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研究

2017-10-21柯涵骞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意义建议

柯涵骞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由最初的基于印刷制品上的文本阅读到现如今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图像不再简单的作为文字的参照图解而逐渐彰显其自身的独特价值。我们所面对的21世纪,陡然是一个被图像包围的时代,可以称之为视觉文化时代。这就越来越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视觉素养。近年来,“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指明“视觉形象作为美术学科的生发之源”。国家和各地区教育,尤其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基于上述这些,本文从“视觉素养”概念辨析出发,认真审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教育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状况,探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视觉素养对美术教育的意义,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视觉素养;初中美术教育;意义;建议

自从科学家冯·诺依曼于1946年研制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21世纪的今天,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视觉信息激增泛滥,图像和文字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由最初的基于印刷制品的文本阅读到现如今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公共场所的标志,它不在以篇幅的文字叙述转变成简练、概括却又让人一目了然的图像符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然而他们缺乏一定的辨别、甄选、分析和应用这些视觉信息优劣的能力。不良的视觉信息会扭曲社会风尚,因此视觉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式、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经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1]

由此可见,当今教育界已经吹响了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时代号角,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更应该担当起责任,探索出能够培养、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美术课程已成当务之急。

一、“视觉素养”的解读

“视觉素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多元定义来进行解读:最早提出“视觉素养”这一概念的人是J·戴博斯(John Debes,1966),他定义视觉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观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于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他们是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2]

平克尔(Pinkel , 1978)从视觉的基本要素出发, 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视觉基本要素理解图像的意义和构成的能力。格林威(Green-away ,1997)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视觉分析技能和视觉创作技能来应用视觉思维, 视觉思维在视觉要素中起核心作用。 瑞泽比克(Rezabek , 1999)则认为视觉素养是正确地解释和创造通过视觉传达的信息的能力, 强调运用信息传达系统, 而不是依靠传统的基于字母或是数字代码的文本。赫顿(Horton, 1983)认为视觉素养是理解(读)和使用(写)图画, 思考和学习有关图画方面的能力。[3]

张舒予教授认为,视觉素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视觉思维,它指经过视觉感知的物理过程,将思想、观念和信息转换成各种有助于传递相联系信息的图画、图形或形象。二是视觉交流,它是指当图画、图形和其他形象用于表达观念或传授给人们时,为使视觉交流有效,接受者应能从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中建构意义。三是视觉学习,它是通过图画和媒体学习的过程。[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视觉素养是一种经过感性的观看到理性的思考,再到感性和理性碰撞交融后的创作表达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培养而来的能力。所以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视觉素养教育可以从视觉思维能力、评价视觉艺术作品的批判能力以及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三方面入手,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而促进视觉素養的提升。

二、学校美术课程的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所受的美术教育大部分还处在基于教科书的“双基”训练上。笔者采访过部分成年人,谈及对初中时代美术教育的感想时,很多人都说没有什么印象了,甚至还有人说道,中小学的时候好像就没上过美术课。这一现象让笔者不禁感到失落但也在意料之中。就目前的应试教育大环境来说,学校和教师不断追求高分、升学率。单从学校的课时安排上看:一般而言,初中阶段的美术课一周一节,也能足以说明这点。学生家长也普遍受到影响,自然就对像音、体、美这类副课不重视,甚至认为学了没用。美术教师作为艺术教育的灵魂人物,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传授了书本上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或者培养了学生在绘画方面的某些基础技能,但知识与技能并不能等同于能力和素养。教师在美术课程的授课上就更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学生在视觉素养上的培养亲力亲为。在学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结合当地地方特色,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能力状况等因素再统整教材内容,设计编排课时内容。在这样生动有趣、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美术课,往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会高于简单的教教材的课堂。

三、视觉素养的培养

第一,合理的投入是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保障。 2013年,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其中明确提出"2017年止,苏州将建成200个能优化教学内容、便于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并具有情景感知、环境管理功能的未来教室"[5]笔者在实习教学期间,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所配备的美术教室是运用STARC系统的“未来教室”。此教室的亮点在于采用双板触摸屏,不同以往的单板触摸屏教室,它还具备丰富的学科工具,教师只需课前熟悉掌握平台上的相关工具即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复制屏模式,也可以采用“N-a”模式,进行前后连贯性的展示课件、讲解。“未来教室”具备多项新功能,例如:在“未来教室”上课的每一位学生都人手一部iPad,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将作业要求发送至每一位学生的iPad上,改变以往只是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进行提交。这样下来,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开启他们的智慧。笔者在课后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相比较传统教室,他们更喜欢在“未来教室”上美术课。在这种多用户、愉快的体验下,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大大提升,有利于教师开展美术教学------培养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评判视觉艺术作品的判断能力、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这样下来,他们的视觉素养能力便能在平日的美术教学中稳步提升。

第二,视觉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学习获得。视觉素养的提升并非像应用性知识那样,吹糠见米。它是一种可以经过后天训练及学习能够习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素养的体现,在潜意识上很难觉察,但在细微之处的改变上便足以体现。笔者在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地区的中小学走访发现:很多中小学校普遍重视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来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能力和素养。就拿笔者实习的学校-----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为例,该校开设了一系列结合地方特色的美术第二课堂,例如篆刻、国画、软陶制作、丝网花制作等。丰富多彩的美术第二课堂,不仅增添了学生体验校园生活的乐趣,而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制作出的一件件精美实用的工艺品会让他们体验到美术与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加强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视觉思维能力和创作视觉艺术品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视觉素养。

第三,视觉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多门学科领域。笔者认为,视觉素养的培养与视觉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个充满图像的视觉文化时代,研究视觉素养自然与视觉文化密不可分。视觉艺术(美术)作品形式的呈现多种多样,包括:橱窗里的物品展示、公交车站广告栏的展示、地铁里播放的视频,时装t台走秀等等,它涉及的领域远不局限于艺术文化,而是越来越多的延伸到了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材料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同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往往对跨学科领域的美术教学课堂表现出的专注程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美术课堂的“双基”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仅传授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延展到与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注意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而且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推动了学生对视觉形象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教育训练,进而提升了他们的视觉素养。

第四,视觉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绘画练习。绘画属于美术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绘画对升学生视觉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笔绘画前,学生头脑中只存在个大致想法,随着绘画的展开,过程中慢慢呈现视觉形象,这个时候绘画所呈现出的视觉图像就起到了有效训练学生视觉思维能力和创造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表达能力的作用。绘画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互评作业时,又训练了学生对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判断能力、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都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视觉素养。

第五,学校组织研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笔者所在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学校就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于暑假假期组织了初一年级前往安徽歙县卖花渔村进行了长达一周的研学活动。出发前,學校美术学科编排了书画组,带队教师是该校的夏正娥教师,笔者作为期间的实习指导老师参与到该次研学活动。本次研学活动书画组的学生通过走访农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探寻故里往事,追寻老手艺;亲近自然,体验乐趣。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包围的实践环境下,教师一点点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投入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去。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递交了不少优秀作品。通过他们艺术作品的展示,对照他们先前在校美术本的完成情况上看,他们的视觉素养水平普遍得到提升。所以,笔者认为,学校适当的组织研学活动对学生视觉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总结

笔者从培养学生视觉素养教育出发,认真审视目前中小学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方面的现状。结合笔者对美术教育的一些想法,开展实验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希望能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美术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在这个视觉信息激增泛滥的时代,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缺乏甄选、辨别、分析、应用视觉图像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更需要提高警惕,将视觉素养的教育落实到各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去。与此同时,视觉素养的教育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重视和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黄寒.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研究.2016.9

[3]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视觉素养.www.baidu.com

[5]我市出台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3.04

猜你喜欢

意义建议
有意义的一天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诗里有你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