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人性的温暖

2017-10-21张微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张微

【摘要】:《断层线》是一部由四川乐山市歌舞剧团与新西兰著名编导莎拉·布罗迪合作共同打造的优秀现代舞舞剧。它主要描述四川汶川地震后,四川人民在面对难以想象的灾难面前人们发自内心的亲密故事。四川人民在经历了地震后,以独特的乐观精神面对灾后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化学反应,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反应,在这部舞剧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本文主要通过探讨舞剧《断层线》,了解舞剧中不同视角展现出的四川人民乐观精神。

【关键词】:断层线;自然与人;震后四川;乐观精神

缘起

2008年春天的一个平静午后,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了69000多人死亡,这是继唐山大地震以来所遭受的最严重的灾害,如此规模的自然灾害让人难以预料,身处四川乐山的我们也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至今无法忘怀。

2010年10月,文化部外联局组织澳大利亚艺术节主席和演出商考察团一行来到四川,经四川省文化厅推荐,前往乐山观看乐山市歌舞剧团的节目。其中,以“5.12”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舞蹈《手.重生》,受到考察团一行的好评。时任墨尔本艺术节艺术总监的Brett Sheehy提议,可否邀请国际著名编导与该团演员合作编排一部以地震为题材的现代舞剧。

2011年11月,受墨尔本艺术节的委托,新西兰籍著名编导Sara Brodie来到乐山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并前往地震重灾区考察。

创作

2012年4月,以Sara Brodie为导演的外籍创作团队一行4人开始在乐山进行创作排练,现代舞剧《断层线》项目正式启动。创作团队与演员不断交流、磨合,互相激发创作灵感,最终舞剧《断层线》顺利诞生。

全球首演

2012年10月11日,一部由中国、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共同合作的现代舞舞剧《断层线》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全球首演,引来澳洲媒体的争相报道。

1、舞剧《断层线》

整部舞剧时长七十多分钟,主要描述地震来袭前,来袭时以及来袭后的情景故事。舞剧《断层线》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用现代舞展现出四川人民面对地震时所发生的故事。本部舞剧乍看之下似乎仅以舞蹈展现故事并无情节,但是仔细观看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断层线》分成序,上篇,下篇,结尾四个部分。将时间顺序为中心,以舞蹈形式叙事,《断层线》中的十四个舞段相互联系着将灾后故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舞剧刚开始时,陌生的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人们互相穿梭着,一张张神情冷漠的面孔专注的注视着自己手中的手机,正如当下生活在互联网之中的人们,人与人之间漠不关心,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意识。地壳运动从未平息过,全球每11秒发生一次地震,有4亿人居住在临近有地壳断层的城市,随着节奏轻启,舞蹈演员开始在舞台上用机械的肢体动作和组合造型将庞大复杂的地壳运动形象的表现出来,观众逐渐被带入情境,认真思考生命的过程。随后随着舞剧节奏变化,屏幕上出现了地震波纹的震动图案,世界在此刻似乎死一般安静。音乐再次变奏,地震的来临让台上的人们惊恐万分,被困在漆黑狭小的空间,内心充满无助与挣扎,舞者在舞台上迅速转变位置,紧接着紧凑的节奏后,音乐逐渐平息,人们缅怀祭奠逝去的生命,告别过去彼此安慰,坚强的继续活下去。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中将太极、中国戏曲、民族舞、现代舞和戏剧表达恰当的融合在了一起,多種艺术元素在情节中显得如此和谐,碰撞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整个舞剧随着舞者的表演展现出四个层次,开始是面对灾后生命的脆弱,之后是对生命的失去更加深刻的体现,第三个层次则为遇难者对生者的真情诉说,最后则是人的内心展现。《断层舞》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展现出人的生命与自然灾害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从多个视角展现人性。

《断层线》不同于常见的情节性舞剧,在这部舞剧中,它的情节并不明显,它的人物并不突出。但是,虽没有真正作为主角的个体任务,里面的角色是类型化、群体化的。每个舞段的结构及设计,都能从舞蹈演员身上看到人在面对灾难的性格、心理。依靠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描述人类在面临天灾发生前后所发生的故事,虽无声但有形。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对当时的中国,当时的四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断层舞》则以艺术的形式将当时汶川人民面对灾难时的情景再现于观众面前;以现代舞的方式通过视觉震撼将一幕幕感人情景传达至观众心灵。灾难发生四年后出生的《断层舞》,关注的不再是电视上报道的英雄或者个人,而是以灾后四川受灾人民为一个群体,展现灾后人民面对困难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1、《断层线》里的人性展现

2.1、面对自然大灾害,人类无力渺小但又团结强大。

在舞剧《断层舞》中,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其中在那段群舞《逃离废墟》中,舞蹈演员利用自己的舞姿,将脆弱的生命面对天灾的无助与弱小都逐一展现出来。汶川地震是继唐山大地震后我国经历的又一个天灾,面对8.0级的地震,毫无防备的四川人民只能依靠人类逃生本性来抵抗灾难。《断层线》里的舞蹈演员利用舞步,惟妙惟肖的将四川人民面对灾难的无措匆忙、慌张害怕的感觉表现出来。

只有在灾难面前,我们才知道人的生命无比脆弱。在自然面前,人就如蝼蚁一般,无力渺小。但灾难发生之后,四川人民并没有只是怨声载道,在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提供的物质资源与精神力量的支持下,灾后的四川,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坚韧。

那时的中国本在为08年那场盛大的北京奥运坐着准备,却不想在八月到来之前,大自然在5月12日“安排”了一次八级大地震。这一场地震,仿佛突然出现的石块,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政府与四川人民并没有自乱阵脚。一队又一队的救生队和医疗队马不停蹄的入川救援,一车又一车的救援物资不断的送往前线。四川人民面对灾难时也许手无寸铁,孤立无援,但灾后及时的救援,仿佛一针强心剂,为遭受苦难的四川人民添加一份支持。

面对毫无预测的灾难发生,人作为渺小的个体似乎真的没有抵抗力,但在四川汶川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灾区人民众志成城,一心抵抗灾难,哪怕灾难造成在可怕的伤亡,在一起面对灾难相互救赎时,人的力量不可忽视,只有四川灾区人民还存着对生的希冀,想逃过这场苦难一定能够办到。

《断层线》中,舞蹈演员用微妙的肢体动作,再现灾难发生前后人们的状态与心理。这并不是一场叙事宏大的现代舞剧,而是潜移默化的将观众带入四川人民面对灾难的情境。自古以来,提到四川会有李白“蜀道之难”的嗟叹,会有爱好游玩这对火锅美味、美景好地的赞扬,还会有可以逃离大城市生活,拥有成都慢节奏的印象。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四川盆地中,四川人民乐观向上,即使面对突如地震,他们正如《断层线》中舞蹈演员表现出来的一样,柔软却坚韧,即使悲伤但又拥有乐观,面对灾后的废墟,重建家园的心愿一直存在!

2.2灾后恢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温度

在《断层线》里,不仅有灾难发生时人们面对伤害的手足无措,还描述了四川人民灾難后如何恢复家园与自我救赎的过程。我们在看到四川人民一齐团结面对灾难时的勇气与力量时,也被地震中发生的情感故事所感动,为之落泪。在《断层线》中,有几段特别的双人舞,其中《触不到的爱人》,尤令人感动。在这段双人舞中,女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用优雅的姿态,曼柔的肢体展现一个不幸遇难的女人,她用肢体语言告诉观众,她因为这场地震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还有深爱着爱人,她希望他可以好好活着带着两个人的生的希望去完成之前未完成的梦。音乐慢慢奏着,两位舞蹈演员在舞台中央似抱似离,虽阴阳相隔,但这份爱还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可泯灭。

不仅仅是《断层线》里展现出来的悲欢离合,在现实的汶川地震中,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母亲保护襁褓中的婴儿,在手机短信里写下爱的告白与永远的离别;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张开双臂为自己的学生挡下掉落下的钢筋水泥;搜救队员发现即使是死亡也紧紧抱在一起的夫妻;一名士兵因为不能多救下一名灾民而失声痛哭。太多太多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时候,四川人民所承受的苦难,四川人民在面对苦难发生所展现的人性之爱,都被每一个中国人记在心中。《断层线》所舞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即使从多个视角展现地震给人们造成的伤害,也没有当时四川人民经历的深刻与震撼。

只有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人的本性才会一览无遗的展现出来。而那时的四川虽经历着满目疮痍的痛苦,却又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亲密,散发着光芒。

四川人民向来是勇敢乐观的,就像四川麻将一样被称作血战麻将,代表的就是打缺门,刮风下雨也血战到底;同时有犹如四川特有的川剧来源一样,苦中作乐挺过难关,还一样创造出艺术;面对困境也有如川剧变脸一样,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近几年来,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有经历了几次断断续续的小地震,此时的四川已经从汶川大地震中缓过气来,受灾的四川人民治愈当时的生理伤痛与心理创伤,面对灾后的生活不自怨自艾,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重建起家园。

舞剧《断层线》利用舞台效果与舞蹈演员的表现,将受灾人民的行为心理一一展现出来。观众在观看时,时以当事人角度仿佛切身经历灾难;是以上帝视角观看人间冷暖,尝人间百味。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艺术,而是凌驾于艺术之上的故事展现,观众看到的也不仅仅是与音乐配合完美的舞蹈舞姿,而是在舞剧背后真正发生的故事。通过《断层线》的展现,我们能在地震结束的几年之后,在回想当时四川人民经历的冷暖,再次被四川人民面对灾难表现出来的爱与坚强而震撼。

总结:舞剧《断层线》以不同视角,不同层次表现当时灾难其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虽仅以个别突出情节为主旋律,无法面面俱到,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爱与精神: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对身边亲友相互救赎的小爱,救灾前线对待生命救赎的大爱;四川人们面对灾难的乐观精神等等。《断层线》的出现,让我们在灾难后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感受灾区人民的自我心理意识变化,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感受人性的温暖,可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现代舞舞剧!

参考文献:

[1]彭佳: “新塔尔图研究: 继承、融合与推进”,《符号与传媒》6( 2013) : 44 - 56.

[2]魏伟: “叙述公正与叙述惊喜: 竞赛型演示叙述研究”,《符号与传媒》10( 2015) : 91 - 103.

[3]海登·怀特: 《后现代历史叙述》,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4]宗争:《游戏学: 符号叙述学研究》。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年。

[5] 赵毅衡著,重访新批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04

[6] 赵毅衡著,反讽时代形式论与文化批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6

[7] 赵立新. 中国戏剧评论“死水微澜”现象之我见[J]. 戏剧之家.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