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2017-10-26利洁雄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腮腺导管肿瘤

利洁雄

【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01

腮腺肿瘤位于外耳道下方,由于腮腺组织所含的脂肪较为风雨,且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对比,腮腺区可发生多种肿瘤,腮腺肿瘤在颌面部的发病率较高。据调查研究显示,腮腺肿瘤中的良性肿瘤约占2/3,80%的腮腺肿瘤发生于腮腺浅叶,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30-50岁的中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1-2]。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否结扎腮腺导管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次研究以8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導管与并发涎腺瘘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择期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的8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1组和2组,43例/组。1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区间为22~78岁,平均年龄为(55.25±2.56)岁;腺淋巴瘤30例,多形性腺瘤12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2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区间为23~79岁,平均年龄为(55.74±2.78)岁;腺淋巴瘤29例,多形性腺瘤1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上述各项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如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腮腺区CT扫描,确定肿物的大小、部位以及周围组织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麻醉,麻醉后做S形手术切口,沿耳屏前做纵行手术切口,绕过耳垂,向下方延伸到下颌角的下缘2cm处位置后,转向前方,根据肿物的大小,适当将手术切口延伸。分别切开皮肤组织和皮下肌肉层,直到腮腺咬肌筋膜的浅面组织,将组织瓣掀起,将面部神经的主干充分显露出来,再对面部神经主干和分支进行逐步分离,切开腮腺浅叶后,不对腮腺导管进行结扎处理。

2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如下:手术方法同于1组,切除腮腺浅叶,完成腮腺主导管的结扎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涎腺瘘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分别采用(±s)、(%)表示计量型指标和计数型指标,两种类型指标间的差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组中,术后发生涎腺瘘2例,发生率为4.65%;2组中,术后发生涎腺瘘18例,发生率为41.8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65,P<0.05)。

3 讨论

腮腺良性肿瘤是口腔颌面部疾病中较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联合腮腺导管结扎的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手术切除残存腮腺深叶组织分泌唾液流入口腔内,有可能通过细小的分支导管流入到创面组织中,造成患者术后出现明显的局部肿胀感和疼痛感,且提高了术后并发不涎腺瘘的可能性,患者需要进行再次加压包扎,虽然再次加压包扎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但加压时间过长或患者手术局部区域的不适感时间较长,会影响其术后恢复。并且,一侧腮腺组织如果完全萎缩,患者面部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影响面部美观[3-4]。可见,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结扎腮腺导管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同时还对其面部的美观程度造成严重,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进行腮腺导管的结扎,则术后残留腮腺深叶组织的分泌物可正常进入到口腔组织中,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参与腮腺组织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可避免因一侧腮腺组织切除造成患者的颌面部出现凹陷的情况。这样一来,患者的病程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身心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给予腮腺导管不结扎处理的1组患者在术后涎腺瘘发生率上明显低于给予腮腺导管结扎处理的2组患者。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5],从此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在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选择不结扎腮腺导管可将术后并发涎腺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承受的痛苦。本次研究结果体现出常规意义上的手术处理,但在临床上仍然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患者的肿瘤病灶和腮腺导管之间连接密切甚至肿瘤和腮腺导管已经粘连,针对此种情况,为降低术后复发率,建议要将相关导管部分切除,并进行结扎处理,甚至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将该区域的腮腺深叶组织切除,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以尊重传统、科学的治疗方法为前提,临床上更加倾向于不进行腮腺导管结扎,可降低术后涎腺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患侧残余腮腺组织的分泌功能,同时也可提高患者的面部美观度,因此,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谢丛良,周顺华,刘建明,等.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75-77.

胡春梅,何刚,李彬,等.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38例腮腺良性肿瘤临床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12-714.

缪爱林,秦涛,徐普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与传统手术的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15,13(15):2117-2118.

邝晓岚.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10):1722-1724.

赵曙毅,姚丹勉,李创伟,等.包膜外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0):1349-1350.endprint

猜你喜欢

腮腺导管肿瘤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临床疗效观察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飞机高压导管布置探讨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施乐扣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的效果观察
多嚼口香糖和吃瓜子易患腮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