的[w]不是圆唇的,而英语里的却是圆唇的;汉语里的[b], [d], [g]声带是不振动的,而英语里的相对应的音位却是震动的;汉语当中的双元音是一个音,没有滑動,而英语中的双元音是有过渡的。(2)汉语拼音当中没有长短音之分,而英语中的元音却有长短之分。如英语里的[i]和[i:]是不一样的,而中国人会将beach[bi:t?蘩]和bitch[bit?蘩]都发为后者。(3)英语中的部分音位在汉语中缺失。如英语中的[θ]和[e]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音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英语学习者可能会分别用汉语中的[s]和[z]代替,那么他们就将think[θi?浊k]发成[si?浊k]。

2.1.2 超音段

超音段指语音中大于音位的语言单位,包括语调、声调、重音。汉英在超音段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以音节或词作为其基本载体单位;语调指的是说话的腔调,其基本载体单位是短语或小句。(2)英语是重音语言,而汉语中由于没有重音这一概念,因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就会忽略这一点。如decrease一词,做名词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而做动词时重音在第二个音节;名词词组“black board”重音在“board”,而复合词 “blackboard”重音在第一个音节。

2.2词汇层面

词汇有着丰富多彩的意义,语言学家Leech(1974) 将词汇的意义分为七种:概念义、内涵义、文体义、情感义、联想义、搭配义和主题义[3]。词汇的意义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有些词汇的意义中涉及到文化,如果对这些词汇的文化负载义不了解的话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问题。

2.2.1 词汇的概念义

概念义是词汇最基本的意义,汉英词汇在概念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词的指称范围不一致。即同一个词汇包含的下义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英语的“uncle”和“aunt”分别指汉语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和“婶、伯母、舅母、姨妈、姑妈”。(2)词义空缺。有些词汇存在地域差异,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如中国的麒麟、年兽、元宵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达;英语中porch指的是西方国家的“房子门外有顶棚的门廊”,在汉语中译成“阳台”、“走廊”等等都不合适[4]。在跨文化交际中,词汇概念义的差异会使中国人过度概括或者过度窄化英语词汇的含义,造成理解障碍。

2.2.2 词汇的内涵义

词汇的内涵义指的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以及宗教信仰而赋予一些词汇内在的意义,内涵义体现着一个区域的独特文化,因此汉英词汇内涵义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困难的重要原因。汉英词汇内涵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概念义相同,内涵义不同。如汉语中的黄色有表示色情的意义,而英语中的yellow却有“胆小的”的含义;汉语中的龙是褒义词,龙是中华民族的神圣动物,而英语中的“dragon”却是恶魔的象征。(2)概念义相同,内涵义空缺。由于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环境、文化习俗不同,因此有些词的内涵义是一个民族独有的。如汉语中的麒麟寓意吉祥,而英语中只是把其翻译为“Chinese dragon”,并没有隐含义。而英语中的“beaver”有勤奋刻苦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仅仅翻译为“海狸”,没有隐含义。(3)概念义不同,内涵义一致。这一现象主要是指在一种语言表达中的意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对应不同的意象。如汉语中的“对牛弹琴”在英语中是“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英语中的“as timid as a rabbit”在汉语中是“胆小如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词汇的内涵义搞不清楚,就会让对方觉得不知所以然。

2.3 句法层面

汉英句法的差异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汉族人的思维偏感性,而西方人偏理性。因此汉语的句法比较灵活,不够严谨;而英语的句法严格按照句法规则,比较严谨。汉英句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语和分析语、主谓结构和主题结构、形合和意合[5]。

2.3.1综合语和分析语

英语是综合性语言,汉语是分析性语言。综合语指的是一种语言通过曲折或黏着的方式来表达句法结构。而分析性语言则是通过词序或者是虚词来表现句法关系。如汉语中时态的变化就是通过添加虚词“了”(相当于英语中的一般过去时,而英语中是通过将动词原形变为相应的过去时形式实现的)、“已、过”(相当于英语中的完成时,而英语中也是通过将动词原形变为相应的完成时形式实现的)、“在”(相当于英语中的进行时,而英语中是通过将动词原形变为相应的进行时形式实现的)。英语通过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汉语则利用语序和虚词,这种差异会使英语学习者在初期借助汉语的语法体系,因而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很大干扰,进而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endprint

2.3.2主谓结构和主题结构

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主谓是句子结构的重要成分,主谓之间联系紧密,主语和谓语在语法上要保持一致,因此句型语法上限制大,灵活性差。而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松散,存在许多无主语和无动词的句子。

2.3.3形合和意合

英语是形合语言,词汇有丰富的形态变化,通过词汇形态变化来表示句子的时态、语态、格、体等,句子的衔接和逻辑关系是靠连接词来实现的。而汉语是意合语言,词汇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句法关系主要是靠词的意义来实现的,根据语义就能够推断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句法方面的差异使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名词单复数、介词、冠词、连词的掌握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

2.4 语篇层面

语篇主要是指篇章或者话语的连贯性。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汉英语篇理解有重要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篇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2.4.1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以集体利益为重,从而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思维,在逻辑上是先整体后个体,由大到小;而西方人追求自由平等,强调个体的权利,其思维是个体思维,在逻辑上是先个体后整体,由小到大。比如,时间顺序上,中国人是年、月、日,而西方人则是日、月、年;对于地点,中国人地址按照国家、省、市、区、街道、门牌号的顺序,而西方和中国相反,门牌号、街道、区、市、省、国家;在跨国商务谈判中,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重大问题。中国人倾向于先谈原則,后谈细节,而西方人则喜欢单刀直入。

2.4.2 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的处事特点是委婉含蓄,因此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先谈背景,最后点出自己话题的中心;而西方人却是直线思维,谈话或写文章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人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使用的语言曲折迂回,而西方人则尽量用简单明了、坦率直接的方式表示自己的观点。因此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办事啰嗦武断,而中国人则会反感西方人的咄咄逼人。

2.4.3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感性,凭借直觉和经验;而西方人的思维比较理性,凭借逻辑、分析、实证。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通过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词等手段来保持衔接与连贯,有严格的规则;而汉语是意合语言,通过语义来实现句子的连贯,句子结构多样。英语篇章结构严谨完整,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主题而设;而汉语的篇章结构不够严谨,句义不连贯,层次不清,中心不明。

2.5 语用层面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关于人们如何使用外语时的具体言语行为同他们的母语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只是按照本族语的思维和文化将母语直译为目的语而不加考虑目的语的语用规则的话就会导致交际失误。语用失误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汉英文化习俗的差异造成的,而汉英文化习俗的差异最常见的是打招呼,其它还有称谓、馈赠等[6]。

2.5.1 打招呼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会问“吃饭了吗”,而西方人一般谈论天气。西方人会误以为中国人这样问是要请自己吃饭,其实这只是中国人再普通不过的打招呼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告别时中国人会说“不耽误你时间了,下次再聊”或“不打扰你休息了”,而西方人则直接表示自己要走了,如果用汉语思维与西方人道别的话,西方人会觉得“和我有什么关系,明明是你自己想离开了”。

2.5.2 称谓习俗

中国有一套严格有秩序的称谓系统,而西方人重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亲族关系不像中国那样严格有序,因此亲属称谓有较高的概括性。如上文在探讨词汇时提到过汉语中的姑姑、舅妈、姨妈等在英语中统称“aunt”;西方人亲属之间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国下辈对上辈直接称呼名字是大不敬的。社交称谓方面,对于职务和职业称谓,中国人通常用“姓+职务或职业”的结构,而英语中只有少数敬称,比如”Professor Smith”等,通常上下级之间都称呼名字。对于通称,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先生”、“小姐”、“女士”的称呼,不同的是中国人会在姓前加“老”或“小”,如“老王”、“小张”,而在英语国家中却没有这种用法,如果称呼一个西方人为”Old Smith”则会引起对方反感。

2.5.3 馈赠习俗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不会当场打开来看,赠送礼物时通常也不注重包装,而且会谦虚地说自己的礼物不够好请对方担待;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会当场打开并赞扬一番,赠送礼物时也会注重礼物的包装,并特意说明自己送这份礼物的意义。所以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虚伪,礼物不好为什么要送给别人。

3.总结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非常普遍,涉及到英语语言的方方面面: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任何一个方面的母语负迁移都涉及到许多内容,都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对语言迁移的每一个层面并没有深入展开论述,这些层面都值得外语研究者去深入探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规避这些语言层面可能会发生的母语负迁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从而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赵军.跨文化交际:认知差异与文化语言习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Leech, G.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4.

[4]李萍.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M]. 湖北: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吴静.试论英汉语法的区别性特征[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3):41-43.

[6]隋虹.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习俗[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探究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母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