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出导向法”理念视野下的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

2017-10-23洪敏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专业导向

洪敏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基于“产出导向法”理念视野下的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

洪敏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文章主要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产出导向法”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从“输出驱动”到“输入促成”再到“产出评估”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能力和与未来工作接轨的实践能力。

产出导向法;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视听说课程

1 引言

我国英语专业多年来以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思想为指导,而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社会对英语人才专业性要求大幅提高的现状下,教师急需在教学理念上作出改变,把产出的作用凸显出来,“产出导向法”理念下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教学模式由文秋芳教授于2007年提出并逐步发展完善,是文秋芳及其团队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的尝试和探索。针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模式怎样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不同学者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具体到英语专业的视听说课程,如何缩短“学”到“用”的距离,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学用一体化教学仍需进一步研究。

2 研究背景

语言的输出和输入研究是二语习得的重要领域,其研究结果也影响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Krashen的输入假设,强调可理解性输入在语言习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假设奠定了国内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输入、轻输出的指导理念。Swain在Krashen这一理论基础上认为除了一定的可理解性输入外,输出也同等重要,因此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1]。同时,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先后关系对语言习得效果也会产生影响。Long在互动假设中指出,通过调整对话的形式和双向交流能强化可理解性输入的效果,Ellis认为交互式输入比单纯的输入更高效。

2008年,文秋芳提出 “输出驱动假设”,主要内容有:(1)从学习者心理动机来看,输出比输入对语言习得的驱动力更大;(2)从就业实际来看,以输出为导向更符合就业市场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因此,学生应根据自身能力特点和就业目标侧重培养说、写、译中的一、两种能力。这一假设与Swain的输出假设虽然都可以促进二语能力的发展,但其适用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规定得更加具体。“输出驱动假设”只针对中、高水平学习者和外语课堂教学,不适合初学者或低水平学习者,也不适用于二语环境或非正规外语教学。而且“输出驱动假设”扩大了输出的外延,除了原来的说和写,还包括笔译和口译[2]。2013年,这一假设的运用扩展到大学英语教学,2014年完善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这一新假设更加凸显了输出的作用,认为输出不仅是语言习得的起点,而且是语言习得的目的;输入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更重要的是促成当下产出任务的手段。同年10月, 这一假设被正式命名为 “产出导向法(POA)”,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从其运用的教学理念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都进行了相关的探索。黄珍[3]讨论了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构建了基于文本的产出导向型阅读课堂教学过程;张文娟[4]尝试将这一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学实验,展示了基于这一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同时汇报了通过问卷、访谈收集的学生、教师同行对该教学的评价以及基于课堂观察和日志的教学反思,但将“产出导向法”运用到英语专业的视听说教学仍需进一步研究。齐品、史晓春[5]经过一年半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产出导向法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输出能力更有效,而且加强学生思考、沟通和合作意识。

3 英语专业视听说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听力及口语课程中整合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结合网络展开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短期来看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明显缺少后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产出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教学目标

教师通常将课文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并没有回归到重视语言本身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的功能,这就导致教学出现“学用分离”的弊端。在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方面,视听说课程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人文性目标,课堂上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3.2 教学方式

以先输入、后输出为主的教学方式,人为地扩大了理论到实践、接受性学习到创造性运用的距离。学生虽然积累了不少接受性的语言知识,或者称之为惰性知识 (Inert knowledge),却不能将其有效地转化成产出能力,进而实现交际目标。此外,教师通常将视、听、说三方面技能乃至读、写、译能力训练割裂开,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视听读的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运用到说写译中;也没有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特长,着力发展一、两个方面的产出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交际铺平道路。

3.3 教学内容

针对具体课文,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如重点学习语言内容、语言形式还是话语结构,重点学习哪一篇课文等。学习内容往往缺乏社会“真实性”,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和话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内容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相脱节,教师没有根据现在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组织教学内容,没有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热点问题提高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没有切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陶冶情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等。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时动力不足,运用时又感到无所适从。

3.4 教学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导致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角色缺位,扩大了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者的作用。教师将讨论主题交给学生,只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求学生多练习,多参与课堂讨论,但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起着“法官”的作用,评判学生的表现,学生完成任务后没有得到即时有效的评价。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脚手架”作用,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取得最大的进步。此外,评价指标和形式较为单一,虽然有些学校的网络交互式学习发挥了一定的评价作用,但不能准确评价和监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4 “产出导向法”在视听说课程中的运用

POA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运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符合学生的学业需求。大学新生虽然已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知识,但以应试为目标的高中英语教学侧重听力技巧,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进入职场或与外国人交流仍会有很大的障碍。第二,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如果大学英语教学依然沿袭中学的英语学习模式,靠死记硬背来应试,不但严重制约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症,对语言学习更加盲目,不能激发他们学习、运用英语的热情。POA旨在“用英语做事”,一方面学生已学的被动知识被激活,同时,学生通过交际任务完成情况了解自己的学习漏洞[6],从而明确学习方向,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和动力。第三,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场中检验人才的最直接标准是语言产出能力,即说、写、译方面的能力。因此以说、写、译为导向的选择性输入的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第四,该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中高级外语学习者。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有夯实的英语基础,较高的元语言认知能力,因此,POA在英语专业教学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下文将探讨“产出导向法”理论如何运用于英语专业的视听说课堂中。

4.1 说、写联动,实现“输出驱动”

表1 “输出驱动”的教学步骤和要求

传统听力课堂上教师以任务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解答课后问题,以提高学生听取有效信息能力,掌握答题技巧。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力课堂为听力任务服务,而不是激发产出欲望,提高产出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POA的视听说课堂始于“输出驱动”。表一列出了“输出驱动”的教学步骤和要求。课本通常围绕某一主题选取几篇文章,文本后配有相关的习题,一般以选择题为主,辅以问答、词汇填空等。听力材料中的话题各异,但一般有交际场景,具有交际价值。因此,视听说课堂一开始,教师可就单元主题提出开放性问题,并创设未来工作或生活可能用到的场景。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完成看似简单却难以顺利表达的尴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这就将学生置于“饥饿状态”[7]。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写或说的方式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具体要求学生是写还是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用或让他们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一项。文秋芳提倡大学英语应实施 “各学所需,各尽所能”的教学理念,强调给予大学生自己选择英语学习目标和课程的权利。此外,在视听说课堂中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这里的输出驱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在学生展示任务成果时应提示学生不够准确和全面的表达,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难点,指导他们关注之后输入的相关内容。这就发挥了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中介”(teacher-mediated)的“专家引领”作用。

4.2 以听带写,以听促说,完成“输入促成”

4.2.1 教师指导下的选择性输入

学生完成驱动部分的任务后,教师针对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提出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指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基于POA的教学目标要具有交际真实性,与其无关的单词、短语或语法知识都不列在其中。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必须重点突出,学生如能将与交际相关的语言知识活学活用就可以称得上有效课堂了。此外,教师不要完全按照课本中的安排,应根据任务类型和学生第一阶段的输出情况来提供输入材料,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创新性观点的文章、新闻时事和演讲,或其他和未来职场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片段等。总之,输入材料需坚持有用性和有趣性的统一。听的过程教师除了传授一些做题技巧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搭建起“听”和“用”的桥梁,提醒学生关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从而缩短输入到产出的距离,引导学生解决、纠正、完善前一阶段输出过程中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产出做好准备。

4.2.2 教师监测下的目标性产出

这个环节的产出任务和目标已在上一环节中交代给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输出和上一环节的选择性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班级辩论、演讲、写作等形式进行产出性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某一话题的理解,不但能帮助他们解决以后类似主题中听力的疑难问题,还能让他们运用听力中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发表独立的见解和认知。产出任务的完成不能采用“放羊式”,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循序渐进,教师在任务完成后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完成产出任务的能力,并进行即时评价。这一阶段的步骤和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输入促成”的教学步骤和要求

4.3 评价

传统视听说课堂一味地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认为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这种做法片面地扩大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将教师的作用边缘化。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学生就能习得并运用语言知识。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问题被忽视了[7]。

“产出导向法”始于产出,止于产出,特别重视对学生产出结果的有效评价。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产出,却不进行有效反馈和评价,以后学生对产出任务就会失去积极性[8]。视听说课堂的即时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产出练习,特别是学生普遍和易出现的错误,应给予及时反馈。但是教师要注意评价尽量避免中断学生的展示或谈话,否则既打乱了学生的思路,也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口头产出成果,教师如需在课堂上进行即时评价就要在课前布置产出任务,通过交流了解学生要表达的内容,为课堂评价做好准备。评价内容不能千篇一律、笼统抽象,学生特别期待有针对性的真实反馈。同时要设计有效方法,保证其他学生也能关注评价内容,从而做到共同受益[9]。此外,教师应给予延时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复习性产出和迁移性产出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写日记、汇报、演讲等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口语和作文中,也可以提供与课堂上讨论的主题相关的阅读和翻译材料作为课后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实现知识的迁移。由于英语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将自己的口语作业录成视频,书面作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教师。

5 结语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英语专业视听说课堂从介绍生词到听力,再到对照答案的以输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解决学生英语听说学习内驱力不足,听力能力提高缓慢,听、读等输入性知识难以运用到说、写、译的产出活动中,不能将所学知识直接转化成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等问题,从而为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从课堂到社会的一道桥梁。通过“产出导向法”实验研究具体探索该教学模式如何与视听说课程对接,并系统阐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产出培养。然而,本文虽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视听说课堂中的运用进行阐述与论证,尚有所欠缺。教师在 “产出导向法”教学模式中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实验范围过小等因素,限制了该项研究的可推广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1]JOHNSON K E.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

[3]黄珍.产出导向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5,(8):115-119.

[4]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教学研究,2016,(2):106-114.

[5]齐品,史晓春.基于POA的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和效应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8):106-111.

[6]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季刊),2014,(5):10.

[7]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5,(4):547、552.

[8]杨晓琼,戴运财.基于批改网的大学英语自主写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2):18.

[9]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8、40.

A RESEARCH INTO TEACHING MODE OF VIEWING-LISTENING-SPEAKING ENGLISH COURSE BASED ON POA

HONG Min
(Anhui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udio-visual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It combine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with the goal of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English majors.Based on experimental research,it establishes a teaching process from Output-driven teaching to Input-enabled teaching and production assessment,through which it enhances the comprehensive language abilities in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 and serves the practical demands in future work.

POA;English majors;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viewing-listening-speaking English course

H319

A

1672-2868(2017)04-0109-05

2017-01-12

洪敏(198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李 晓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英语专业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犬只导向炮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