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产粮大县耕地非粮食化问题初探

2017-10-21李芒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河南省

李芒环

[摘 要]河南省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土地“非粮化”现象日益严重。通过对河南产粮大县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的研究,分析“非粮化”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河南省;粮食大县;非粮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中央曾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生产规划理念。然而,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加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产生了日益尖锐的人与地矛盾现象。河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许多产量大县出现了“非粮化”现象,且日益严重,土地成为农民过度增加收入的商業工具,许多农民将土地转借高价卖出,被建设为度假村、农家乐、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结构。因此,恢复河南产粮大县的农地生产结构,制止“非粮化”的过度发展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造成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的因素

1.1 利益因素

经过对河南省众多产粮大县农户的调查走访,发现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的原因往往是农耕土地生产粮食不能够给农民带来足够的经营收入,往往农户的耕地面积越大,他们进行非粮化种植的倾向就会越高,非粮作物或产品带来了远高于粮食的收益,许多农户便开始一一效仿,进而导致“非粮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加上粮食作物种植收益普遍较低,导致土地流转价格迅速上涨,种粮户在粮食耕种中又得不到应有的补贴,使得土地流转现象日益普遍,许多农民宁愿把土地以一定的租金转租,也不愿意自己种植粮食赚少许辛苦钱。由于年流转租金越高,其土地的流转成本也就越高,流入方要想获得更高的利益,就会更多地进行非粮作物的种植,这样一来就进一步造成“非粮化”现象普遍。

1.2 管理意识缺失

一些学者在对河南省产粮大县走访后发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村级干部对“非粮化”认识不足,对于耕地流转后是否用于粮食耕种在管理上十分放松,许多村干部认为非粮作物能够给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是一件值得庆贺与鼓励的事情。于是许多地方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流转后土地种植水果、花卉、苗木等高收益农产品的策略,并且予以财政上的支持。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在用地范围以内使用,改变用途是可以的,农民在高收益非粮作物种植中还能获得补贴。这种观念更加重了“非粮化”现象。

1.3 农民收入途径增多

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更多地愿意向城市靠拢,去城市从事能够带来更多收益的工作,农民收入途径的增多提高了其整体收入水平,导致产粮大县从事农业粮食耕种的农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粮食生产不能够给农民带来足够的收益。通过对河南省2015年农民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每天的收入仅为64.8元,而从事城市务工则达到平均每天113.5元的收益。由此可见,粮食耕种已经不再是农民的主要收入途径,高收入务工的吸引,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土地进行流转,流转后的土地用来种植非粮作物的现象也随之日益增多。

2 防治土地流转过度“非粮化”的对策

2.1 完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自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国家同时在粮食生产上提出“四补”政策,即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由此,国家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与总产均逐年提高。国家农业部2014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1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直补资金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产业大省,小麦等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因此,河南省更应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目前,河南省最普遍的补贴方式为普惠式种粮补贴,不仅要加大该方式的补贴力度,同时还应当鼓励种粮大户和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的补贴。在具体的补贴做法上,可以按照种粮规模的面积来进行合理的奖励,大大减少农民种粮的负担,鼓励农民积极种植粮食,进而提高全省的粮食生产水平。

2.2 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我国农业发展的科学化应当得到重视,包括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術体系等。积极培育抗病虫、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新品种,确保粮食产能的同时,加强体系建设。当前的农业发展应当以保障18亿亩耕地为前提,以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方向。河南省2014年完成95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15年完成91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16年再次投资99.4亿元,完成75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17年3月,河南省已累计完成535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完成了总规划任务的84.1%。为了进行有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管理,河南省应当继续完善高标准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强化电脑和移动终端设备在线查询信息的系统,包括查询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的分布、土壤墒情状况和气象信息等,进一步实现高标准农田的精准管理。

2.3 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农业生态

河南省应当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只有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才能加快科技农业发展的进程。在河南省龙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稻鳅基地—菜吴村,科技人才试用了稻田混养泥鳅的方法,将水稻和泥鳅进行共同种植和养殖,利用泥鳅在水中的游动性,帮助农田松土,同时利用泥鳅的粪便作为水稻的肥料,进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这一试验,使每亩的粮食总产值达到了8000元,净收入达到了5000元。相比常规种植,提高了近3000元的收入。这种科技创新,通过对植物、动物的生态配合,建立良好的生态圈,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进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

2.4 建立健全法律监管制度

为了有效减轻“非粮化”现象带来的阻碍粮食生产问题,应当从源头进行合理控制,即在农村土地流转这一方面,政府应当采取严格的监督手段,规范流转程序与流转后的用途。采用科学的土地流转程序,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機制进行完善。早在2008年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就有相关文件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不允许更改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允许更改土地用途,不允许损害农户土地承包权益”。近几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也印发过对流转土地程序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建议。然而在实际落实上,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频繁,形式也比较多样化,相关流转手续合同也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范本。因此,国家应当制定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模板,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展望

随着河南省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的加快,预计在2020年一定能够实现省规划的6369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为此,就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发展大宗普通农产品向发展优质农产品如小麦、花生、林果等,从粗犷生产管理,到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积极提高农业科学化发展理念,大力投入科学技术生产,培養创新型农业人才,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扩展优质粮食品种,进而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在土地流转经营管理上,继续完善一系列流转手续,规范流转后土地使用标准,以降低“非粮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产粮大县“非粮化”现象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出“非粮化”趋势过度发展的各方面原因,包括利益的驱使,管理的缺失,粮食生产补贴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一定程度的非粮作物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但是过度的“非粮化”发展对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完善种粮补贴、革新农业科学技术、减少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和收入,进而改善“非粮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保障河南省产粮大县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河南省农业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史清华,卓建伟.农户粮作经营及家庭粮食安全行为研究—以江浙沪 3 省市 26 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5(05).

[2] 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6(06).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河南省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王宏景涉嫌受贿案移送审查起诉
河南省周口市检察院依法对鲁轶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案移送审查起诉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