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建构,设置认知冲突需巧妙

2017-10-20潘莉芳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主动建构

潘莉芳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学习过程。为了增加学生的印象,引起學生主动学习,教师就可以在知识讲解中设置一些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冲突;主动;建构

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中,教师在设置课堂内容的时候,需要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结合起来,并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设置冲突就是一种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方式,通过冲突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的数学水平也能够逐渐得到提升。

一、设置认知冲突需创设情境

冲突、矛盾、问题是学生思维的促进剂,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进行到活跃状态。教师在设置冲突的时候,首先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就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然后积极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比如在学习“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问学生:“如何对学校礼堂的石柱的横截面积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说:“量出圆柱的半径不就能知道面积了吗?看来只能将石柱锯断了。”另一个同学说:“那怎么行,那礼堂不就倒了吗?”然后针对圆柱截面半径的测量,学生就激烈讨论起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很快就找到周长与半径之间的联系,通过周长就能计算出半径,进而能计算出面积。经过思考,学生都跑进礼堂去进行测量、计算。整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二、设置认知冲突应引发猜想

学生在遇到学习冲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即使学生猜想错误,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小学生正处于天马行空的时期,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很奇怪的想法,此时教师不要指责学生,而是要保护学生这种好奇天性。

比如在学习了“圆”这部分内容以后,学生就学完了小学阶段所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此时教师给学生出一道综合性的题目:“相同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请问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教师还将这三个图形在黑板上画了出来,让学生思考。学生以前只对单个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而这个综合性的题目需要学生将之前学习的知识都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产生疑惑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根据周长相等这个已知条件,然后用周长分别表示出三个图形的面积,这样学生逐渐会恍然大悟,解决好这道问题。

三、暗设认知冲突要制造“陷阱”

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解题陷阱,学生遇到这些陷阱的时候就会产生疑惑。但是在识别陷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又会重新回忆,找到知识点的本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易错点进行再次辨析。

比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一列数据:63、36、69、123、96、39,让学生观察这列数哪些能被3整除,可以看出能整除3的数有哪些特征,学生进行思考以后就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数都是3、6、9。”生猜想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出学生新的一列数据:“3、26、19、23、46、59”,学生看到这列数据之后就会知道刚才的想法是错误的,了解教师刚才给的一列数据只是特殊的数据,是给自己设置陷阱。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调动起来,迫切想要知道究竟怎样的数据能被3整除,然后教师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的时候,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讲,自我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挑起认知冲突须利用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挑起冲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利用旧知识对新问题进行解决,在出现错误的时候学生就会了解旧的知识已经不能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知识学习。

比如在学习“认识比”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这样的知识:“比的后项不能为零,如果后项为O,那么比就没有意义”。在学习该知识点的时候,一些学生就感到很疑惑,学生问教师:“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零,我经常看到球赛中会出现1:0、4:0等这样的比分,这难道是不正确的吗?”此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区分“数学上的比”和“比分”这两个概念,数学上的比要严格按照定义来进行判断,比分则不需要按照数学的要求,而且生活中的确能够存在1:0这样的比分。经过这样解答的过程学生就了解了“数学上的比”和“生活上的比”的区别,避免了认知的错误。

五、挑起认知冲突必设置追问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不断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能够处于不断思索的状态,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内容进行回忆,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如何推导的?”“长方形的周长为什么是长加宽之和乘以2?”“正方形的周长为什么是边长的4倍?”学生在对这些问题思考以后,教师再提出:“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周长推导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能不能用正方形的周长推导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过程,学生就会对之前学习中存在的冲突点进行回忆,在理顺思路以后就能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必要的冲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这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主动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