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10-23张桂贞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诵读语言艺术兴趣

张桂贞

【摘 要】 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然而遗憾的是,在农村初中的诗歌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依然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本文着重通过相关理论和课堂实例的分析,探索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诗歌;教学;兴趣;语言艺术;诵读;联想和想象;活动

一、运用艺术语言,点燃学生热情

普希金说:“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这里的语言即艺术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教师掌握了语言艺术,就容易征服学生。三尺讲台是教师的用武之地,倘若教师真正悟出了教学艺术和语言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诗歌时,适当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这种清新、美丽的语言就如同涓涓溪水,使学生感觉清爽、惬意,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也就由此产生并影响到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常常听到学生说,最喜欢某某老师的课,上他(她)的课不困不累,学得实,记得牢,感觉轻松愉快,是一种特别的期待和享受;上某某老师的课最没意思,老想瞌睡……其实,让学生期待的课,正是美感效应的一种体现。当然,这种美感效应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诸如该老师的知识渊博、方法得当等等,但不如忽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这位老师发挥了语言艺术的作用,将文本艺术的文意美、自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和睿智风趣的个性美融为一体,再佐以自然大方的教态美(形体美),以及激励性的语言产生了课堂上四种美的境界:(一)意美(二)音美(三)质美(四)形美。鲁迅说,“意美以惑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如果再加上“神美以动情”,那么,从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就能获得在思维、听觉、视觉、情感几个方面的美感享受,听这样的课就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自然,学生为何喜欢这位老师就不言而喻了,而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就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喜欢课堂上的一切,包括喜欢老师教的诗歌。学生跟随这样的老师学习诗歌,就会趣味盎然,热情满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一句话,教师的艺术语言,点燃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吟咏,感知内容,体会诗情,领悟诗味。如果按照大多数教师的“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的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机械乏味。如教学《蒹葭》,如果只是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倒不如让学生多诵读,以读促悟,加以老师作适当点拨释疑,学生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在教学《蒹葭》时,本人安排了多个环节的诵读:初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在自由读之后找出诗中押韵的字和所用的叠词,体会整首诗的音乐美;再读,感受诗歌的绘画美。诗歌中“蒹葭萋萋”“蒹葭苍苍”“蒹葭采采”等多处自然景物的描写,为抒情主人公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做了最好的渲染铺垫,画面朦胧意境凄美,具有动人心魄的绘画美;三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体会这首诗一唱三叹、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四读就是展开想象,进入诗境,与抒情主人公做一次情感的深沟通;五读就是合上书本,头脑再现诗意,进行背诵。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又有收获。

三、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诗歌,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是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由此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国古典诗歌大多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如果离开了联想和想象,诗歌语言也只能是文字符号,谈不上鉴赏了,又如何体悟意境呢?因此要借助审美想象,从而推究诗歌语言的深切含义。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词,可以不急着探讨主题,而试着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吟诵:“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维活跃起来,胸中自有形象产生,一幅“太守出猎图”,就成了审美想象的产物。然后结合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以此联想开去,也就能理解作者“何日遣冯唐”的期盼与慨叹了。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课堂学习毕竟是有限的。我们的学生需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单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发利用其它信息资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必须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各语文资源的联系,启迪学生认识它们并主动利用它们进行语言文字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通过开展“诗文中的成语”、“诗文中的典故出处”、改写诗歌比赛、诗歌归类收集比赛(如:收集与“月”有关的诗句)等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学习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并提高学生搜集、归类、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竞争当中成长,在竞争当中骈进,在竞争当中学会合作,在竞争当中收获友情,在竞争当中体验成功,在竞争当中加深学习兴趣。这样,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教育家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學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教师要以课文为媒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想尽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海洋中寻求无尽的宝藏,欣赏诗国的繁华与美好,提升语文素养和的文化品位。“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每一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下,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31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诵读语言艺术兴趣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