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17-10-20

世界建筑 2017年10期
关键词:瓦格纳维也纳住宅

读书

叛逆的现代主义者:自奥托·瓦格纳以来的维也纳建筑

Rebel Modernists, Viennese Architecture since Otto Wagner

作者:利亚纳·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

出版:London: Lund Humphries, 2017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

作者:高畑勋

译者:匡匡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利亚纳·勒费夫尔与她的先生——建筑历史与理论家亚历山大·楚尼斯合作著书很多,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征》。勒费夫尔自2003年起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担任建筑历史与理论的首席教授。她在这座美丽宜居的城市居住工作10来年,对其丰富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氛围有着无比的热爱,这些热爱在书的前言中就充分表露无遗。勒费夫尔用非常感性的语言描述着她刚到维也纳的情景:“在2003年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站在环形大道枝叶最繁茂的部分,在施渡本环形大道和白教堂大街的转角,看着不远处圣施泰方大教堂的尖塔。阿尔卑斯山温和的西风晃动着在我脚边种植繁密的玫瑰花圃,在我左边街对面国家公园里,深绿色的树木在风中摇曳……”在前言里她继续写对于维也纳的感受:在弗洛伊德常常光顾的库布咖啡馆喝着维也纳特有的米兰奇咖啡和罂粟花籽馅奶酪卷,看到旁边莫扎特和诺贝尔奖作家耶利内克住过的公寓,路过阿道夫·路斯设计的柯乃兹裁缝店,美国酒吧和迈克尔广场的古德曼·萨拉奇裁缝店,还有汉斯·霍莱因的全铝板蜡烛店就在新巴洛克的霍夫堡皇宫旁边。她充满感情地把维也纳中心的这些有文化出处的地点一一列举出来之后,又冷静地简要地叙述了一下维也纳近现代的历史,从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今日的格局。她意识到,维也纳的艺术和建筑从来就不是看上去那么自然而成,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经历了艰难的“反叛”过程,从建筑师和设计师瓦格纳、路斯、霍夫曼、阿尔布莱希到音乐家马勒和勋伯格,艺术家克林姆特,都是经过和“欧洲最保守的社会秩序”斗争之后才获得创作的自由。

整本书的内容分为10章,第一章是世纪之交维也纳现代和反现代之间的文化争斗;第二章专述奥托·瓦格纳对于传统的“反叛”,同时期维也纳圈子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新艺术运动的贡献,以及卡米拉·西特的城市设计原理。第三章讲到下一代瓦格纳学派的霍夫曼和路斯。霍夫曼的整体设计观念,展示了他将任何设计进行现代化的风格;而路斯关于“装饰即罪恶”的言论以及他本人设计作品的装饰性之间的矛盾则是显而易见。第四章则是讲述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左派“红色维也纳”的社会民主政治经济体制引领下产生的大量社会住宅,这些社会住宅的成功案例给后来城市发展带来一些启迪。第五章描述的是并行的两战之间发生的“另外一种”现代主义建筑,重点提到了维特根斯坦为他妹妹设计的住宅,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个反映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简洁住宅的独特之处,在于维特根斯坦将建造这个住宅作为隐喻用在他的哲学思想的转型之中。第六章极其简短地介绍了一下二战期间纳粹影响下的维也纳艺术界。而第七章则是重点讲述战后的城市重建。第八章描述从1960年代后期到当今奥地利经济恢复以后,艺术与设计界的当代性如何在建筑和城市中体现。其中有刚刚起步的蓝天组的装置,跨界建筑师汉斯·霍莱因“一切皆建筑”的宣言。第九章则是近些年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维也纳建筑师的贡献;第十章题为“好的社会住宅对于经济的好处”,展示了1970年代之后更新的维也纳社会住宅的成功案例。

最后的结论中作者肯定了瓦格纳对于整体维也纳现代建筑风格的直接影响力,并且强调了他的社会感知性对于维也纳当代城市设计的作用。这几代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对于维也纳社会住宅和城市的贡献更是值得赞扬。正如作者最后的总结:“过去120年维也纳的建设成就来自于一种得来不易的组合:好的建筑,社会公知性和理智的经济结构。”□(撰文:何可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本书由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吉卜力三驾马车之一的高畑勋在2003年受《热风》发刊之邀开设的相关专栏而集结成册。专栏共61篇,前后历时5年,分为《一幅画开启的世界》与《一幅画开启的世界(日本篇)》两册。中文版翻译的是前者,共31篇。

本书是为了杂志的专栏写作,讲述一个酷爱绘画艺术的人,关于自己对于名画的一种随性感想。虽说此书就绘画赏鉴而言,并无明确的线索或是严谨的体系,是一本适应碎片化阅读的书籍,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轻松自由的文字中感知到3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全世界各时期31幅名画的背景与呈现。本书的涉猎相当广泛,从宋徽宗到塞尚,从梵·高到伦勃朗,从马蒂斯到迪斯尼的动画场景,无论时间还是地域,跨度较大,风格也相当迥异。但作者认为“在西洋画领域,‘作家性’受到看重”,因此本书虽然随性,但在描述绘画背景时,仍遵循以“在观赏一幅画时必须将画家本人的生平与思想,投射其上去加以审视”这一原则加以描述及呈现。

第二层:高畑勋解读世界名画的角度与态度。在写作时,作者把复制品与原作之间的对比、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落差作为切入点,将自己的理解和理念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讲述一幅画描绘了什么具体的内容的同时”,他所留意的是,“将作品中细微描写努力用语言去比拟和转移。”同时,虽然作为电影人,把绘画“作为一门至高的艺术”,但作者更希望“轻松随意、随性地去欣赏自己喜爱的作品,对于电影,人们总会自由地观看,畅所欲言地发表感想,以自己的方式和感受为先,不会对自己的口味和取向失去自信,也不会对自己避之不及的东西表示崇敬。这样换来的是一生中持续不断获得的新的发现,也能够始终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这是作为创作者应该保持的态度。

第三层:高畑勋如何将观摩绘画的感悟融入到他的本体领域——电影之中。作为动画电影最顶尖的从业者,作者在观察绘画时,常常带着电影的思考特征,比如与电影相通的绘画视角、光线等等,甚至两者所共同涉及的隐喻和文学品性。在本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小津安二郎。例如第十章《维米尔——德尔伏特远眺》中的观察视角可以看出是有专注力的“窥视感”,而“此种窥视感如同小津安二郎的正面固定镜头。”又如在第十三章《申润福——蕙园传神帖之端午风情》中,作者将秋千与自己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视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以及来自《金银岛》的作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一首诗《秋千》进行了通感般的联系。从而以侧写的方式,解释和印证了在他的镜头中,是如何隐喻而巧妙地表现了少女对于天空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少女所处妙龄的青春景象。通过从这些桥段,我们可以看出绘画对高畑勋在电影中的种种影响。□(撰文:唐煜,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猜你喜欢

瓦格纳维也纳住宅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Jaffa住宅
霍 金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聆赏乐剧歌剧22 年全记录之三——瓦格纳的“《指环》系列”(上)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夏天探测器测试维也纳情感知足感