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媒体采写理念与实践如何融入传统新闻业务教学

2017-10-31蒋茜悦

东方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融合

蒋茜悦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下,传统媒体纷纷将焦点转移向移动端,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成为尤其青睐的对象。放眼国内,“一微两端”已经成为各类媒体的标准配置,媒体机构对于新媒体采编业务人员更是求贤若渴。移动媒体的新闻采写要求与流程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在国外已经开设有关移动与社交媒体新闻学相关的课程,而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如果开设专门的专业课程任重而道远,那么将与时俱进的移动媒体理念与实践融入到日常的新闻业务教学过程中则仍有意义及可能。

关键词:移动媒体;新闻采写;融合

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在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位列前三。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上半年,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超过6亿人。这说明:用传统媒介看新闻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用手机移动终端看新闻成为一种常态。

早在2014年党中央发出媒介融合的信号之时,从国家级的中央媒体到省市级媒体便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时至今日,“一微两端”已成为各类媒体的标配,就连政府宣传部门也积极效仿。传统媒体搭建移动终端平台,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其定位模糊、思维固化、运营模式单一,反而在影响力上难以企及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公司。要想利用新的平台发挥融合合力,必须培养具有移动媒体思维的新闻人才。新闻采写作为新闻专业本科生学习新闻业务的专业基础课程,更应将移动媒体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一、移动媒体采写理念的融入

移动媒体的出现改变甚至冲突了新闻生产的传统流程,诸如新闻源的选择、选题的确定、采访素材的搜集、新聞写作编辑乃至推广互动,这不得不使得新闻工作者认真地审视思考,平衡新闻的专业性与新的媒介特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性的理念也应延续至新闻业务的本科教学过程中。

(一)丰富的新闻源与掩盖的真相之间的平衡

移动媒体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进步,使得受众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新闻发布者蜂涌起社交媒体间,突发事件的首席记录者不再是新闻摄像机而是某位匿名发布者。一方面,疑似新闻的线索层出不穷、丰富无比;另一方面,新闻线索的可靠性、真实性未为可知,有待进一步地验证和挖掘。传统媒体若想在时效性上跑赢新媒体难上加难,于是纷纷利用移动端率先发声以掌握话语权,在求快的思维下,难免没有认真核实新闻源的真实性,造成了虚假新闻的泛滥。

2017年8月29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针对一些报刊出版单位疏于管理,特别是所办的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违背有关转载网络信息的管理规定,采编不规范,审核不严谨,把关不严格,责任不落实,屡屡出现虚假新闻、“标题党”和“三俗”等问题,提出了六大要求。

针对此情形,在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反复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求学生在发现新闻的过程中反复地核实线索的真实,在采访的过程中反复地核实事实的真实,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不放过一丁点疑惑,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不移花接木、违背真实。

(二)冲突性的选题与有态度地导向之间的平衡

冲突性的新闻事件更容易赢得高点击量、高转发量,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些冲突性的选题时该如何着手?事实上,当下不少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在报道冲突性的选题时往往成为事件的导演和编剧,助推事件更加地具有戏剧性和荒诞性,实现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却忽略了事实的真相和背后的人文关怀。社交媒体的“圈子化”使得人们更容易受情绪和立场的影响做出判断,而媒体不加引导反而推波助澜,会使得这种情况变本加厉,网络暴力现象不减反增。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业务技能,而且需要将新闻伦理、舆论导向的理念贯穿其中。社交媒体可以利用平台附着和黏合的优势,协助传统媒体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对于敏感性、负面情绪明显的议题要做好舆情风险管理[1]。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讨论相应的舆论导向策略及方法。

(三)移动社交文化的兴起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平衡

移动媒体时代兴起的社交文化,是一种青春化、娱乐化、个性化、去政治化的文化。在此文化的影响之下,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硬新闻甚至重大题材新闻纷纷出现软化的倾向。不少媒体高呼“硬新闻软着陆”的口号,导致政经新闻出现了轻化传播甚至个性化、调侃式、脱口秀式传播,泛娱乐化的报道在增加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解着新闻的宣传教育功能。这也与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新闻专业主义背道而驰,新闻媒体的“把关人”功能也没有得以发挥。

是迎合受众的泛娱乐化式报道还是有节制地对节目予以娱乐性的包装?娱乐性包装的尺度在哪里?怎样在娱乐性的外在添加宣传教育的内核?怎样使得新闻报道的倡导的舆论导向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这些都应当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探讨的重要议题,并在新闻写作过程进行报道形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二、移动媒体采写实践的融入

(一)个性化的采访

移动媒体带动网络直播的发展,使得“网红”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就连新闻业界也不可免俗地加入到制造网红的大军中来。网红自带商业模式,自带流量、自带传播力。电视时代,凤凰卫视曾经打出名人战略,名记者、名评论员使得凤凰卫视在电视媒体中独树一帜,微博时代,新浪微博同样采取名人战略才击败了搜狐、腾讯等对手。2016年10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借创刊67周年之际,高调实施“南方名记”培育工程,在全国媒体中率先探索打造“主流网红”,选出了15位具有代表性的网红记者。endprint

“网红记者”不仅具有政治高度、全局视野和专业水准,而且还需要贴上“个性化”的标签引导流量和舆论。因此,在新闻采访教學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而且鼓励学生依兴趣增加知识面,为形成不拘一格的采访风格夯实基础。在采访实训课程中,教师既要制定适合普通学生练习和训练的实训任务,又要制定出能够体现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提升性实训任务。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反应敏锐、口齿伶俐、知识丰富、见解独特的学生,并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成为采访能手,进一步地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成长。

(二)定制化的内容

自动识别用户喜好进行定制化推送是移动媒体有别与传统媒体的显著区别。传统媒体决定传播怎样的新闻产品给受众,而在移动媒体时代,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新闻产品,因此新闻产品的分众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移动媒体的媒介定位是推送定制化内容的基础,是作为聚合新闻的平台还是作为定位清晰的专业新闻平台,这都是传统媒体在搭建移动媒体平台时应该思考的问题。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媒体公众号或APP,通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其推送的文章类型内容、讨论区的选题等,评估其移动媒体的发展定位。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设立自己的新闻公众号,明确定位后定期推送改写、编辑或采写的新闻作品,并以此公众号一段时间内的运营情况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碎片化的编辑

移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深入的阅读往往被碎片化的阅读所取代。如何进行合理的编辑,使得新闻作品不仅好看好听,而且能够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如何再保证新闻作品内容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进行视觉的美化和互动性的加强?

多媒介的使用和融合的作用尤为突出,比如将大量的文字有逻辑性地排列和处理,辅以生动图片或视频,甚至制作成有动画、有音乐的H5格式,甚至流行的网络文字、视频编辑方式往往可以成为破解的方法和渠道。如2017年春晚当天,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电视访谈类的《春晚之想问就问》特别节目,电视新闻的部分视频就采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鬼畜视频剪辑方式,传播效果良好,受到年轻观众的广泛喜爱和微信转发。受此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新的编辑方式对素材进行再组合,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结语: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特别强的社会学科,新闻学教育尤其是新闻业务课程的教授必须从新闻业界汲取知识与养分,必须根据媒介生态的发展变化及时予以更新与调整,必须将培养能上手、会做事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作为培养方案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移动媒体的蓬勃发展势必将纳入传统媒体课程的授课框架,而相关专业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也必将提上新的日程。

参考文献:

[1]王秋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引导难点及建议[J].青年记者.2017(6):22-24.

[2]吴涛.传统媒体发力新闻客户端的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09).

[3]王羽.广电移动新闻客户端媒体深度融合重要突破口[J].传媒.2017(08).

[4]杨秀国,高菲.美国社交媒体新闻学教学的个案解读——以美国伊萨卡学院为例[J]. 青年记者.2016(072).

[5]谢征.新闻业务教学中对移动媒体使用技能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7(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以《价格变动的影响》“融合课”为例
公益广告
破次元
阅读理解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