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世界

2017-10-21薛程兮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8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陶行知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世界

新疆乌鲁木齐市三八幼儿园 薛程兮

摘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儿童有着他们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独特的生活世界,我们成人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尊重、解放儿童,而不能把我们成人的意志强加给他们。陶行知先生特别注重六岁前的学前儿童教育,他充分强调学前儿童的独立自主性,想儿童所想,教儿童所需,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学前教育逐步又有了“洋化”的趋势,各地兴办“蒙台梭利”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等收费不菲的“洋化”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化”等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再次提出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显得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学前儿童 陶行知 教育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寫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他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的优良传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①他还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②他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③如待到他们入学后再去纠正其己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即使教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往往事倍功半,很难予以改正,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因此,幼儿教育不仅是人生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得好,学校教育就顺利,反之,学校教育就难以成功。由此可见,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一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也足以体现他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人人都说小孩子,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一、陶行知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1.儿童的生活就应成为儿童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这样给“生活教育”下定义:“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④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⑤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儿童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儿童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成人所不能触及的童心世界,因此,我们必须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我们教给儿童的才是符合他们认知世界的知识,而非属于我们成人世界的东西,如果超出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岂不是成了“死的教育”?这样不能称之为好的教育,甚至连教育都算不上。

陶行知先生认为选择幼儿教育内容应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内容。陶行知先生强调要解放幼儿的空间,把学生从牢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找真知识。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这样的理念出发,陶行知先生还进行了幼稚园教材的改革。陶行知先生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他呼吁“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是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⑥要从学校以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求得活的教材。在这里,陶行知指出教材应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我认为这三者都强调了实践性:不能单纯的教孩子书面上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比如要教会孩子认识草莓,与其看图片不如直接给孩子们实物,或者可以直接品尝,这样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又如教孩子安全过马路,与其教他们多首口诀,多个故事,不如带他们亲自到社会上去体验一次过马路,再结合儿歌、口诀、故事来教,这样的结合才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自然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实际能力和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从幼儿实际出发,按照幼儿的能力和需要对其进行教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特点,在确定教育内容时应浅显、全面。既然教育内容是取材于幼儿生活的,所以陶行知强调教育内容不是“很高深、很精微的学问”,而是“我们日常玩的,人人都会做的”,“不是很难的东西”。陶行知先生倡导幼儿教育内容不是高深的、而是浅显的,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这与陶行知一贯主张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要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的做法是一致的。

从这点来看,我们今天的幼儿园教育内容是不是过于“高深”呢?个别幼儿园过于侧重孩子的读写算能力,甚至还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孩子面临很“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不少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些本应该在小学学习的内容过早的进入幼儿园,是有悖于陶行知先生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的,我们教给儿童的知识是建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尚在发展之中,我们更多的是要教会他们一些很浅显易懂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而非“很高深、很精微的学问”,如果小学需要掌握的内容在幼儿园就掌握了,那么设立小学的意义又何在?难道要教小学生学习中学的内容吗?我认为,学前儿童阶段的孩子,与其让他们提早的掌握知识,倒不如让他们保持住一份快乐的心态,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着这个阶段本应该去完成的任务,让孩子像孩子那样学习,充满探究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岂不是更好吗?

3.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他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在他看来,只有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他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而发挥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就是解放儿童。他说:儿童的世界是要由儿童自己动手去创造,我们要停止一切束缚,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这儿童的世界才有出现的可能。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在解放儿童的头脑与双手,儿童的手脑一经解放,这新的儿童世界自然会应运而来了。⑦为此,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②即:解放幼儿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能对问题进行思考;解放幼儿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能进行探索,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解放幼儿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能观察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扩大眼界;解放幼儿的嘴,使他们能说,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解放幼儿的空间,使他们能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去采撷丰富的学问;解放幼儿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学习,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这“六大解放”在今天仍然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例如儿童的美术教育,我们不应该单纯的“教”,儿童不是大人,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整齐划一”,根据“六大解放”,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美术创造的欲望;增强儿童自我表现的能力;提高儿童自我表达的能力;提供儿童美术创造的条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儿童处于极富有创造力的年齡段,只要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必将对他们受益终身。

创造力的培养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自制玩具,陶行知鼓励儿童“自古以来的大科学家都是自造工具,几乎没有一个例外”。但是,现在市场上所销售的玩具应有尽有,像娃娃家的玩具,大到锅碗瓢盆,小到模拟的饭菜、布娃娃的衣服、鞋子、手套,这些过于具体形象的玩具并不适合孩子们创造性的发展,相反还会抹杀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锅碗瓢盆可以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找,废旧的瓶瓶罐罐,都是很好的素材,还有利于儿童充分发挥想像;与其把现成的“饭菜”给孩子们,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用树叶或者橡皮泥自己捏;可以自己做洋娃娃,买了洋娃娃可以让他们自己做衣服、鞋子等配饰;总而言之,要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4.真正的尊重儿童,从了解他们开始

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思想,既强调儿童基本素质的塑造,又强调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充分体现完整的全面发展观。陶行知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提倡全面的审美教育,不仅注重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并且强调“创造艺术之环境”。强调劳动教育,利用校内的一切生活校务活动以培养儿童劳力和劳心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在智育方面,强调“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源泉”,要使学生获得“真知”。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同时,陶行知先生强调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个性和特长。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其核心是心理素质教育。所以,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的素质的塑造。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儿童的智力教育、适应能力教育、自主教育、性格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的素质教育是相对应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充分表明了道德健康在健康中的重要性,而且作为健康构成成分的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十分具有远见的。所以,我们应该借鉴陶行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思想,指导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在心理咨询中,儿童成长过程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如学习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不善交往等,是相当常见的;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有幼年经历的原因。也就是说,心理异常的人,大多数是从儿童期开始,由此可见,重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了解和尊重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换言之,儿童不是小大人,也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和尊重儿童。陶行知先生认为帮助儿童发展,首要的是要真正地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培养人才幼苗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年献歌》中写道:“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还是小儿童,不要教成小老翁”。所以,“懂得儿童,这是父母大人先生顶大的责任”。他强调,要正确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尤含其应正确理解那种“难管的小孩”,“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要合理地宽容和爱护儿童。要相信儿童的力量,“认识小孩子有力量”。要了解儿童,正确地理解儿童,要“跟学生学”,教育者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儿童,正确地从儿童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增德成才。

二、现存的问题及一些思考

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实验班”名目繁多、提前下放小学教材等违背科学育儿理念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应试教育正在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日渐严重的不良影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秩序的混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整治。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大都采用商业运作模式迎合应试的需要,开设所谓的实验、双语、艺术等课程,展开大的宣传攻势。这类幼儿园收费高,他们的做法不仅误导了家长,也极大地冲击了科学幼儿教育理念,造成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另一方面,有的幼儿园主要靠提前下放小学的教材来吸引生源。一些民办幼儿园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教育教学上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开发智力为名,搞所谓的“快速成才”“双语教育”“早期识字阅读”“珠心算”等活动,实质上是蒙骗家长,额外收取费用。这种提前进行知识传授的做法往往超越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不具有促进智力发展的意义,反给儿童带来巨大压力,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无能感,甚至丧失自信心。这些现象令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忧心忡忡:这与陶行知先生的学前儿童思想是完全相反的,我们是否应该不顾经济利益而本着一颗为儿童负责的心态来教育儿童呢?淳朴、高尚教育一旦被提升到教育经济的角度,我们是不是就应该放弃这份对儿童应有的责任而完全去追求功力呢?请时刻谨记:儿童有儿童的快乐世界,儿童不是“小大人”;要遵从陶行知先生学前儿童教育思想,使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我们未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2.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赵传芳.试论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J].韶关学院学报, 2003, 10: 111-113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陶行知教育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