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码转换在日常对话中的动因分析

2017-10-25沈仲璇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动因对话

【摘要】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引起了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注意和评判。语码转换的不同使用往往出于发言者不同的动机因素。本文通过例举日常对话来对使用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影响使用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关键词】语码转换 对话 动因

一、国内外语码转换研究概述

1.国外的研究概述。国外语码转换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源于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的关注。文莱奇和豪根的著作意义重大,将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划入语言学研究领域,奠定了语言接触理论的框架。豪根首创“语码转换”术语,指双语者在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引进另一种语言并且交替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情形。同一时期,文莱奇对双语现象分别从心理语言学,句法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视角展开多维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双语环境下的语码转换。60年代语码转换较有代表性的任务是哈索摩,他在美国开展了瑞典语和英语的双语接触研究,对语码转换研究颇有建树。哈索摩根据音位变化将语码转换分为完全转换与不完全转换,但却因难以触及句法结构和深层的驱动机制,在理论解释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0年间,语码转换研究进入多元化时代,学者们视野更为广泛。影响较大的语言学家有费什曼,甘柏兹,桑可夫,普拉特,帕普拉克等。他们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角度研究语码转换现象。值得一提的学者是帕普拉克,她首先提出语言接触理论,其核心就是语码转换理论。帕普拉克对语码转换定义和类型的划分,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对语言学界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的语码转换开始向系统、纵深发展,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等层面都有大量成果涌现,这些理论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是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2.国内的研究概述。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零星出现,从90年代中期到末期,语码转换研究开始发展,21世纪初达到高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语码转换的研究只有零星的论文出现,相关论文仅20余篇,主要对西方語码转换理论引介和评论,该时期的研究范式也更多的局限于社会语言学学科,此现象可能是与翻译引介工作尚未完全开展有关。90年代中期到末期,语码转换的论文总数虽然未见增长,但是在研究范式上有了显著变化,特点是:社会语言学一枝独秀,其它学科相继萌芽,选材变得广泛,实践性成果增多,但选取的分析案例不具备普遍性,研究视野欠开阔,各个学科仍各自为阵,跨学科研究不多。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使信息交流加速,知识更新更快,因此,这个时期语码转换研究呈现新特点:理论引介加快,研究视野宽泛,多学科齐头并进,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是相关论述明显增多,不少论文都以语码转换为研究内容,从多角度揭示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心理机制、句法特点、语用功能等。这一时期很多论文都把研究视野放在了校园和课堂领域,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跨学科研究。虽然论文数量明显增加,但缺乏创新性,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理论单薄和疏于实践,缺乏新意等是不足之处。

二、术语定义

人们在会话过程中为实现交际目的,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是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码转换指双语或多语社会中语言的选择和应用,通过相关社会变量考察语码转换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心理,关注语言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涉及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社会规约等方面,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预期性,是一种典型的宏观研究。狭义的语码转换指一个群体或个人的语言选择和应用,强调以一个语言交际过程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随机性和习惯性,是一种微观的研究,讨论转换的动因、方式、过程、功能等。本文的研究主要限定在狭义的语码转换方面。

三、语码转换的动因

通过学习认知语言学我们理解到,语言的背后一定是心理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我们称之为动机。因为语码转换过程包含了非本族语的应用,所以这个过程必定是发言者有目的的选择语言的过程,发言者基于自己对语境的分析和对语言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要求,有选择的使用了语码转换这一对话交际方式。下面,作者就对发生语码转换现象的主要几种动因进行集中例举分析。

1.表示亲和。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请求别人办事或者委婉拒绝别人的时候,比如:

A:Honey,能不能陪我去逛个街啊,我想去买个很cute的包包;

B:My God,真的假的,这么热的天,我可陪不了你,sorry啦Honey.

在这段对话中,A是发出请求的一方,语气偏向于讨好,而B虽是拒绝的一方,可态度也不愿太强硬,所以最后也加入了亲昵的话语。

还有一种情况是受到角色的影响,比如下面的对话:

A:Bonjour,Pierre,My name is Echo.

B:Bonjour,Echo,nice to meet you.

这段对话中,展现的是英法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而这个事例也真实的发生在笔者身上。对话背景是笔者担当口译员期间,第一次见到外教教员时说的话,由于外教是法国人,虽然用英语授课,但是为了拉近与外教的距离,更快的增强亲密感,笔者决定用法语来打招呼。

2.减少尴尬。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日常学习和接触英语的机会也较多,在对话中汉英转换常常是下意识习惯性的,但有一种情况却是个人有意识的进行语码的转换,这就是在对话中想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尴尬。笔者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对话中尽量避免无谓的中英夹杂现象,但在与朋友或者男朋友吵架时,常常会用到语码转换的情况。比如下面的例子:

男朋友:我觉得自己做的没有问题啊

女朋友:You really think so?huh?你到底懂不懂啊?!All I need is your patience and care.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错,I think wed better break up.endprint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多数人在说出他们觉得有些冷漠无情的话时,都偏向于使用第二种语言,似乎这样可以减少尴尬感,这或许也是今后可以研究的一个方向。

3.个人炫耀。这个动机似乎是最为常见的,也是越来越引起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英语本身作为第二语言的存在,带有一定的神秘性,掌握外语水平的层次不齐也带动了这一动机的发生,曾经在某卫视的一档节目中,评委中英文夹杂的点评方式就引起了社会大众的讨论和不满,下面是该评委说话的一段截取:

“我觉得从专业买手的角度……比如说桙钉啊,亮片啊,或者是绑带 bandage还有蕾丝,这些其实是glam rock 然后加上bling的感觉……有一些jacket 比如oversize的...denim的jacket 是可以off duty 的model 就是在runway上面 都可以去shift的,这种mix and match 是非常elegant sexy 的knit 的一个dress,然后比较leather,比较soft的配合,如果有cool girl,有taste的女孩……”

可以看到,整段对话出现了大量的中英文夹杂现象,虽然有些词是专业术语,但多数的词都有对应的中文表达,这样大规模的运用语码转换,难免有炫耀之嫌,这也是该画面一经播出便引发大规模讨论的原因。语码转换并非不能运用于 对话当中,但若单纯只是为了炫耀,则有哗众取宠之嫌,应该避免。

4.表示强调。有时在对话中,说话人为了表示强调,往往在汉语后加上表示相同意思的英语,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的人的对话中,例如:

1)我刚刚真的太尴尬了,very embarrassing.

2)他这个人真的是好无趣的,so boring.

3)你竟然能说出这种冷血无情的话,unbelievable!

4)这个小猫好可爱的,so cute!

5)你穿这个衣服好衬你的身材的,very sexy!

5.习惯用法。有些英语用法结构短小,句型也较固定,人们特别是学生们已经彼此习惯了这种表达而不觉得别扭,反而省时省力,例如:“Are you ok?” “ Whats wrong?” “How are you” “long time no see” “relax,no problem”等,这种情况的使用不同于在社会上以夹杂英文来突出地位和个性的用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适应日常生活需要的交际功能,多出现于大学生的对话交际间。

6.专业用语。有些用法和语码转换是习惯性的用法或在汉语中无法找到100%对应的中文,所以采取英文的说法,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外企中,即我们俗称的白领式英语。例如:

1)Amy,这个case你可以follow 一下吗?下班前把Schedule 写好拿给我。

2)Hey,你们这个team的presentation 都准备了吗?

3)明天晚上之前我看不到你们的计划书就fire掉你们整个team.

4)这个材料拿给我之前你可以先verify一下吗,我的schedule很满的,没时间一点一点check啦。

还有一些英语词语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人们接受的用法,比如:LA, LV, IP, APP等等,这些词语在对话中常常可以直接应用而不用寻找对应的中文表达。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除了最后一种动因是跟外界场合有关之外,前面的五种动因都与说话者内心情感有关,正如认知语言学所讲,语言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外化的表现方式,语言跟思想密不可分。

四、影响动因选择的因素

虽然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的动因这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六点动因的需要,笔者利用五一假期时间,在本地最大的购物中心随机发放了150份问卷调查,收回来15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问卷设计了以下六种导致可能使用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调查对象分别以:①从来不会;②很少;③一般;④较经常;⑤经常等五个问题等级回答(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所得动因的选择情况如下图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 动因选择情况频率表

得分 表示亲和 减少尴尬 个人炫耀 表示强调 习惯用法 专业用语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1.00 15 10 5 3.4 30 20 22 14.7 2 1.4 3 2

2.00 45 30 32 21.4 92 61.4 33 22 11 7.3 6 4

3.00 55 36.5 83 55.3 15 10 67 44.7 27 18 4 2.7

4.00 25 13.5 28 18.7 10 6.6 14 9.3 50 33.4 35 23.3

5.00 10 10 2 1.4 3 2 14 9.3 60 39.9 102 68

合计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表二 动因统计情况

语码转换的动因 N 均值

表示亲和 150 2.8000

减少尴尬 150 2.9333

个人炫耀 150 2.0933

表示强调 150 2.7666

习惯用法 150 4.0333

专业用语 150 4.5133

我们从表一可以看到,选择”4分~5分”的区间里,最高的两个动因是:“专业用语”和“习惯用法”;而在“1分~2分”的区间里,得票率最高的是:“个人炫耀”和“表示强调”。而从表二的均值我们可以看到,“专业术语”得分最高,“习惯用法”次之,两者都得分超过了4分;其后的“减少尴尬”,“表示亲和”和“表示强调”得分差距之间不大,“个人炫耀”排在了最末位。

五、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运用语码转换来进行炫耀的这一动机的存在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并不占据动因的首位,人们选择在对话中进行语码转换的首要原因还是因为专业用语或者场合的需要,或用一些潜移默化已被我们接受了的习惯用法。随着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人们二语水平的能力也越来愈高,能熟练运用二语进行对话的人也越来越多,语言无处不在,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往往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剖析语言的用法,探索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让语言更好的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Appel R,Muysken.1987.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 London:Edward Arnold.

[2]Haugen E.1953.The Norwegian language in American[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Haugen E I.1956.Bilingualism in the Americas:a bibliography and research guide[M]Alabam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4]何丽.语码转换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5]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蒋金运.关联理论与语码转换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7).

[7]卢岱文.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王得杏.语码转换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9]赵蓉晖.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沈仲璇(199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学术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动因对话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探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