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城之恋》的多重解读

2017-10-21张争艳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人性文化

张争艳

【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唯一一部圆满结局的作品。本文围绕小说标题“倾城”二字进行分析,发现文本所表达的仍然是关于家庭与婚姻的破碎、人性的萎缩乃至文化的衰败等种种悲剧。

【关键词】:《倾城之恋》;家庭与婚姻;人性;文化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之作,这部小说有着浪漫旖旎的名字,让人忍不住想起汉代李延年歌“北方又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或者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表白之语“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好像是一个美女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然而细读下来讲述的仍然是悲剧性的故事。围绕着小说的标题“倾城”二字解读这部小说,张爱玲不仅仅叙述了战争年代红男绿女的婚恋故事,她更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为我们拆卸着亲情爱情、婚姻家庭等温馨的字眼,揭示了乱世之中人们人性的倒塌和文明的轰毁。

一、家庭与婚姻之“倾城”

亲情和家庭本应该是和睦的,是子孝父慈,兄友弟恭的,具有中国传统的和谐秩序。然而这里有的却只是自私、冷酷、虚伪、争斗,乃至撕破脸皮的谩骂,惟独没有血缘亲情。人与人之间相互算计,每个人的存在都构成了对他人的威胁、伤害。哥哥嫂子为了钱无视白流苏的处境,骗光了她的钱还建议她回夫家守节或赶紧改嫁。亲生母亲为了自己晚年有靠昧着良心劝告女儿听从哥哥的安排。家中小姐们婚事不顺,根源全落到“不祥之人”的白流苏头上。白流苏被逼无奈,远走香港,为了自己的生存使尽了力气,与范柳原斗智斗勇。最终她以身体名誉作为交换,成为富商的情妇。可是她的内心是空虚悲凉的,当她站在位于香港某处的豪华公寓,开始被包养的生活时,空荡荡缺少生气的大房子就像是她惶恐不安的心灵一样。

爱情与婚姻本应是神圣的,男女之间因为互相爱慕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共历患难相伴终身。然而小说里却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白流苏想赶紧谋得合法的婚姻,逃离家族,范柳原想找个具有东方之美的情人,享受生活。两个情场高手从上海到香港,开始了不见硝烟的感情争夺战。范柳原因为经验丰富又有钱有势,稳居上风。白流苏为生活所迫,只得委身做情人。在范柳原征服了白流苏,打算启程出国之时,战争爆发。范柳原被困香港,折返回来救出了躲藏在公寓的白流苏。两个人在战争的阴影下总算放下了算计,真心相见,许下了天长地久的诺言。一个城市的毁灭居然换来了一对夫妻的结合,这场婚姻就如标题所说一样离奇之极。结婚之后,范柳原把甜言蜜语留给了其他异性,只留给白流苏名存实亡的婚姻。

战前柳原与流苏的爱情是利益上的算计与相持,战后的爱情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二者与世间吟咏赞颂的爱情失之千里。他们的爱情试验与调情游戏经不住乱世的冲击,尤如菲薄的纸张,一点即破,在乱世谈爱情是奢侈与渺茫的,不如婚姻来得更为现实妥贴,大限来临的惶恐彻底冲垮了一切情调与浪漫。

二、人性之“倾城”

白流苏,没落贵族的大小姐,性格传统而又开放柔弱却又强悍。败落的家族、守旧的老母、唯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柔弱背后的强悍,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从而形成了她以“赌注”为背景的婚姻模式。白流苏的孤注一掷换得了成功,激励着无数的离婚女性们继续下注,为自己终身疯狂出击。

范柳原,富豪私生子,母亲去世后成为孤儿,父亲故世后,才获得继承权,却得不到父亲家族的尊重和认可。他怀着归乡梦回到中国,却失望的发现古典诗词中那个优雅谐和的国度处处充斥着冲天的铜臭味,多金潇洒的范柳原成了太太小姐心中的金龟婿,至于其尴尬丑陋的出身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忘了干净。长期被各色人等捧着哄着的范柳原彻底堕落了,养成了玩世不恭、多疑多思的性子。

白流苏和范柳原都是深受家人逼迫的受害者,他们缺少安全感,充满警戒心。两个人恋爱,始终摆脱不了世俗的算计,斤斤计较,生怕吃亏。两人未必没有感情,但因为各自的算计始终不敢袒露真心。组合的婚姻也是完全是造化弄人的结果,而非其自身努力所致。刻意追求时总是不得,绝望至极时却喜从天降,现实一次次嘲弄了人的意愿,并保持与其相悖而行的姿势。战争并不能使二人成为高尚的革命者,反而凸显了其人性的平庸。活跃在白、范周围的人们,或势力恶毒,或自私冷漠,或懦弱虚伪,形成了都市人异化人生的写照。

三、文化之“倾城”

张爱玲不满足于对人的观照,又从人转向了文化。张爱玲最擅长表现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式家族的溃败与灭亡,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公馆,它处处都留有旺户的痕迹,然而痕迹毕竟只是痕迹,它终归是落魄了。自诩诗礼传家的白家男人们满口仁义道德,却整天游手好闲,空谈无能,靠着祖先的遗产度日,困窘到连白家的小姐们都到了自己动手做绣活的地步。白家人渴望进入上层社会,享受荣华富贵,却抹不开书香门第的面子,缺乏搏击时代浪潮的勇气和能力,只能半遮半掩的通过小姐们的婚事换取利益,她们被家长们看成了摇钱树,为了寻得金龟婿,白家家长们简直殚精竭虑,互相算计。这个家族在商品经济金钱意识的冲击下,已经撕去了文质彬彬的面具,从根子上腐朽到底。白公馆的现状显示着中国封建贵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衰亡的过程,张爱玲通过白公馆的描写感叹着传统文明的衰落。

而代表现代文明的香港又如何呢?当白流苏为生计所迫仓皇逃到香港时,在这个夸张的城市里,流苏的确体验到了物质的文明。海水中巨型广告牌的红绿犯冲的色彩,豪华的饭店、舞厅,红男绿女的海滩,高级别墅,高等生活方式,高雅的国人、洋人,香港简直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乐土。然而,物质文明的富足代替不了人们灵魂之上的高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趋利避害,互相利用的。范柳原身边的朋友们,平时殷勤至极,拼命巴结,看中的无非是范柳原背后显赫的财富。连落魄的外国公主,都投来了青睐的眼光。结果一声炮响,所有的繁华顿化为虚无。曾经风度翩翩的绅士小姐、达官贵族们如同丧家之犬四处逃难,灰头土脸,为了生存来回奔波。灯红酒绿的香港变得满目疮痍,整个城市陷入到了巨大的惶恐不安中。港战之后,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高等调情不见了。他们张罗吃食,忙着结婚。战争的烽火使历史出现了惊人的倒退。时间仿佛又回到了远古,人也置身于那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时代。范柳原、白流苏们蜕尽了现代文明的痕迹,只剩下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食与性。在张爱玲的关照下,传统文化也好现代文明也好,在战火的洗礼下,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统统摇摇欲坠。

《倾城之恋》 没有乱世中投入革命的政治色彩,有的只是家长里短的小市民的家庭生活,有的只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环境下的无奈、空虚,然而卻写尽了人性,充满了时代生活的真实感。但恰恰也正是如此,才觉得其永恒和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2]夏志清.张爱玲的短篇小说[A].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再读张爱玲[C].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张爱玲.倾城之恋[M] .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4]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艾晓明.混杂之美———读张爱玲的香港传奇[A].子通,亦清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6]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人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谁远谁近?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