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节引领的广州气质

2017-10-30黄靖芳

南风窗 2017年20期
关键词:阿依达艺术节歌剧

黄靖芳

九月上旬的广州,夜晚的广州大剧院依然璀璨夺目。经过历时半个月的排练及装台、凝聚了台前幕后四百人的努力所呈现的舞台布景,犹如把人带进了遥远神秘的古埃及,《阿依达》的演出正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年度歌剧的演出盛况为艺术节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从开幕大戏《吝啬鬼》到压轴歌剧《阿依达》,今年的广州艺术节好戏纷呈。活动虽已落幕,但观众仍不断回味。艺术节,已然成为人们认识广州的新名片。

热话阿依达

作为今年艺术节的压轴大戏,同时也是广州大剧院的年度歌剧,《阿依达》的演出可谓是全城热话。

关于《阿依达》最早的故事,来源于埃及的一次考古行动,在一座陵墓里挖出了一对据说是殉情而死的男女遗骨。当时的埃及考古学家马里耶特受到触动,据此写出了动情的《阿依达》故事。

其后埃及總督盛情邀请威尔第作曲,完整版的歌剧在1871年底的开罗首次演出。这两者的结合能产生多大的化学反应?只消看美国乐评人古尔丁的这句话便已足够:“如果把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消减到只剩两位,那么就是威尔第和瓦格纳,而在威尔第的歌剧中,为首的就是《阿依达》。”

自开罗歌剧院的首演过后,各种版本的《阿依达》在世界各地纷纷上演,且魅力丝毫没有消减。

那个时代尽管远去,但是歌剧的魅力正在于:关于人类共通的情愫一直未变,世代相通,并且无惧地域、时间的分隔。

本次在广州上演的泽菲雷里版《阿依达》于2006年首演于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当时还吸引了意、德两国总理等重量级人物,终场时,全场观众起立为剧组鼓掌超过十五分钟。

时隔十一年后,在广州的演出同样受到了观众的礼遇。今年2月,《阿依达》一经公布即受到广泛关注,开票三天内票房突破百万,更是创下了演出还未开始演出门票就已售罄的记录。还有不少外地观众为了一睹这部歌剧的风采,专门买飞机票来到广州。

此次演出中饰演埃及公主的意大利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索拉对于演出效果十分赞扬:“非常高兴中国有这样的剧院做这样最著名的制作。广州大剧院有着很好的声场,让我能更好地演唱。”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感慨,无论是从经典性、原版性还是完整性来说,阿依达都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是一场高度完整的艺术呈现。更重要的是,《阿依达》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表示,从此大家会对广州艺术节有更深的印象,并且习惯性地将观看世界歌剧的期待放在羊城,因为对广州的组织有信心、有期待。

这种信任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多年来,广州大剧院与剧迷之间的充分互动,对歌剧演出市场的一步步完善,都在潜移默化地引领了城市的歌剧文化,越来越多人因为歌剧、因为艺术节记住广州。

市场化和品牌化

今年的广州艺术节最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以戏剧为主题命名,在“立足本土,放眼国际、开放包容”的原则上,涵盖几乎所有的戏剧种类: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等形式都以最高的质量呈现。

更值得探究的是,本届艺术节的组织、策划和演出还隐含这样一个命题:相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歌剧在目前中国仍然是小众的存在,如果在市场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上能够摸索出一条独特、成功的道路,那么对于交响乐、芭蕾舞、粤剧和广东音乐等高雅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现代发展都将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可谓是“功莫大焉”。

在这个维度上而言,广州所进行的的尝试和探讨,非常具有价值。

2010年是广州这座城市歌剧文化的滥觞之时,当时重金购得版权后本地制作的大剧院版《图兰朵》名角云集,制作精良,给每一位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此后每一年,作为国内三大顶级剧院之一的广州大剧院坚持每年制作一部大型全景歌剧的速度,力图向广州观众普及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从《托斯卡》《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门》到去年的《魔笛》以及今年的《阿依达》,大剧院在几年时间内把世界十大歌剧搜罗近半。

作为广州市的艺术高地,广州大剧院对歌剧演出市场的兴盛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广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广东演艺中心剧院、友谊剧院、蓓蕾剧院、黄花岗剧院、中山纪念堂等为主的演艺剧场圈,一流的硬件设施保障了每年超过1千场的演出数量。接下来,这个优秀的剧场圈还会坚持引进优秀剧目,更加活跃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

大环境的氛围不断活跃,让城市的良性互动更加自觉。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歌剧的市场化与品牌化,还需要在公共与市场资源的调动上做出有益、创新的尝试。

这次的艺术节中,共包含有十余场戏剧艺术普及活动,包括与演员面对面交流的戏剧工作坊、特邀名家主讲的公益文艺讲座,以及常设的文化展览活动等。

这样有计划的推广和普及带来最直接的良性影响是,直接带动了歌剧观众群体的培育和扩大。把艺术事业作为公共服务来提供,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之一。

不少业内人士对本次广州艺术节赞许有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艺术节没有拘泥于任何一类院团,一种风格,而是将国内外的经典剧团、剧目都请到羊城来,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广州经验—在文化交流中互相借鉴,创新创造。

这一点,不仅从本届艺术节精彩多样的活动种类得到力证,更具代表性的是,2018年,广州大剧院将推出首部独立制作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这是一部响应文化部“一带一路”国家基金项目号召的创作,届时将成为广州文化生活的一件年度盛事,为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

在探索市场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上,广州大剧院功不可没。近年来,其正为我们展示着一条从单纯引进,到联合制作,再到自主创作的发展之路。这座具有前瞻性的大剧院正以全球化的眼光整合世界优秀的表演艺术资源,将舞台开放给全世界卓越的歌剧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短短七年间,其歌剧制作水平已经得到快速的提升,成功打造出中国歌剧的“广州品牌”。

新的文化气象

悄然间,艺术节在改变着广州的生态。最明显的表现,是市民的观戏习惯。

艺术节的发展见证了民间对戏剧热情的不断增长,广州艺术节自创办以来,先后经历了组织观众、公开派票、网络取票以及半市场化运作等4个阶段,这个过程中已经逐步培养了市民的艺术欣赏兴趣,门票从刚开始的“無人问津”演变成现在的“一票难求”,在盛夏的夜晚观剧赏剧,为之沉醉甚至疯狂,已经是不少广州人的文化习惯。

承办本届艺术节的广州大剧院常务副总经理张利从数据上给出了支撑,今年艺术节中各类活动的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均超过9成。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邓韵在七年前成立了华南地区第首个专业歌剧表演团体—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在本次艺术节中剧团负责八月份的周末讲座活动举办,邓韵很欣喜地看到广州观众越来越懂歌剧,“经常看到有观众听得不愿意走,讲完了,谢幕还不走,好有意思。”

过去的五月,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刚刚在广州落幕,这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参与活动全程筹办的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为广州观众所深深感动:“原以为语言的不同会让活动很难受欢迎,没想到日场和夜场都有很高的满座率,有几场几乎是爆满的,让我觉得很心里很温暖。”

这样的文化气象并非偶然,繁盛的艺术演出市场给予了广州丰润的滋养,极大地熏陶了市民的艺术素养。未来,广州还希望继续发力,成为国际的戏剧之都。而这样的未来并不远。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外,艺术节中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都体现了广州开阔的胸襟,以至于站在了广州,就能了解全国,放眼世界。

更难能可贵的是,艺术节所体现的广州这座城市的“前瞻性”。在对于舞台和观众接班人的培养力度上,崔伟认为,广州在这方面有“先见之明”。

艺术节中开启的“青年戏剧培养计划”给予了青年人极大发挥的平台,计划中包括“青年戏剧嘉年华”等一系列让大学生进行原创戏剧展演的活动,让新一代戏剧力量有充分生长的土壤和机遇。

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作为全国首个文化创意人才培养、IP培育的演艺项目孵化基地,也向有志青年打开了实现梦想的大门,在展演中表现突出的剧目或团队可获得优先入驻孵化器的机会。

对于新生戏剧的足够支持和吸纳,将是未来广州乃至全国艺术市场健康、茁壮发展的重要保障。

艺术节已然落下帷幕,但关于艺术与城市、与市民的互动、探索从未停止,广州这座城,会以愈加繁盛的软实力为人所知。多年艺术节的举办累积出的经验与气质,将会为戏剧之都的创建提供宝贵的机遇与土壤,未来的广州,更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阿依达艺术节歌剧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造型迷人,音质表现同样让人过耳难忘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Aida(阿依达)Ⅱ音箱
走进歌剧厅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2017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