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当代启示

2017-10-21高承鑫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列宁文化建设启示

高承鑫

【摘要】: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并创造性地将文化建设理论应用于实践来解决俄国的实际问题。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在其晚年的几篇著作中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在其执政期间,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列宁;文化建设;启示

依据1921年以后的苏俄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的实际发展趋势,将1921年以后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称为列宁晚年思想阶段。列宁在其晚年思想阶段的重要著述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施行作为他讨论与研究的起点,整个过程经过两年的时间,在列宁去世之前形成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设想。但列宁的病情到1921年年底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愈加的恶化,到了1922年的12月列宁已经无法亲自执笔撰写文章,只能靠其口述,由他人記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在此过程中记录下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尚需探讨的一些问题,被后人称为“政治遗嘱”的“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它主要包括了五篇著作:《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以及《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三封书信:“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和“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上述列宁晚年的相关著述都好似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而展开,即面对苏俄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社会主义的建设该怎样展开与实现的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促使列宁在其晚年思想阶段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与实践路径。

列宁的晚年著作被视为其一生无产阶级思想的伟大结晶,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思考。列宁在其中把文化建设问题摆在他所思考的诸问题的首位,在他的五篇政治遗嘱中文化建设思想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其中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列宁晚年乃至一生的文化思想。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变成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相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在这样一个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产生的背景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提出的合目的性

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是社会主义事业建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国内反动派觊觎新生政权,加之资本主义国家的围攻欲将“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摆在苏维埃政权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又好又快的建成社会主义。在社会风气方面,虽然沙皇专制制度不复存在,但其产生的落后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俄国人民,他们依旧过着旧式的生活,人们知识水平极其落后,这种状况阻碍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等。列宁曾说:“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可见,只有在建设大工业的同时完成文化建设,才能有完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换句话说,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配上低水平的文化状态,我们的社会主义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提出的合规律性

列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足够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领”。“文化的落后的状况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发挥”,使其不得不利用旧制度下的官员,他们身上带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污染了苏维埃政权的纯洁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提出的合规律性,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论断说明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做得好,人民教育水平高,加上良好的精神状况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工人,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落后国家而言,文化建设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离开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无法推进,更谈不上什么全体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提法了。

二、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内容

鉴于苏维埃俄国面临着落后文化带来的种种困扰,列宁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从已有客观实际出发

在《日记摘录》中,列宁在分析俄国居民识字状况时指出,“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及其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甚至和沙皇时代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列宁对俄国的文化落后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并给那些一直沉湎于“无产阶级文化”幻想中的人一个严厉的警告和责难。如果想要达到西欧一个普通国家的文化水平,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党还需要做很多必不可少的工作,即还要“进行多么繁重的工作,才能在我国无产阶级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真正达到稍高的文化水平。”

苏俄落后的文化现状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列宁在其晚年著作《日记摘录》一开始就对1897年和1920年的俄国居民识字状况进行了比较,指出1920年初,俄国居民识字的状况是:每1000个男子中识字人数只有409人,百分比远不及50%;每1000个女子中,识字人数只有244人,百分比为24.4%。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其他领导人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状况将给苏维埃政权及其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带来极大的困难。列宁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和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跨越的一项任务,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2、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地位,提高教师的地位”

列宁认为,要促进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专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并且需要“增加教师的面包配给额”,最重要的是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而在事实上,苏俄在国民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没有包含最主要的工作。“我们还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并且,如果我们不做到这一点,苏俄“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即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因为当时的俄国,“还远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因此,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培养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关心人民教师,就应当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除此之外,还要严格要求人民教师,注意对他们的培养与培训,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修养。

3、“文化建设必须从最基本的扫盲工作开始”

列宁一开始就看到了苏俄落后的文化现状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那么,苏俄人民落后的文化状况是如何阻碍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呢?

苏俄的文化落后直接表现在文化教育水平极低,不识字的文盲和半文盲占整个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人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农村中的状况更为严重,因此使得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例如,在农村中推行的合作社制度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本是一项好的制度,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该项政策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列宁认为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当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后,他们自然就会明白参加合作社的好处。这是实实在在当下要做的“仅有”的一件事。“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为要完成这一“仅有”的事情,就需要一场变革,需要有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个阶段”。另外,由于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导致他们不能参与社会管理,不能有效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尽管人们有着强烈的参政热情。文盲率高只是苏俄文化落后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鉴于此,列宁提出了“文化建设必须从最基本的扫盲工作开始”,并在1921年签署了《关于扫除文盲》的法令,规定凡是那些从18到50岁不能读也不能写的居民必须学会识字。

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所论述的理论观点,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相关理论学说基础上的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对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社会基本建设的开展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指导理论的革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与借鉴价值。首先,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到文化的改革与政治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识到文化的革新对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具有协调、润滑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此处的“文化变革”具有政治与经济改革的双重性,同时赋予“文化”以深的内涵,它既是指精神方面的文化,又是物质方面的文化。因此,列宁在其晚年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文化建设的开展需注重考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重要战略思想。其次,列宁认为合作社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等同的,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应当适时转变观念,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文化,并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列宁在对待合作社这一政策上强调“文化革命”在农村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文化革命”的主要作用一方面在于让全体群众了解合作社,知道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并积极主动的加入进去,从而达到发展合作社经济的目的;“文化革命”的另一方面作用则在于将参与到合作社中的群众集中起来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指导他们形成工农联盟,巩固新生政权,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列宁从落后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苏俄社会建设的平稳运行所造成严重阻碍,这一客观实际实际为出发点,将文化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根据当时苏俄的国情特点,提出开展“文化革命”兼具着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双重使命,使它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开辟出一条为落后国家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实践路径。列宁主张“文化革命”,并不是要将俄国原先存在的文化体制进行彻底地改变,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多的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从根源上解决文化落后的问题,使之符合与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将文化建设置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心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和妥善运行,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且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内容,推动文化事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最终实现完全社会主义。

三、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怎样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使我国由文化大国过渡到文化强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十分关键。而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变革和建设,推动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才能够保障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反过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顺利进行也能够巩固、发展党的事业。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而且政治上混乱、经济上停滞不前、文化上发展更为落后的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更得牢牢地把握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因为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不仅关系着党执政地位的稳定性,更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方向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學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发展国民教育

教育在我国的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正如列寧那样,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科技水平,才能不断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输送人才,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在教育的发展方面,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国家的教育体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吸收借鉴优秀成果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包容性的特点。可以说,先进的文化是在多种多样的文化中经过比较、借鉴和吸收逐渐产生的。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更应该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有确切的了解了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秀文化。毛泽东曾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我们都要学,但是,学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的学,不能一切照搬、照抄。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毛泽东曾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本方针,可以说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标准。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能够为我们所用的文化,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建设进程中,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但是必须要以中国的文化为主,防止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文化进行不断渗透;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政府、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 俞良早:《列宁后期思想探索》[M].武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俞良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4] 赵湘江.论列宁“五篇遗著”中关于发展纯粹文化的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3).

[5] 钱崇涛.论列宁“最后构想”中的文化建设思想[J].浙江学刊,1998(5).

[6] 孔维军.列宁晚年的“文化革命”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4).

[7] 蒲建彬.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8] 王斌.论列宁的文化自觉——评介列宁晚年遗嘱中的文化思想[J].品牌,2015(下).

[9] 崔晓翠.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当代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6(4).

猜你喜欢

列宁文化建设启示
拉美有多少“列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