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的关系探析

2017-10-30刘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思潮时期文学

刘蓉

摘 要 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被人们称为“第二次新文化运动”,这场新的运动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对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关系作了简单整理与概括,从这两次运动凸显的主题、对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有没有官方力量介入、以及最后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归纳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意在理清这两次启蒙运动的关系,为我们重新审视启蒙运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80年代 新启蒙思潮 五四运动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最重要的贡献,是彻底的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兴起的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启蒙运动就是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因此,80年代的新启蒙思潮也被称为“第二次新文化运动”。那么80年代的这次新的启蒙运动和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之间有何异同,它们各自的结果和影响又如何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1 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共性

1.1反对封建,崇尚科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也是五四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象征。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陈独秀“敬告青年”要“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这种观点与康德的思想如出一辙,提出要有勇气打破外在的枷锁,以自己的头脑来认识世界。他明确提出当日的中国若“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科学与人权并重,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方向与实质。只有用科学精神、态度审视世界,才能感觉、发现旧制度的不合理,要建立新制度。文革结束后,配合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被新时期的知识分子重新拾起,作为推进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现代化进程的资源。当时看来“文革”和“四人帮”是思想僵化、 文化专制、 封建特权和帝王话语的象征。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承续,始于对文革的批判和反思。《李顺大造屋》、《剪辑错了的故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思“大跃进”以后中国农民的命运,《天云山传奇》、《灵与肉》等反思“反右”扩大化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命运。在对文革为代表的极左时期进行的一系列反思中,知识界地把这段时期的文化系统判定为封建性质,顺理成章地恢复了五四启蒙主义的精神话语。

1.2注重启蒙,彰显人性

五四时期,新派知识分子曾不遗余力地反叛传统,宣传以科学、民主、自由和个体价值为核心的西方现代观念,掀起了一场现代性的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其激进的启蒙色彩而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新启蒙运动,可以说是知识分子面对文革,面对孕育了文革时代的历史的一次集体发言。革命话语督导下的各种泯灭人性,漠视主体的意识形态宣扬与实践于此时不仅得到了彻底的清算,而且还与此相对立建构起了一套以人道主义主体性思想为基础的思想理论框架。就 80年代的文学实践来看,80年代前期的文学实践可以说直接与 80年代初所展开的新启蒙运动相呼应。既有对历史进行反思,对革命话语及其所蕴含的宏大叙事进行清理的尝试,如从7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又有以《啊,人》和《人啊,人》等小說为代表的对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的热情呼喊与强烈关注。而且这种对人的重新发现与对人的前所未有的重视,也标志着文学自身的蜕变与文学对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带有明显的启蒙色彩。80年代后期的寻根文学也反映了在时代价值转型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文学干预现实的努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显示了新时期中国文学自始至终割舍不断的启蒙情结。

1.3经历转折,启蒙衰落

众所周知,中国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话语始于清末危机,特别是以“五四”启蒙运动为主的新文化运动,此前,个人作为具有内在深度的自我处于缺席和地位模糊的状态,个人意志淹没在伦理架构、道德体系、集体荣誉感的角色规范之中。然而很快的,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和富国强民的主观热望使中国的主体建构重心很快由个人转向民族、国家等更大的主体。“立人”的迫切性让位于“立国”,“救亡”压倒了“启蒙”,伴随以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来实现民族国家建立的道路,五四时期启蒙运动走向了衰落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与“五四”启蒙运动一样,最初也是肯定人的主体性。这样的人,超越于家国、阶级和各种自然社会关系,内含着普遍的人性,具有自主的意志和无限的自我创造能力。然而,

这种以高扬主体性为核心内容的“新启蒙”运动却迅速“解体”,个人主体的重要性再次在现代化转型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让位于国家主体,由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意义和集体认同日益重要,个人获取包括政治身份、社会身份、职业身份等较之“主体性”显得更为实用和迫切,而个人主体自由的问题也相应置换为获得合法的平等的身份资格,于是,个人主体的确立再次日渐模糊,趋于消解。

1.4意义深刻,影响广泛

五四时期的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传统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思潮新文化也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逐渐地从愚昧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也日益兴盛。中国人民没有任何时候比五四以后更加向往“民主”和“科学”。 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实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层面的社会变革,更是实现了新时期主体的启蒙和人性的反思。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解放思想成为政治和社会层面“新时期”来临的标志和破除左倾思想的工具,甚至带有“启蒙”的色彩。思想解放在 20 世纪 80年代完成了国家意志与个体诉求的统一,更是在经济制度、政治策略、意识形态、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等多个层面齐头并进、相互影响。endprint

2 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2.1官方意识对其影响不同

官方意识在五四启蒙运动中的影响较弱。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开始的,知识分子是这场启蒙运动的主力,他们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巨大压力,国家复兴与民族觉醒的责任感是他们的思想动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都参与其中,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各种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到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20世纪80年代作为被官方所认可的“新时期”,首先是立足于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变革, 随后才是对于现代启蒙意识和个体意志力量的肯定。思想解放正是以在意识形态层面对文革时期政治话语的调整与反拨的面目而出现的。对改革开放的领导者而言,其思想解放的主要目的和最终旨归是实现政治、 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从国家层面来讲,解放思想是在一定框架中进行的,是宏大的意识形态话。个体的“思想解放”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自身历史存在的合法性价值。正是这种社会与个体主体双重层面的解放,才构成了20世纪 80 年代新时期的历史统一性。

2.2对传统文化和对西学的态度不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整体的否认,并主张全盘西化;二是对无政府主义、乌托邦和世界主义的推崇。 新文化运动中,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从社会、家庭、个人道德规范在内的整个伦理体系都遭到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分子无情嘲讽、解剖和鞭伐,传统思想文化和儒家伦理被看著是阻碍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仿佛“科学”与“民主”是点石成金的炼金术。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分子们仰望“科学”与“民主”,轻率任意糟蹋和摧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急功近利地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用全部的热情投身到没有根基的西方文化中去。

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对待传统文化并没有全盘否定,反而出现了一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寻根文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是一种对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古船》,电影《黄土地》、《红高粱》都是这一时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这些作品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与心理归属,这些思想热潮和寻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逐步演变成为了90年代出现的国学热。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80年代新启蒙时期相较于五四时期则更加理智和谨慎了许多。80年代虽然说出现了一种“西学热”,但这一时期的西学更加注重的是对西方化的观念体系、管理方法的学习。

总之,80年代新启蒙思潮与五四启蒙运动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很多差异性,它们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次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失败了。今天我们讨论启蒙,探讨这两次启蒙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理清这两次启蒙关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启蒙,拾起启蒙未完成的任务,让它在新的时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启蒙还未结束,启蒙正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贺桂梅. 80年代、“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的耦合——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J].当代视野[文学史视野],2009(6):6-18.

[2] 王学典. “80 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开放时代,2009(6):44-58.

[3] 赵歌东. 未完成的“五四”与现代性的冲突——20 世纪末“反思五四”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文学评论,2011(2):70-74.

[4] 张川平. 两次启蒙,一个问题———论启蒙的误区及其超越[J].学术界,2015(5):116-127.

[5] 邵向阳,杨荷泉. 艺术“突围”與文化“暴动”——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和“五四”文化启蒙关系再梳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1-66.

[7]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 1987 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潮时期文学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清代时期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