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切与中国文化

2017-10-21王珂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文化

王珂

【摘要】:反切注音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是古人发明的结合汉语语音特点的一种注音方式,是我国独有的。我国古代文献如《广韵》、《集韵》等保留了大量的反切注音资料,是我们研究古代语音的基础。同时,反切还与我国的取名文化、避讳文化、民间歌谣等密切相关,是侧面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材料。本文即以南北朝的反语为例,浅析反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兼述反切始末。

【关键词】:反切;注音法;南北朝;文化

一、反切始末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清代李汝珍在《李氏音鉴》中提到:“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复切摩而成音之义也”,即是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如《广韵》中,“同,徒红切”。“同”字普通话读音为tóng,“徒红切”中“徒”表示“同”的声母t,“红”表示“同”的韵母和声调óng,反切上字表声母和清浊,反切下字表示韵和声调。声母和韵相拼和就切出“同”字的读音来了。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叫“某某反”或“某某翻。”顾炎武在《音论·卷下》中提到:“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为避讳“反”字,唐以后韵书中多用“某某切”。

反切注音由来已久。但关于反切产生的具体年代,各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叔然(孙炎,字叔然,汉末经学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论例》中以及后来的一些人都认为反切是汉末的孙叔然创造的。而景审序慧琳《一切经音义》曾提到过:“古来音反,多以傍纽,而为双声,始自服虔”。到了清代,顾炎武认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并举了诸多例子证明。现代学者不同意反切是由孙炎创造的这种看法,并且认为顾炎武的观点中所举的例子是前人不自觉地运用合音的,而不是自觉地开始运用反切。今人认为在孙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早孙炎九十年的王肃撰《周易音》就使用了十多条反切,并且应劭在他的《汉书注》中也用了反切注音,如《汉书·地理志》:“辽东郡沓氏”下注“沓,长答反”。所以,根据这些材料推断,大约在东汉后期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关于反切产生的背景,学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反切产生是受佛教东来的影响。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用梵文书写。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沙门在学习梵语的过程中受梵语的启发,创造了反切注音法。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在反切之前,汉字注音多采用“譬况”法、“读如”“读若”法,还有一种是“直音法”。这些注音法各有缺陷,总体是注音比较模糊。如《淮南子·说林训》:“亡马,不发户辚”,高诱采用了譬况法注“辚”字,曰:“辚,读近邻,急氣言乃得之”,该种注音法模糊了读音的轻重清浊,不够准确。而反切注音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注音方式,能够对汉语音节进行有效切分,在没有拼音字母的时代,它能够有效地给汉字注音。同时,反切是韵书产生的基础,先有反切,后有韵书。《颜氏家训·音辞篇》中也明确反切的这项功用:“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自兹其后,音韵蜂出”(按:此处“音韵”指韵书)。

虽然反切较之前的注音方法而言有许多优势,但反切使用之初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从宋代的《集韵》开始,各种韵书陆续对反切进行改良。明清时期的韵书则是系统地改良反切,像明代吕坤的《交泰韵》、清代潘耒的《类音》、李光地的《音韵阐微》等。虽然各家对反切进行了改良,但是反切还是比不上音素标音注音的科学性。从清末的切音字运动开始,人们不断寻找科学有效的注音方式,而反切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除专业的韵书字典中使用反切以外,都用汉语拼音方案给现代汉字注音。

二、南北朝反切考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写道:“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自反切产生后,反语盛行于世。在南北朝,时人对反语掌握的非常好,对音韵知识很讲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运用。顾炎武在《音论·卷下》就举了许多南北朝的反语用例。

南北朝人作反语,大多是双反,即反切上下字的位置可调换,切出不同的字。例如AB两字,可以顺切为“AB切”,也可以逆切为“BA切”。史书中对此有诸多记载。例如:

《晋书》中记载晋孝武帝曾建造一座清暑殿,“及为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反为楚声,哀楚之徵也”。这是说孝武帝司马曜(362-396)建清暑殿,有懂反切的人把“清暑”二字顺切、逆切,得到“楚声”二字。时人认为“楚声”二字寓意不详。不料,一语成谶,孝武帝崩,桓玄篡位当政自号楚。“清暑”切“楚”,“暑清”切“声”,得到“楚声”二字。我们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来切,“清暑”切不出“楚”字,因为“清”和“楚”的声母不同;“暑清”也切不出“声”字。但根据黄侃等学者的研究,“清”在古代三十六字母中是清母字,上古属精组;“楚”是穿母二等字,穿属照组,照二归精,所以“清”、“楚”二字在上古声母是一致的;“暑”和“声”都属书母,声母相同;在《广韵》中,“清”和“声”都属清韵,“暑”和“楚”都属于语韵(按:以下各字的韵都按《广韵》的归类)。通过反语,把清暑殿叫做楚声殿。相似的例子还有,“文惠太子立楼馆于钟山下,号曰东田,太子屡游幸之,东田反语为颠童也”。记载了文惠太子萧昭业(473-494),在钟山下建了一个东田馆。“东田”切“颠”(谐音为“癫”),“田东”切“童”,“东田”的反语即是“颠童”。“颠”有精神失常的意思。由此看出百姓对这位太子的态度了。《南史》接着又记载了“(齐)武帝又于清溪立宫,号曰旧宫,反之穷廐也。果以轻狷而至于穷”。这是说齐武帝萧赜(440-493)在清溪建宫殿,命名为旧宫。“旧宫”切“穷”,“宫旧”切“廐”。“旧”是群母字,属宥韵;“宫”是见母字,属冬韵;“穷”是群母字,是东韵;“廐”是见母字,属宥韵。时人把旧宫叫做穷廐。“廐”(今作厩)是马棚,由此可知百姓对于统治者兴土木的态度了。

百姓除了通过反语嘲讽君王家大兴土木外,还常通过歌谣表达对统治者阶层不作为的愤慨。如《晋书》记载:“吴孙亮初,童谣曰‘吁汝恪,何若若,芦苇单衣篾钩络,于何相求常子阁。常子阁者,反语石子堈也。钩络,钩带也。及诸葛恪死,果以苇席裹身,篾束其腰,投之石子堈”。“恪”是指吴国大将诸葛恪。诸葛恪后期刚愎自用,出兵伐魏,失去民心,因此百姓用歌谣预言诸葛恪的下场。“常子阁”者,反语“石子堈”也,是隐晦地说诸葛恪注定要葬身乱石冈。“常阁”切“石”,“阁常”切“堈”。“常”和“石”都是禪母,“阁”和“堈”都是见母;“常”属阳韵,“堈”属唐韵,两个韵相近,可以互切;“石”是昔韵,“阁”是铎韵。

百姓有时会通过反语表示对贼寇的愤怒,因为不用直接言明,利用反语比较隐晦,可以保证自身安全。“永明初,百姓歌曰:‘白马向城蹄,欲得城边草。后句间云‘陶郎来。白者金色,马城兵事。三年,妖贼唐?之起,言唐来劳也”。百姓唱:“陶郎来”,说的是“唐来劳”,“唐”是指贼寇唐?,唐?一来,使百姓生活艰辛。唐?在东阳作乱,给百姓带来伤害。“陶郎”切“唐”,“郎陶”切“劳”。“陶”是定母,豪韵;“郎”是来母,唐韵;“唐”是定母,唐韵;“劳”是来母,豪韵。

《南史》记载梁武帝大通中年间,昭明太子薨前,民间有歌谣“鹿子开城门” 谶记太子之薨。《南史》记载“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民间有歌谣曰“鹿子开城门,城门鹿子开,当开復未开,使我心徘徊。城中诸少年,逐欢归去来”。“鹿子开者,反语为来子哭,云帝哭也”。 “鹿子开”反语为“来子哭”,预示帝将哭。“鹿开”切“来”,“开鹿”切“哭”。“鹿”是来母屋韵,“开”是溪母咍韵;“来”是来母咍韵,“哭”是溪母屋韵。

古代对反语的讲究不止这几个方面,有时在取名时会考虑到反语。如《南史·卷七·梁本纪》记载梁武帝建同泰寺,为寺的南门命名则取“同泰”的反语“大通”与“同泰”呼应。“同泰”切“大”,“泰通”切“通”。及梁武帝“甲戌还宫,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门名”。还有干宝《搜神记》第十六卷《崔少府墓》中曾提到卢充与崔少府已故女儿幽婚,生子取名温休,“温休”正是“幽婚”的反语。“幽婚”切“温”,“婚幽”切“休”。《水经注》中还提到一种索郎酒,又名桑落酒。“索郎”反语为“桑落”。

如名字的反语寓意不好,还会改名。如《南史》中记载袁粲外孙王筠的话“明帝多忌讳,反语袁愍为殒门,帝意恶之,乃令改焉”。南朝宋的袁粲,原名叫袁愍,“袁愍”切“殒”,“愍袁”切“门”,“袁愍”反语便为“殒门”。“殒”有死亡、坠落的意思,“殒门”有家族衰落灭亡的意思,寓意不好,明帝下令让袁愍改名。还有“(刘)悛本名忱,宋明帝多忌,反语刘忱为临雠,改名悛焉”。南朝宋的刘悛,原名叫刘忱,“刘忱”反语为“临雠”,“雠”有仇人、敌人的意思,寓意也不好。

名字反语寓意不好还会遭人戏谑。如陈后主名叫叔宝,反语是“少福”。还有隋文帝叫杨英为嬴殃,也是取自“杨英”二字的反语。

帝王年号也与反语相关。如《北史·卷四十二》记载北齐刘狄请求改年号为“武平”,并且对北齐大臣和士开说:“武平反为明辅,狄作此以为公”。“武”为清唇音,“明”为重唇音,古代轻重唇不分,可以互切。“明辅”是说臣子贤明的辅弼,和士开自然“悦而从之”。其实不止是南北朝,在唐朝帝王也会注意年号的反语。如唐高宗的时候“十二月,诏停明年通乾之号,以反语不善故也”。高宗在仪凤三年四月戊申定来年正月一日年号为通乾,结果在仪凤三年十二月就诏停来年的年号。原因即是通乾反语为天穷,寓意不好。

三、小结

反切注音法是古代重要的注音法,通过南北朝的反语用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注音方法不是被束之高阁的,也不是只居庙堂之上、文人墨客之间,而是深入大众民间的。由此也可看出反切注音的兴盛和普及性非常高。古人对反切的讲究也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含蓄的文雅之美。同时,“下既悲古君上之行,又畏严刑而不敢正言,则必先发声于歌谣口事也。口气逆则恶言,或有怪谣焉”。百姓通过反语、歌谣表达对统治者的嘲讽,是一种隐晦的反抗。我们也可以由这些文献资料中读出民众的思想。反语既是重要的音韵资料,也是侧面的史料。

参考文献:

[1]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刘盼遂 六朝唐代反语考 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

[3]方平权 试论反切以前的注音 云梦学刊增刊,1986年第1期

[4]《晋书卷九·帝纪第九·孝武帝》,中华书局,1997,二四二页

[5]《南史·卷五·齐本纪下·第五》,中华书局,1997,一三八页

[6]《南史·卷五·齐本纪下·第五》,中华书局,1997,一三八页

[7]《晋书·卷二十八·志第十八·五行中》,中华书局,1997,八四三页

[8]《南齐书·卷十九·志第十一·五行》,中华书局,1997,三八一页

[9]《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三·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统》,中华书局,1997,一三一三页

[10]《南史·卷七·梁本纪中·第七》,中华书局,1997,二O五页

[11]《南史·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六·袁湛》中华书局,1997,七O三页

[12]《南史·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九·刘勔》,中华书局,1997,一OO二页

[13]《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刘芳》,中华书局,1997,一五五二页

[14]《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下》,中华书局,1997,一O四页

[15]《南齐书·卷十九·志第十一·五行》,中华书局,1997,三八一页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