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田园美

2017-10-25伍文丹

西部论丛 2017年5期
关键词:陶渊明境界美学

伍文丹

陶渊明存诗仅一百多首,而他对中国诗史,对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却大的令人难以置信。套用一句话来说,真是说不完的陶渊明。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派”平淡自然之美的抒情风格,开拓了诗歌创作新领域--田园诗。给人营造宁静和平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境界,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美的感受正在这种无尽的向往韵味之中。而这种平淡之美的原因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这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将自己和观赏对象融为一体。其诗读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享受。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大部分读运用了随机的审美创造方式。

〈〈饮酒〉〉其五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有名的诗句。好的诗句应该是从生活中、从大自然的变幻中直接捕捉诗思,这当然也就包含有随机性的意思,这种随机的审美方式,当然不能说是唯一的方式,也不能将随机视为审美创造的本质特征,但它确实使审美创造至于妙处。诗人的人生态度随便而适,不喜不惧,决不刻意的追求什么,也不躲避什么,而是坦然受之,诗人用这种委运乘化的人生态度进行审美观察,写作诗歌便有了境与意会,偶然得之的随机审美创造方式。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的最后几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形象的说明了随机审美的创造方式。乐天命、盛大话。随顺自然,徜徉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随感而赋诗,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没有矫情没有勉强。

又如〈〈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做戏,官常酣酢,定是很难受。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明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便向他打开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可以概括的表现诗人的整个心态。鱼跃于渊泽,鸟翔于林莽。本是自由自在的,诗人把仕途生活视为困于囚笼,而自己本是自然中人,现在归耕,乃是回归于本然状态。这种回归意识,在陶诗中处处泛溢而出,与此相反,作者以纯熟的笔法,高度的热情描绘了田园风光:从近处看,有八九间草房,周围是十余亩土地,房前屋后栽种着几株“榆柳”“桃李”这一点染,素淡的环境顿然呈现出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从远处看,那村落迷蒙,炊烟袅袅,蓦然传来“狗吠”“鸡鸣”的清晰声音远近互衬,动静结合,创造了清新幽静的艺术境界。全诗看来,毫无造作,读来清新明了,缘于作者随景而作,随感而发。随机的审美创作方式在陶诗中被点染的淋漓尽致。

陶渊明对于自然山水,有一种审美的投入感。在诗人眼中,心中,大自然的万物都是宇宙本体的体现与荷载。诗人以整个身心投入自然山水。与之融为一体,创造出情味极浓的成功冲淡之美。陶诗随机的审美创作方式。使他诗创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体裁。陶渊明是魏晋独具风流的人物,不仅是诗,在他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出以自然为最高境界的处世哲学。陶渊明诗文中所描写的田园之乐正是现代所提倡的“生态中心主义”的典型文本。陶渊明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为“顺应自然”、“诗意栖居”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在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安顿,这是陶渊明带给我们的生存智慧,同时也是我们为这个时代的生态危机所寻得的一方心灵的栖息处。 本文拟对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集中的考察。首先,主要是追溯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周易》、孔子、老庄等对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哲学思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从文本入手,深入研究陶渊明诗文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最后,掘发陶渊明生态美学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为当下我们寻求生态文明,追求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献:

[1]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郭兴良.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4] 王凯.自然的神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陶渊明境界美学
印花派对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纯白美学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