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家文化中的学习观

2017-10-21刘俊娉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荀子儒家文化儒家思想

刘俊娉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我国教育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本文从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论述中,梳理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学习内涵、学习条件、学习过程的观点,这些学习观对当代的学习者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学习观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尤其是教学理论中,严格来说大部分都是学习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虽然强调教师的作用,但相对而言却把“学”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各家各派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对中国学习观的影响最大。

1、学习的内涵

儒家思想对于学习的内涵探讨不多,但“学习”两个字是由孔子首先联结在一起的,即“学而时习之”,“学”是指获得知识和技能,“习”是指温习、练习和实践。儒家思想更多地探讨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性相近,习相远”就充分肯定了学习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再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见学习的价值不是能够被轻易替代的。《大学》中指出了学习的作用在于多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学习的条件

(1)道德为先,以德为本。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以道德作为基础,《论语 学而》中的第6条即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只有做好了孝悌,对人讲信用而且乐于付出爱,除此之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困难是学习和成长的资源

严教苦学是中国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至今还被很多教师家长视为真理。正如孟子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应该让学生经历愤和悱这既痛苦又有意義的过程,为学生保留积极思考的空间。

(3)善假于物

善假于物的思想源自于荀子,体现在《劝学》的名句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用各种例子启发学习者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各种工具,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这特别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思想。

3、学习的过程

我国古代教育家多把学习过程视为一个由多环节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在此简单归纳孔子、荀子和《中庸》中关于学习过程的思想。

(1)孔子:学—思—习—行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这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与思的结合,而他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说明孔子认为思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学先于思,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先要从“学”中获得感性知识,有了感性的材料,才能通过“思”获得理性认识。

第三个环节“习”指复习,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虽然有少数学者反驳传统解释,提出“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为“使用、应用”之意,实际上使用也是复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心理学而言,它们都能帮助学习者巩固知识,并且在“习”的过程中还能产生新的启示,获得新知。

第四个环节“行”,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大意是一个人把《诗》三百背得滚瓜烂熟,让他去处理国内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去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理交涉,他虽然背得多,那又有什么用呢?由此可见,孔子尤其重视学以致用,认为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中。

(2)荀子:闻—见—知—行

荀子是一位重视知行合一的思想家,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他反对简单的记诵之学,而更重视身体力行。荀子说:“学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诸动静” (《劝学》)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由荀子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始于“耳闻”,而“耳闻”不如“眼见”,这两个阶段都相当于心理学中所说的感知觉,学习者将所见所闻“著于心”,即是大脑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以获得“知”——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再将“知”“布乎四体,形诸动静”,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了。

(3)《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博学”中的“博”有两层意思:一表示学习的内容要广泛,只有广泛猎取知识,才能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二表示学习的态度要宽容,只有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才能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怀若谷”,从而汲取各种不同的理论中的精华。

“审问”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二是表示在博学和质疑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回答问题。这是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

“慎思”是指“审问之”后还要独立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思其然,亦思其所以然,而且在思考时要认真谨慎,不妄下结论。

“明辩”是指学习者在思考和探索疑难问题之后,运用概括、判断、推理、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探求的活动过程。它要求学习者在经过独立思考后,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知识。

“笃行”是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踏实努力地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虽然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学习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对于当代的学习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引进众多西方哲学思潮和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学习者应如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文献:

[1]汪艳玲.中国古代学习思想与研究性学习[J].教学研究,2003, 26(3):202.

[2]蒋立杰,马利文.孔子学习心理思想浅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1):8-9.

[3]刘艳华等.孔子学习心理思想的现代审视[J].辽宁教育研究,2007(7):53-55.

[4]王身佩.心理学研究中国化问题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73-78.

猜你喜欢

荀子儒家文化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