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卑西迁陇原踪迹考
——以“麦田、麦田山、麦田水、麦田城”为例

2017-10-24黄兆宏

关键词:水泉靖远县晋书

黄兆宏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鲜卑西迁陇原踪迹考
——以“麦田、麦田山、麦田水、麦田城”为例

黄兆宏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麦田”源于鲜卑麦田部落;“麦田山”并非指某一座山,而是指今平川境内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由许多山脉构成的“弧形”山系;“麦田水”是指经过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水头社和陡城村的沙河;“麦田城”当为“柳州城”。

鲜卑;魏晋十六国;麦田;麦田山;麦田水;麦田城

笔者在阅读魏晋十六国时期文献时,发现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即“麦田”“麦田山”“麦田水”和“麦田城”,仔细分析和思考,发现这一组概念与出自鲜卑族建立的南凉、西秦政权有着密切关系。但就其方位、所指,学术界探讨较少,笔者不揣浅陋,试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同行。

一、麦田与麦田山

“麦田”,应出自鲜卑麦田部。据《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记载,晋安帝义熙六年(410),“(沮渠)蒙逊进围姑臧,百姓惩东苑之戮,悉皆惊散。疊掘、麦田、车盖诸部尽降于蒙逊。傉檀遣使请和,蒙逊许之,乃遣司隶校尉敬归及子他为质”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53页。。

“疊掘”,文献明确记载为鲜卑。“疊”也写作“叠”,与“折”一音之转,文献中“叠掘”也写作“折掘”,《晋书·乞伏乾归载记》记载:“鲜卑疊掘河内率户五千,自魏降乾归。”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2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 3119页。《晋书·郭黁传》记载:“鲜卑折掘送马于(赵)凝(前凉西平太守),凝怒其非骏,幽之内厩,鲜卑惧而夜遁。”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97页。《晋书·秃发乌孤载记》记载,乌孤曾“讨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2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42页。

“车盖”,也出自于鲜卑。《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记载,秃发傉檀“遣其左将军枯木、附马都尉胡康伐沮渠蒙逊,掠临松人千余户而还。蒙逊大怒,率骑五千至于显美方亭,破车盖鲜卑而还”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2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52页。。

“麦田”,文献虽未明确记载为鲜卑,但与“疊掘”“车盖”并列出现,并以“诸部”相称,可见“麦田”为鲜卑无疑。

“麦田山”之名见于《水经注》,其后亦见于《资治通鉴》胡注中。据《水经注》卷2《河水二》记载:“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②〔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6页。

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所置,属凉州刺史部,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辖县二十一,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市)。东汉因之,郡治为临泾(甘肃镇原县东南),永初五年(111)三月,由于羌族攻入安定郡内,郡治徙美阳(陕西扶风县境)。永建四年(129)九月,还治旧地。永和六年(141)十月,复徙扶风。三国曹魏属雍州,治临泾县。西晋属雍州,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十六国时期,安定郡先后属前赵(304—329)、后赵(319—350)、前秦(351—394)的雍州;后秦(384—417)、西秦(385—431)的秦州;大夏(407—431)的凉州。北朝时期,安定郡先后属北魏(386—534)、西魏(535—557)、北周的泾州(今平凉市泾川境内)。

“麦田山”从《水经注》记载的方位及距离来看,当在今白银市平川区境内。据《魏书·秃发乌孤传》记载:“鲜卑秃发乌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③〔北齐〕魏收:《魏书》卷99,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0页。《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有相同记载,第3141页。南凉最盛时期的疆域是在秃发傉檀统治时期(402—414),领有凉州五郡(武威、武兴、番和、西郡、昌松)、岭南五郡(乐都、西平、浇河、湟河、广武)及晋兴、三河十二郡,即今天的甘肃兰州以西,永昌西水泉子之东,北抵腾格里沙漠,南至青海以南同仁一带,东南到青海循化,西南到青海湖东北④周伟洲:《南凉与西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8页。。南凉的东界是“麦田与牵屯”。“牵屯”即牵屯山,也作牵条山,“今六盘山北段及香山之统称”⑤鲁人勇、吴忠礼、徐庄编著《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页。。“麦田”应为“麦田山”。

“麦田山”为文献中所记载的“麦田无孤山”或“麦田元孤山”。《晋书》《册府元龟》《文献通考》《十六国疆域志》等文献写作“麦田无孤山”;汤求《十六国春秋辑补》时写作“麦田无孤山”,时写作“麦田元孤山”,持两写;而北魏崔鸿撰《十六国春秋·西秦录·乞伏国仁条》则为“麦田元孤山”。对此,我们认为“麦田元孤山”较为确切,其一,崔鸿所生活的时代距“麦田山”出现的时间最近,其记载基本可信;其二,崔鸿在北魏孝明帝时,以司徒长史兼任史职,修起居注,是一位颇具史识的史学家,其志向远大,且有独到的见解。“鸿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见晋魏前史皆成一家,无所措意。以刘渊、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连屈孑、张轨、李雄、吕光、乞伏国仁、秃发乌孤、李暠、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因其旧记,时有增损褒贬焉。”⑥〔北齐〕魏收:《魏书》卷67《崔光传》,第1502页。

关于“麦田元孤山”,应该写为“麦田元弧山”更为确切。“元”通“圆”,“孤”应为讹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地图集·靖远县地形图》⑦甘肃省地图集编纂办公室编制,1977年版,第25页。和实地考察,在平川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由水泉尖山、喀拉山⑧靖远县人民政府编《靖远县地名资料汇编·水泉公社地名图》,1982年,第75页。、碑南山(亦称青山)⑨靖远县人民政府编《靖远县地名资料汇编·东升公社地名图》,1982年,第137页。、北掌山、黄家屲山、屈吴山构成了“弧形”形状,这条“弧形”向西到黄河之间则为旱平川及沿河地区。旱平川“南北长四十里,东西长百里”⑩〔清〕陈之骥编次,清道光十三年刊本,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本《靖远县志》,台北印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本,第112页。,如图1所示 :⑪⑪此图根据星球地图出版社编制《甘肃省地图册》(2014年修订第2版第34-35页)和甘肃省地图集编纂办公室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地图集》(1977年版第25页图)绘制。

据上可知,“麦田山”并非指某一座山,而是由许多山构成的“弧形”山系,这条山系今平川区与靖远县北八乡(即从西向东的石门乡、双龙乡、兴隆乡、永新乡、北滩乡、东升乡、五合乡和靖安乡)的分水岭和分界线,发源于这条山系的沙河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的有七里沙河(在靖远县城东北方向,因距县城七里,故称)、杨梢沙河、东湾沙河、红柳沙河、滋泥水沙河、牙沟水沙河、水头陡城沙河及水泉沙河,这条“弧形”山系到黄河之间曾是鲜卑麦田部生活过的地方。

麦田部何时在这一带生活,据《十六国春秋·西秦录·乞伏国仁条》记载:“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其先自漠北南出太阴山。五世有祐邻者,晋太始(应为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266—274)初,率户五万,迁居高平川。邻卒,子结权立,迁于牵屯。结权卒,子利那立。利那卒,弟祁埿立。祁埿卒,利那子术延立,迁于苑川。述延卒,祁埿子傉太(也写作大)寒立。石勒之灭刘曜也。惧而迁于麦田元孤山。”①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丛书集成新编》,1986年,第114册,第24页。

图1 平川地形示意图

后赵石勒灭前赵刘曜是在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三年(328),次年,石勒遣石虎(季龙)等从长安西攻刘曜子熙等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克之,又进攻集木且羌于河西,“俘获数万,秦陇悉平。凉州牧张骏大惧,遣使称藩,贡方物于勒。徙氐羌十五万落于司、冀州”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0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 2745页。。因后赵势力的发展,乞伏首领傉太(也作“大”)寒受到威胁,故帅其部到“麦田元孤山”。可见最迟在晋咸和三年(328)时,麦田部就在这一带。

二、麦田水

据《水经注·河水二》记载:“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③〔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第185-186页。祖厉县故城“当在今靖远县平堡乡的驻地平滩堡”①刘满:《河陇历史地理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97页。。祖厉川水即祖厉河,祖厉河发源于华家岭北侧,南源厉河是甜水,东源祖河是苦水,祖河和厉河在会宁县城南汇合后,始称祖厉河,流经靖远县城西注入黄河。按《水经注》记载,祖厉川水注入黄河后,黄河又东北流,经过麦田城西,又北,麦田水注入,又东北,经过麦田山西谷。从这些记载来看,“麦田城”“麦田水”均在黄河以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地图集·靖远县地形图》和实地调查,今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水头社和陡城村的地形地貌与水经注记载吻合。如图2所示②此图来源于Google地图。:

图2 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水头社和陡城村地形地貌示意图

据此可知,“麦田水”是指经过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水头社和陡城村的沙河,当地人叫“水头沙河”或“陡城沙河”。“麦田水”又名“亥剌河”,“ 在卫北,西流注于河。明初,边将陈德奏捷于此”③〔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62《宁夏镇》,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967页。。麦田水”因经过陡城,又称“陡城水”。“陡城水,一名万马泉,谓可以饮万马不竭也。在卫北七十里,泉水引灌畦田百余顷,督抚会准为参将优养官地”④〔清〕陈之骥编次,清道光十三年刊本,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本《靖远县志》;台北印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本,第117页。。

前文曾提到,“麦田山”并非指某一座山,而是由许多山构成的“弧形”山系。《水经注》所言“迳麦田山西谷”,当理解为经过麦田山系的西面峡谷,这条峡谷应该指“红山峡”,黄河“自兰州东北流至(靖远)卫境,过祖厉故城西,又经(靖远)卫北入宁夏中卫界。其间山峡险隘,垂流直下,高数十丈”⑤《读史方舆纪要》卷62,第2966页。。

三、麦田城

前面我们对“麦田水”作了界定,根据《水经注》记载,“麦田城”在“麦田水”的东南,即“水头沙河”或“陡城沙河”的东南方向。在今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境内有两座古城,其一缠州城,其二柳州城,如图3所示⑥此图来源于定西地区文化局编《定西文物概况》,1976年版,第63页。。

图3 缠州、柳州城遗址规模示意图

那么,这两座古城究竟哪个是“麦田城”呢?

据《定西文物概况》记载,缠州城“位于水泉公社(今水泉镇)陡城大队(今陡城村)水头生产队(今水头社,属牙沟水村)东面……该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05米,南北宽274米。南城墙中央设一门。城墙下厚11米,上厚1.6米,斜高10米。城北墙东部残毁,中部原先可能有门,因城墙残破看不出痕迹。除东墙中间一段较为完整外,两边都残毁。城内现全为耕地。地面暴露大量绳纹板瓦,又有少量的绳纹夹砂粗黑陶片及绳纹灰陶瓮。绳纹板瓦中有一块残长20厘米,残宽31厘米,据分析可能为汉代遗物。”①定西地区文化局:《定西文物概况》,1976年版,第9页。根据出土文物、实地调查及学者们的研究②魏晋贤:《甘肃省沿革地理论稿》,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页。,缠州城当为汉代鹯阴县。

位于缠州城西南角距离420米处,又有一座古城,当地人称其柳州城,“城略呈正方形,夯土版筑,东西长347米,南北宽333米,高11米,上宽2米,下宽15米,夯土层厚 19厘米、16厘米、10厘米不等。城西北角有拐角,西墙向南延伸到124米处,向西拐出30米,然后向南延展与南城墙接连。城之南北设门,各有瓮城,瓮城门均朝东开,城四角有圆墩台,四面城墙均有马面,北面三个,南、东、西各四个。马面长11米,宽7米。城西北角前约50米处有方墩一座,高11.5米,宽12米。城内全为耕地,沟渠纵横,有两处灰坑,距地表1米,厚约30厘米,地面暴露遗物有黑釉、白釉、青釉等瓷片,陶器残片,砖瓦块,残砖宽17.8厘米,厚5.5厘米,或3.8厘米。瓦片光面无纹,板瓦径宽18.5厘米,筒瓦径宽13厘米。该城晚于缠州城,城垣保存比较完好,据分析,可能为宋代遗物”③定西地区文化局:《定西文物概况》,1976年版,第9-10页。。《定西文物概况》界定该城晚于缠州城可信,但定为“宋代遗物”,有待商讨。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遗物除有黑釉、白釉、青釉等瓷片外,还有青色布纹瓦、青色砖(如图 4、图5)等遗物④此瓦片和残砖是笔者在2007年至2013年实地考察时所采集,其中残砖长17厘米,宽13厘米,厚3.5厘米。,且从城的建构来看,有瓮城、马面等,此城修建不晚于唐代,至于具体修建的时间,因文献记载缺乏,有待将来进一步考证。

图4 柳州古城出土青色布纹瓦

图5 柳州古城出土青色砖

柳州城距水头沙河较近,取水比较方便,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在城的西面水头沙河旁边有一涵洞,据当地人介绍,此涵洞一直通向城内,可能是用来取水的。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麦田城”应为“柳州城”。

四、结 语

东汉中后期,随着北匈奴的西迁,大量的鲜卑人占据匈奴故地。此后,有些鲜卑人继续西迁,有的则向中原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新趋势,即民族的大迁徙与大融合。而“鲜卑族的迁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在魏晋十六国时期,居于蒙古草原、东北等地的鲜卑一批一批向南迁徙,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至淮河,长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踪迹”①周伟洲著《吐谷浑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迁入陇原大地的有称“河西鲜卑”,有称“陇西鲜卑”,而“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只是按照地形区位称谓的,其间还有许多鲜卑部落,如乙弗部、契翰部、意云部、思磐部、车盖部、疊掘部、鹿结部、吐赖部、莫侯部、勃寒部、匹兰部、越质部、悦大坚部、仆浑部以及麦田部等等,可以说鲜卑各部遍及陇原大地。“麦田”的出现应来自鲜卑麦田部。鲜卑“麦田部”因曾生活在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山(也称青山)、北掌山、黄家屲山、屈吴山构成的“弧形”形状山系至黄河狭长范围之内,故将这条“弧形”山系称为“麦田山”。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麦田水”是指经过水泉镇牙沟水村新墩社、水头社和陡城村的沙河;“麦田城”当为“柳州城”。

Research on Xianbei’s Westward Movement to Longyuan——In the case of Rye,Rye Mountain,Rye Water and Rye City

HUANG Zhao-h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The word “Rye”(literally Maitian in Chinese)stems from the Rye tribe of Xianbei ethnic group;the Rye Mountain is not referring to a certain mountain,but to many arc mountain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oday's Pingchuan country,extending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the Rye Water refers to the sand river that flows through Shuiquan town,Yagoushui village,Xindun community,Shuitou community and Tucheng village;the Rye City is referring to Liuzhou city.

Xianbei;the Sixteen Kingdoms in Wei-Jin dynasties;Rye;Rye Mountain;Rye Water;Rye City

K289

A

1671-0304(2017)04-0066-06

2017-02-01 [网络出版时间]2017-08-24 0:45

黄兆宏,男,甘肃平川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西北史研究。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824.0045.024.html

(责任编辑:赵旭国)

猜你喜欢

水泉靖远县晋书
闻鸡起舞
依托红色教育资源 推动学校优质发展——靖远县西关小学红色教育工作纪实
内蒙古水泉沟铜多金属矿控矿构造特征研究
多种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水泉沟地区找矿效果分析
嵇绍重礼
改革促发展 创新增活力——靖远县教育改革与特色发展综述
闻鸡起舞
把发展“航向” 扬协作“风帆”——靖远县实施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纪实
找不到泉水的牛
枕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