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凉山彝族文化”的实施策略探究

2017-10-21张兴沙

文存阅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策略

摘要:凉山彝族文化资源丰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为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从“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组织与管理入手,对该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策略进行探究,以为后续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组织与管理;策略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施行,为民族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凉山彝族文化多彩而丰富,将其有益的、精华的部分纳入初中语文教学,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其实施策略进行探索。

一、“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一)教学人员的配备

以语文教研组为单位,教学人员由经过培训的语文教师担任。

(二)课程结构

以必修课为主,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配合进行。

(三)教学管理措施

1.抓实校本教研

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更是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语文教研组应根据学校对校本课程教研工作要求和组内实际,制定相应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计划,明确教研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和要求等,并做好相关的考勤工作,确保语文教师全员参加。同时合理安排语文校本教学备课讨论、听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当前语文校本教学中面临的问题,重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积极提倡语文校本教学反思,鼓励语文教师大胆学习研究语文教学理论、先进校本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等,形成心得体会,以巩固扩大语文教研成果,形成高效、民主的语文校本教研机制。

2.营造彝族文化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1]学校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营造适宜于初中学生学习和凉山彝族文化传播发展的校园环境极为重要:如在校内设置“凉山彝族文化长廊”,展示彝文字、彝文学、彝民俗的魅力;设置“宣传橱窗”,形成凉山彝族文化系列介绍,展示师生学习活动图片、彝族名人的图片资料等;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利用校园网的窗口作用,介绍“凉山彝族文化”的教育特色,并设置专栏,展出师生优秀作品,如研究文稿、学生作文等等;每学期创办一次以“凉山彝族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施行最终落在教学上,因此正确而适切的教学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它除了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外,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最终实现课程目标,达到教育目的。下面笔者从“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原则入手,探讨几个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以供教师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探究等活动中选择参考。

(一)教学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写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充分尊重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结合“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全面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的权力和自主发挥的空间,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让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被动 ”跨入“主动”,从 “独存”迈向“共生”;同时,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好 “导”与“学”的重要关系,尊重学生在品读鉴赏凉山彝族史诗经典、神话、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实践探究凉山彝族火把节、饮食文化等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独特体验,于平等对话中使语文教学从教师“教”的交往转化为学生“学”的交往,进而使整个校本语文教学过程处于教师指引下学生间协同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状态,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创新性原则

“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研究语文校本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在保留凉山彝族文化民族特性的同时注重挖掘其中适宜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巧妙布疑、设疑、激疑、质疑,通过运用问题点拨法、实践调查法等多种语文教学方式,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化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初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语文学习氛围,积极开发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如单元学习中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克哲创作和神话的改编;实践探究中引导学生抓住疑惑,进行小组调查研究,学会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个性化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3]这就说明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身心、意志、品格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提升自己,将其融入“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教学中进行文本的解读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探究活动的设置,潜心钻研、深入挖掘“凉山彝族文化”中蕴藏的人文教育价值,打造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同时,语文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去培养学生,应从初中学生的身心、语言、个性发展的需求出发,根据凉山彝族文化多元且多质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优点、长处,积极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促进其自身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古老的凉山彝族文字”板块,组织学生参观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彝文字展馆,展开学生对彝族古老文字的探源寻流;“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实践探究活动中,组织学生就三个方言区自己喜欢的服饰进行图片展示、解说;“民间歌谣”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编写创作,即兴演唱比赛。

(二)教学实施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都与朗读息息相关,所以在“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运用诗歌、神话、散文、等文本作品的朗读教育价值,将朗读教学指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明确每个朗读环节的方法、目标和任务,通过录音朗读、教师范读、角色读、表情朗读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反复涵咏中、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感受到文章蕴含的人情美、景物美、风俗美,欣赏到文章渗透的语言美、韵律美、节奏美,使思维得到锻炼,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价值,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以使自己的朗读教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2.合作探究法

“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要积极引导初中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语文教师可遵循组内同质和组间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学习水平及能力特点等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分组,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交流的热情。同时语文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合作探究,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探究学习凉山彝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感受蕴藏其中的语言魅力、美好情操和人文风情,让初中学生在相互协作、质疑问难、分享收获的过程中活跃思想、开阔思路,促进他们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共同提高。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辅之以关键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实践调查法

进行实践调查,让初中学生深入学习的第一线,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初中学生综合能力及水平的最佳途径。它将书本与生活这两个相互割裂的部分紧密衔接在一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语文老师应当精心研究,积极设置一些目的明确的活动,如进行凉山彝族节庆、建筑、服饰、饮食文化等实践探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方式,走进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彝海等地,于感悟和体会凉山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本真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思想情感、文化素养得到熏陶。

三、“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策略

课程评价是进行课程管理的有效手段,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具有良好的反馈与调节作用。所以,在该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推陈出新,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语文课程评价策略十分必要,它不仅有利于促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及教學实践的改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评价原则

1.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要求在“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评价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人士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对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积极运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表现性评价、情景测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丰富语文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这一扩大语文课程评价主体、创新语文课程评价方法、丰富语文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不仅加强了主体间的交流互动,注重了初中学生的差异性与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防止了评价的片面化,使评价更具客观性,而且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对促进“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求在制定“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时间、方式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发展这一主线,将评学、评教与评课三者紧密结合,以达到整个语文校本课程评价效益的最大化。首先,要紧紧围绕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为最高目的,构建能评价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效果的评价体系,使初中学生校本学习中,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展提升,语文学习的经验与方法得到积累巩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内化培养,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其次,这一原则要求校本课程评价的制定必须关注语文教师的发展,真正建立起能够促进语文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师课程开发、实施的能力和水平。最后,“评课”则要求课程评价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校本课程,构建起检验和促进“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本身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它在不断汲取彝族优秀文化的进程中获得长足发展。

3.整体性原则

“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评价应当立足整体,全面评价,即将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设计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教学实施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统一起来,从仅仅探求语文客观知识过渡到对语文教育过程中价值、意义和描述、阐释语文课程方案实施的整体情境的关注,便于全面系统地发现整个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获得反馈和改进。

(二)评价实施

1.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

背景性评价是进行“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石,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密切联系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关的信息,作出综合性判断。它是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与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内容上大致包括了政策条件、资源基础、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教师能力与水平、社会支持和学校的教育哲学等方面,评价者可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评价建议,以使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2.编制设计阶段的实质性评价

编制设计出的“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教材是师生教学的蓝本,其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教学的效果。因此,在编制设计阶段组织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师等相关人士从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教材结构、单元设置和课题设计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评价,一方面可为“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制提出意见、指明方向,达到良好的编制效果;另一方面,对实战锻炼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教学实施阶段的诊断性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语文教师是“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执行者,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校本课程实施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施阶段组织多种评价主体对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诊断性评价,无疑可以达到指导和帮助语文教师成长提高的目的。

(2)对学生的评价

在“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开放、多样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初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档案袋评价,建立师、生、家长共评的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行为观察,了解每个初中学生在学习后的变化;情景测验,创设与初中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相似的情景,检验学生学习的收获情况等等。目的在于将不同评价主体的看法、观点、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以便客观、真实的了解每个初中学生的潜能、优点、不足及其发展需要,以促进语文教师教学的改进及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A.B.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56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3] A.B.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86页。

作者简介:

张兴沙,女,四川会理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四川省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课题“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710638098)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