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遗忘的典范

2017-10-20张正

音乐爱好者 2017年10期
关键词:长笛协奏曲作曲家

张正

在十八世纪初的欧洲,作曲家们通常需要依靠皇室或贵族的资助来维持日常的生活与创作,但有一位作曲家例外。这位作曲家不仅不必依靠贵族维持生计,甚至还通过大量出版自己的作品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他便是法国作曲家约瑟夫·博丹·德·波伊斯玛蒂亚(Joseph Bodin de Boismortier,1689-1755)。

在为数不多的史料中,作曲家波伊斯玛蒂亚的“富有”与“多产”常被提及,同时代的音乐评论家甚至批评他“利用听众的温厚赚钱”“才华横溢却品德不佳”。但不可忽视的是,波伊斯玛蒂亚是“第一位为独奏乐器创作协奏曲的法国作曲家”和“第一位创作意大利风格协奏曲的法国作曲家”。可见,波伊斯玛蒂亚以及他的作品对于法国乃至欧洲音乐而言,必定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波伊斯玛蒂亚于1689年12月23日出生在一座名为蒂永维尔(Thionville)的法国小镇,两岁时随家移居至梅斯(Metz),此后跟随才华横溢的经文歌作曲家约瑟夫·瓦莱特·德·蒙蒂尼(Joseph Valette de Montigny,1668-1738)学习音乐。1713年他再次移居至佩皮尼昂(Perpignan),并在1721年迎娶了老师蒙蒂尼的侄女玛利亚·瓦莱特(Maria Valette)为妻。在佩皮尼昂生活的十年中,波伊斯玛蒂亚在皇家烟草管制局中任职。虽然今天的研究者们只收集到两首他创作于1721年10月的饮酒歌——《当我与阿米达斯共饮》(When I drink with Amintas)和《让我们醉卧于此,格雷瓜尔》(Let us sleep there, Grégoire),但这并不意味着波伊斯玛蒂亚在佩皮尼昂的音乐创作是匮乏的。1724年随妻子移居巴黎后,波伊斯玛蒂亚凭借其在佩皮尼昂积累的大量音乐作品,开始了卓尔不凡却又毁誉参半的音乐创作与出版生涯。

自1724年2月29日得到在巴黎的出版许可后,波伊斯玛蒂亚在约三十年的时间中出版了一百零二部作品,作品题材包括世俗歌曲、宗教歌曲、器乐曲及书籍,且每一种题材的作品均受到了当时各个层次听众的认可,其中,为圣灵音乐会而创作的经文歌成为了当时圣灵音乐会圣诞节演出的常规曲目,为长笛重奏写作的书籍与音乐词典也在当时被大量出版。在器乐曲方面,波伊斯玛蒂亚几乎为当时的所有乐器都创作过乐曲,尤以为长笛创作的乐曲数量最为庞大。他的长笛作品与拨弦古钢琴作品是当时公认的典范。波伊斯玛蒂亚的器乐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精品并拥有极高的销量,不仅因为其作品演奏难度范围跨度大——既有适合专业演奏家炫技的作品,也有适合业余爱好者演奏的作品,同时也因为他喜爱尝试将不同的乐器进行组合,喜爱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体裁,他的作品在不乏新颖的同时也极具趣味性。

随着弗郎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在凡尔赛宫担任皇家音乐教师并将意大利音乐风格带入法国,法国宫廷与民间对音乐的偏好开始发生转变。华丽取代了优美,装饰音被大量使用甚至有些繁复。在乐曲体裁方面,传统的恰空舞曲和阿勒曼德舞曲被使用新作曲技术创作的辉煌乐章所代替。波伊斯玛蒂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很快捕捉到了这一流行趋势,并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本期Naxos发行的专辑《六首为五支长笛而作的协奏曲》(Six Concertos for five Transverse Flutes or Other instruments, without Bass,Op. 15)就是这样一套充满意大利音乐风格,而完全不带有法国音乐风格的作品。

《六首为五支长笛而作的协奏曲》是波伊斯玛蒂亚创作的第一部“快-慢-快”三乐章的作品,乐谱全部使用意大利语标注标题与演奏记号。乐曲的独奏乐器部分与乐队协奏部分在音乐情绪上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全曲充满着优雅与精致。这样的设计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对协奏曲在音乐情绪方面的定义是不相符的,但波伊斯玛蒂亚遵循了卢梭对于协奏曲中的协奏与独奏在结构上的安排。卢梭认为协奏曲应先以乐队齐奏作为开始,之后是带有简单伴奏的主奏乐器的独奏,依照这样的顺序,乐队协奏与主奏乐器独奏穿插往复。在波伊斯玛蒂亚的《六首为五支长笛而作的协奏曲》中,乐曲第一乐章通常以五支长笛的齐奏作为开始,将主题进行完整的陈述并明确调性。齐奏结束后,第一長笛与第二长笛从三级音上开始演奏,两支长笛互相问答,富于表现力并在技术上拥有较高的难度。第五长笛稍后进入,作为乐曲的低音伴奏。这一部分结束后,音乐再次进入齐奏,随后是第三长笛与第四长笛的“对唱”,同样以第五长笛作为低音伴奏。最终,乐曲又一次进入齐奏部分,并以全部乐器的齐奏作为结束。

六首作品的慢乐章大多开始于第一长笛对主题的陈述,其他四支长笛则在主题陈述完毕后作为协奏乐器齐奏或简单伴奏。乐曲第三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相似,第一长笛主奏,其他四支长笛伴奏。这些作品更像是室内乐协奏曲而不是独奏协奏曲。六首作品的调性分别为G大调、a小调、D大调、b小调、A大调和e小调,这些调性均适于长笛演奏。

对于音乐创作而言,不断地创新与尝试似乎是波伊斯玛蒂亚始终坚持的方向。因为这样的坚持,波伊斯玛蒂亚不断汲取前人作品的经验,并成为了法国第一位创作独奏乐器协奏曲的作曲家。也正是因为这一坚持,波伊斯玛蒂亚的作品能够一直被当时挑剔的听众所接纳,并为他带来财富。波伊斯玛蒂亚的创作风格还影响了其后的一批法国作曲家。虽然目前对于波伊斯玛蒂亚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但其作品深远的意义与价值是巨大的,十八世纪初波伊斯玛蒂亚的作品惊人的销量足以证明这一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笛协奏曲作曲家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