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2017-10-31刘玲芳

东方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寡人文言孟子

刘玲芳

摘要:《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第一篇,作为儒家文言经典,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论辩名篇,对学生的辩论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基于此,经过本人精心打磨,《寡人之于国也》这堂课获得国家“一师一优课”竞赛部级优课。对本课的教学,我总结了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在文言经典的教学方面抛砖引玉,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寡人之于国也》儒家经典教学心得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第一篇,是儒家经典。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圣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典是历经沧桑,经时间沉淀甄选出来的精华,乃民族之根脉与灵魂。“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深的艺术魅力,历来被后世学者文人奉为圭臬。南怀瑾先生认为:“当代学生应多接受经典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生命陶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的光辉,提升人格高度,陶铸大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应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精神和丰富内涵,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等。可见,传统文化经典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甚至占了半壁江山,意蕴深长。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国学热”盛行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教授文言经典呢?个人愚见,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提升境界,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不能局限于高考题型,功利于高考分数,感染于学生浅薄功利的态度,不能重“言”轻“文”,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焚琴煮鹤,买椟还珠。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提升自身素质,发挥教育机智,创新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自主走进经典,才能真正传承经典。“学慎始习”,教师的引领对于思想形成期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手段。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所选篇章有限,如何利用经典的文例进行教学,既能针对高考,让学生突破考点,轻松应试,又能激发其兴趣、提升其境界,滋养其心灵,这既是文言教学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一直追寻的至境。

二、教学设计意图

本着以上追寻之宗旨,我对《寡人之于国也》作如下设计:

(一)找准切入点,明确教学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作为文言单元第一篇,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刘勰说:“读孟荀散文,理懿而辞雅。”孟子的散文,除了思想光辉的耀眼夺目,还有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本课在内容上主要体现的孟子的治国主张:王道即仁政,主要体现在“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仁民爱民”三个方面,体现了孟子心怀黎民的民本思想。艺术方面,孟子散文逻辑严密,气势充沛,文采华赡、笔墨酣畅、纵横捭阖、风骨傲然,其才思敏捷、辩术精湛,不仅能指导辩论,而且对议论文写作指导意义非凡。

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文言知识、文本内容和艺术等三方面都不可小视,但又不能均衡用力,本着激发兴趣、应对高考、弘扬和传承文化精神、汲取圣哲智慧的宗旨,将目标设定为三个: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重点传授: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激趣点为“字形本义推断”、“联系成语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分析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及现实意义,体悟圣哲情怀和浩然之气。(激趣点:仁政的精髓与中华文化“尚德、尚和”等的联系以及对于当今治国为人的现实意义。)

3. 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激趣点:避实就虚,引君入瓮,一语破的,切中要害等高超辩术的赏析和借鉴,自我反思,展示辩才的实践挑战与体验。)

三个目标相互分离,又彼此联系,层层递进,只有先读懂文意,才能感悟思想内容,了解微言大义,只有知人论世,了解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仁义之言背后的谋利为民的道德情怀以及平治天下的历史责任,在此基础上再来品评高谈雄辩的论辩技巧,才会真正叹服于大师的光辉,景仰于圣人的魅力。

(二)教学流程安排

立足教学目标,将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第1、2两个目标,第1个目标着重于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第2个目标只分析5-7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完成第3个目标,这也就是本节课展示的内容。

本节课重点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在流程设计上,按照“好学——深思——力行”的目标流程,将本课设计为“明辩境——品辩术——展辩才”三个主要环节,先明背景知人论世,后品辩术,激发学生学辩的兴趣,再设计仿写活动,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的潜能,最后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找准切入点,施展辩才,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和文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效果

1. 复习环节,学生表现优异,方法掌握到位。

2. 明辩境环节,学生于导学案上筛选信息能力强,气氛活跃。

3. 品辩术环节,这是本课的重头戏,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刻体悟孟子的高超辩术,设计“以问题定教、以活动导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个战队,孟子队和惠王队,通过教师引导,分别揣摩孟子之辩与惠王之变,以惠王的心理变化历程来衬托孟子的辩术,突显孟子的论辩魅力,

在此环节中,问题设置合理,形式新颖,学生兴致浓厚,讨论激烈,气氛活跃,惠王战队的表现尤为突出,孟子战队讨论的问题相对难度大些,但他们攻坚克难的能力强,能跟随老师引导,积极思维,分析概括能力强,表达流畅准确,整个环节进展顺利。

4. 展辩才环节

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光学不练假把式,为了检验学生对辩术的掌握效果,提高其写作能力,设计了仿写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学生文言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升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文言运用能力,特以“鄙人之于学也”为训练题进行检测。

学生第一次用文言写作,又以揭示自身或他人学习的错误为宗旨,并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个个兴致盎然,展示欲望强烈,加上前一天已布置下去,准备充分,评价作品时,参与度高,完成质量高,真让我眼前一亮。

总之,这堂课从设计到生成,总体比较满意,学生反馈也很成功,尤其是他们一致认为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受益匪浅,一反以往“立意肤浅、浮于表面、言辞匮乏、缺乏文采、语言干涩、味同嚼蜡、套路泛滥、结构松散、方法单一、分析不透”等缺点,能有意识的向着“立意切题、有的放矢、逻辑严密、纲举目张、推理类比、联系实际、善譬巧喻、生动含蓄、排偶铺陈、文彩飞扬、分析深入、切中要害”等目标奋进。

但教学始终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内容较多,导致教学节奏整体偏快,最后一个環节由于时间有限,课内很多优秀作品无法展示等。遗憾终归是事实,只可预见、规避,不可挽回,唯有坚持理想,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才能让江面浩瀚,任帆船飞渡,唯有秉承课改理念,躬自反省,旁稽博采,方能运斤成风、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孟子》选文教学研究[D]. 叶民强.江西师范大学 2014

[2]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置及对策研究[D]. 黄佳妮.福建师范大学 2016

[3]《文心雕龙》释名[M]. 湖南人民出版社 , 陈书良, 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寡人文言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编辑部的故事
寡人之于学习也
开心校园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