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信

2017-10-30

南风窗 2017年20期
关键词:想象性学前班郭敬明

从学前班吃到现在,吃了大概有15年的炸土豆。那时候,炸土豆才五毛钱一份。婆婆常常买来奖励我按时回家,不在路上贪玩。今天,炸土豆已经是五块钱一份了。中国那么多菜式,我最擅长而且最喜欢吃的却是炸土豆,一定得把土豆切得很小块才入味,这样能炸出脆皮。婆婆喜欢放葱,妈妈喜欢放醋,我喜欢放糖。感觉自己是土豆养大的,怎么也吃不厌。

—Lucinda(读第19期《中产美食主义》)

中大旁边的“小古堂”和另外一家旧书店挺好的,可惜不在了。“博尔赫斯”还在,像一个老朋友。“孔夫子旧书网”最好,只是不能去“逛”。感谢作者,让我发现了“浩天”,又一个充满惊喜的地方。满怀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相遇。

—正凯(读第19期《独立书店,寻找“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宽容”》)

生活在皮村里的我们的同龄人每天都经历着从别人眼中的“天堂”到“地狱的”转变,顽强地生活,读来感觉莫名的心疼与可怕。自己不由自主会回避这个事实:如果我去北京等大城市,也是这样的生存状态,没有丝毫的归属感,每天生活在热闹中却又无比孤独,每天看着偌大的城市产生深刻的无力感……这也可能是自己一直不愿意去大城市的原因吧,那样的生存太过辛苦。

—简佳(读第19期《皮村,北京的另一面》)

文章举的例子里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期待文末有另一番風味的总结陈词。对最终观点,个人不敢苟同,现在有思想的人很多,讲究个人主义的很多,婚姻里所谓的磨合、 妥协、包容润滑剂,是建立在三观相近的基础上,往往一言不合的,最终走向离婚。中产单身女青年一个人过都很充实,找到对的人是锦上添花,何苦将就活受罪。其实“爱的感觉”,更大一部分是寻三观相近的、思想层次相近的。

—星*夜(读第19期《“爱的感觉”,看上去很美》)

电影《小时代》里,郭敬明以物质主义地堆砌奢侈品,用时装表演走秀,穿着华丽礼服的一般人可以和身份地位悬殊的富人打成一片,假想地类比阶层上升。而《小时代4》,在看似愈来愈好的以后到来之前,画面戛然而止。隐去了大火烧毁的疮痍,郭敬明向平庸的女孩,依然允诺她们过着“天堂”般生活的幻象,用以退缩停留、逃避现实。这期间,角色/作家与观众/读者,已然经历了从青春年少至进入社会的过程,可影片还是没能提供继续“做梦”的想象性解决方法。

—Vanessa(读第18期《谁在抛弃郭敬明?》)

猜你喜欢

想象性学前班郭敬明
学前班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浅析VR技术在初中物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构筑科技的“道”梦空间
吉亚诺利电影:一种想象性的寓言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名人读《意林》
取缔学前班,利耶?弊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