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创业中,遇见一个不曾想象的自己

2017-10-30曹旧

南风窗 2017年20期
关键词:李强同学

曹旧

《在路上》,央视创业类节目《赢在中国》里被马云、柳传志等一众大佬们唱响的歌曲,现在俨然已成为广大创业者的心灵之歌。李强对这首歌尤为钟爱,不管是去公司还是见客户,都会开大车内音响单曲循环。而每次听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这句歌词,他都会感到握着方向盘的手心一热,仿佛汽车发动机和他的心脏都开始了心有灵犀的悸动。

偶然开始的创业

在创业前,李强的生活可谓是顺风顺水。

小学时品学兼优,每年都是班长。初中喜欢物理和数学,成绩从没有跌出年级前三。高中时,学习上的天赋轻松兑现——拿到了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并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因为专业不喜欢,李强放弃了保送安排,照常参加高考,最后顺利考入北大计算机系并实现保研。

北大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百度的李彦宏,新东方的俞敏洪,美丽说的徐易容均是师出北大。在李强班上,除了少数几个立志考研的同学整天泡图书馆外,其它的同学,课外不是在做兼职,就是在接项目,还有几个人陆续开起了自己的科技公司。

李强对这些不感兴趣,比起赚钱,他更偏好技术。大四那年,他对传感器非常感兴趣,就买了一堆回来研究,做了一堆小玩意,像开门关门能放音乐的小音箱,能判断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超标的报警器,能在饮水机的水烧开后自动发短信的小助手。尽管这一个个小发明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但李强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就到了2011年,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年了。

李强创业之路开始得很偶然。

有一次,研究生同学找到李强,说家乡的农业基地想找人做一个大棚自动化的装置,能在手机上远程遥控拉关大棚,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自动喷药等。这些需求很有挑战性,李强二话没说就干起来,因为寝室太小放不开手,他甚至在学校外面租了个房间。

没日没夜地干了十几天,终于把装置模型做了出来。同学看得目瞪口呆,在当地,政府请了好几个科技公司花了几个月都没能搞定。

“咱们成立个公司吧,你做技术,我来管理和销售,批量化生产,赚大钱。”同学跟李强描绘了未来公司发展的宏伟场景,费了好大劲把李强这个愣木头说动了。

就这样,靠这个农业项目,公司赚了第一桶金50万,每人分了25万,李强看着帐户上的一大串数字,他有点手足无措,这么多钱该怎么花呢。

干脆买辆车吧,李强一直对科技产品情有独钟,小时候家里的玩具总是被他拆了又拆,而汽车,是李强心中颇有科技感的产品,上万个零件协同工作,把汽油变成能量,能跑出猎豹都难以企及的速度。

理工男低调严谨的审美,加上科技控的属性,让李强在选车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去斟酌。这年,恰逢迈腾B7L上市,令李强一见倾心。“外表低调,不呆板,做工扎实,科技装备最全,自己开很顺手,去见客户也完全够档次,选它没差了。”

其实这一天好像也没那么糟

2012年夏天,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同学抛给李强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他要去国外读博,从公司退出。

李强一下懵了,公司还跟政府有合同,农业基地的大棚还需要技术支持,公司还有几个员工,还有几个项目正在谈,现在老板突然没了。公司是继续开下去还是解散,李强一时没了主意。

最烦躁的时候,李强大半夜里开着车在城市里无目的的瞎逛,他打开广播,仿佛命中注定般,他听到了那首在后来无数次让他在逆境中奋起的歌—《在路上》。

“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

不知是听者有心,还是车内的丹拿音响将这首歌传递得太动情,李强听完后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要从一名技术人员变成一名创业者,把公司继续开下去,而且要做好做大。

像当年废寝忘食研究技术一样,李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做公司,学讲话,学管理,学财务,李强把跟开公司有关的书都看了个遍。

这段时间也成了李强最忙碌的时候,他经常晚上搞研究到两三点,而早上还要在六点爬起来开车去见客户,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白天实在困得受不了,就在等客户的空档期,在车里打个小盹。好在迈腾车内空间宽敞,让他在短暂的休息时,也能得到舒适的空间照顾,“打盹半小时,精神一下午”。

很多人在开车到家之后,总爱在车里多坐一会儿,享受这只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在创业路上独自打拼的李强,尤其喜欢这样的时刻。停入车位,拉起手刹,李强轻触屏幕,交响乐从丹拿音响里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李强感受着音乐的包裹,紧绷的神经得到极大的舒缓。

下车、锁闭车门,明亮的车灯,照亮着李强前方的路,在他转身进入楼道之后方才熄灭。每当这个时候,李强的心里总会变得平静,他告诉自己,其实这一天好像也没那么糟。

因为自己的努力,在同伴出走的这年,公司反而谈成了好几笔大业务,收入翻了几倍,李强很感谢在那个时候勇于坚持的自己,和那辆默默无闻陪伴在身边的迈腾。

“我不后悔走上这条路”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如今,80、90后已成为创业的主力军,在创业浪潮中崭露头角,像李强这样的成功创业者不断涌现。创业创新,不再只是一种职业选择,而是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和生活方式。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消息,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已经达到3%,超过发达国家1.6%的水平近一倍。单看百分比是令人无感的,转化成实际的数据,才能让人有更具象的认知。以2016年为例,我国大学毕业人数为765万,乘以3%,就是将近23万人,如果再算上社会创业人士,这将是一个极为可观的群体。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该如何去感知?抛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类宏大的叙事语汇,以贴近的姿态,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许能扫描出不一样的、非标签化的创业群体图像。而李强的故事,正是这个群体的一个鲜活切片。

“你问我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还会不会走上创业这条路?恐怕不会。”经过几年的创业磨练,现在的李强笑着说道,“我创业原本就是误打误撞,如果没有同学的撺掇,我现在应该在某家公司专心地做着技术开发一类的工作吧。但我不后悔走上这条路,它令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从来不曾想象的自己。就跟我当初买车一样,一眼相中了迈腾,到现在也没后悔过,这不,去年新迈腾上市,我毫不犹豫又选择了它。”

对于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李强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方向肯定是不会变的,专注才能走得更远。何况,我现在还算是刚上路吧。”李强坚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农业将有不可想象的巨大发展空间。要想提升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過往几千年来以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恐怕是行不通了,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应用一定是绕不开的,而这,正是李强和他的公司可以发挥用武之地的领域。

“我现在做的事情,用一个时髦的词儿来形容,就是给农业生产赋能,就像开我那辆迈腾一样,轻轻踩一下油门,强劲的动能会从发动机喷薄而出,驱使车子高速向前,不可阻挡。”说这话的时候,李强显得自信而笃定。

猜你喜欢

李强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连环计
反间计
指桑骂槐
同学
同学情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